基于“做中学”的《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2013-04-12陆荣清
陆荣清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燃烧与灭火”内容选自沪教版9年级《化学(上)》第四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笔者更侧重于生活化素材、易得资源等角度挖掘,侧重于“做中学”的基本思路设计本课。在实施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易调动,学生对“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实用的化学”的理解得到加深,“生活—化学—理性—生活”的学习链得到构建,学生敢于“亲近化学、融入化学”热情得以激发,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上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将进一步增强。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学习,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②增强防火、灭火意识,学会一些逃生自救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通过演示实验来突破)。
四、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合作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资源
实验药品和仪器:蜡烛、火柴、白磷、水、钾、滴管、烧杯、酒精灯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镁条的燃烧、蜡烛的燃烧,但是怎样才能让物质顺利燃烧呢? 大家一定有兴趣看一场PK 大赛。
[师]这场比赛我要选4 位同学参加:比赛规则非常简单: 一根一根地划火柴,看谁在规定时间(15S)内,划着更多的火柴? 比赛实行末位淘汰制。开始!
第一轮:15 秒内谁划着的火柴多? 这位同学被淘汰了,建议同学们用掌声给他鼓励!
[师]留下来的三位同学将进行一场: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一根火柴,看谁的火柴燃烧时间长的比赛,让他们先点燃各自的酒精灯,开始!
第二轮:一根火柴谁燃烧的时间长?
[师]这真是一场动人心魄的比赛,看着又一位英雄离开赛场,我们还是要用掌声给他鼓励!
[师]最后的冠亚军争夺战:各自划一根火柴去点燃蜡烛,看谁点的蜡烛多,点得多为赢者,胜利者将获得意外的奖励!
第三轮:一根火柴看谁点着的蜡烛多?
[师] 非常好! 这位冠军得主的意外奖励是什么呢? 吹灭这些点燃的蜡烛,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师]刚才,我们4 位同学的精彩表现确实令我们非常惊叹! (掌声)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划火柴比赛作为引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铺垫。
2.探究燃烧的条件
[师]我们先跟他们交流比赛心得体会,第一位淘汰者,你划火柴时遇到哪些麻烦困难?
[生]划火柴力度小,速度慢。
[师]火柴燃烧时间长的同学,你有什么技巧让火柴烧那么久?
[生]把火柴杆竖直向上放,当火焰变小时,再慢慢转过来,火焰变大了,再转了朝上。
[师]PPT 展示,火柴杆竖直向上和向下,从火焰的三部分解释。
[师]获胜者,你点燃的蜡烛最多,你的技巧是什么?
[生]用火柴的外焰去点蜡烛,蜡烛容易被点着。
[师]很好。为什么火柴用劲划就能划着呢? 用的力气小却划不着? 不划也不着?
[生] 摩擦生热,产生了一定的热量就能点着火柴。
[师]很普通的划火柴中蕴含着许多燃烧的知识。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说说物质要能燃烧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说出你们的猜想,及猜想依据。
[生]交流讨论,回答。
生甲:我觉得燃烧需要可燃物,如:火柴能燃烧,而水不能燃烧。
生乙:我觉得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如:火柴不划不会燃烧,用劲划就能燃烧。
生丙:我觉得燃烧需要氧气,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
[板书]一、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师]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具备其一,还是同时具备?
[生]同时具备。且举例证实。
[师]在书写镁条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文字(符号)表达式时,箭头的上方都写的两个字“点燃”,燃烧一定要点燃吗?
[生]不一定,点燃只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种途径。
[师] 你能举一些例子告诉我 (除了划火柴例子外),不点燃,也燃烧吗?
[生]钻木取火、击石取火、奥运火种采集等。
[师] 老师今天也来表演两个不点燃也能燃烧的实验,想看吗?
[演示实验]一、水能引燃(把金属钾放在酒精灯灯芯上,再往灯芯上滴水)
二、水下燃烧(白磷在水下燃烧)
[师]这两个实验其实只是燃烧方式的不同,一个是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一个是额外提供氧气。再次说明,物质只要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不管此物质处在哪儿,都能燃烧。
设计意图:与学生交流让火柴燃烧、持续燃烧的技巧,为探究燃烧的条件作铺垫。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两个不点燃也能燃烧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点燃的区别,对成语“水火不相容”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只要物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不管该物质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能燃烧,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3.探究灭火的原理
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会与燃烧打交道,比如烧饭,看看这段视频(油锅着火),你将会对燃烧有新的认识。
[师]视频中老师在遇到小规模“火情”的时候是怎么灭火的? 它的原理是什么? 我怎样熄灭煤气的火的?
[生]一个是盖灭,就是隔绝氧气;另一个是关气,就是断绝可燃物的来源。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非常准确。再看一段视频,回答影片中他们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自救的?
[生]断绝可燃物的来源,设置隔离带。
[师]很好。这些场景中(6 幅图片)灭火的手段又怎样解释呢?
[生]说出图片中采用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
[板书]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师]大家认为下面的场景如何扑救呢?
场景一:珍贵图书馆失火
场景二:海湾油井失火
场景三:森林大火(隔离带、鼓风机、撒干冰等)
[生]交流讨论,回答。
[师]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我国消防人员被派去灭科威特油井的火,采用人为在油井口制造爆炸的方式灭火的,你能说说它的道理吗?
[生]爆炸要消耗氧气,使得油井的火因缺少氧气而熄灭。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增强学生好奇心。也灌输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习惯。
4.防火与自救
[师]大家知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防火比灭火更重要,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大家看几个场景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场景一:加油站不允许打手机的告示牌
场景二:家用液化气泄露打开门窗,不能开灯及换气扇
场景三:实验室中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的原因
[生]打手机、开灯及换气扇易产生电火花,引发燃烧甚至爆炸。白磷易自燃。
[师]当你来到下列场所(商场、娱乐场所、加油站、面粉厂、棉纺厂……),为了防范火灾,你应注意什么?
[生]说说议议。杜绝一切明火,禁带易燃易爆物。
[师]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热量,可一旦失控,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火灾无情,冷静重要。针对不同的火情,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案。一般说来,小火自救,大火自救加求救。同学们,你能说说哪些自救的方法。
[生]用水、灭火器、毛巾、口罩、被褥等。
[师] 求救电话是多少? 拨打时需要讲明哪些事宜?
[生]拨打119,讲清地点、起火原因、路线,最好派人在路口等候消防车。
[师]若被困在火灾区,怎么办呢? 请看视频。
[视频]播放有关楼层高低、门烫与不烫的自救方法。
[师] 我国古代的许多成语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化学素材,看看这些动画(3 个),你能猜出成语,并用燃烧灭火的知识解释它的含义。
[动画]flash 动画:釜底抽薪、煽风点火、杯水车薪。
[师]火是一把双刃剑,看了这段视频,你会有切身体会的。
[视频]《你是谁》
附件:《你是谁》的画外音
你来到人间的方式已经无从考证,你的相貌和普罗米修斯的心灵一样动人,从取暖到烧熟食物,你义无反顾地担起人类摆脱野蛮的重任。
你推动文明的车轮从未止步,你常常为新材料地诞生呵护,从青铜器到航天时代,你奋不顾身地为科技进步提速。
你创造奇迹的脚步从不谦让,你的惊艳一直在人类欢庆的时刻绽放,从火炬水下传递到珠峰圣火引燃,你创造的激情一直在人们心中激荡。
你激烈澎湃的激情有时让人无法控制,你的无情常常将美丽瞬间消逝,从森林大火到恐怖袭击和不息的战火,人们一直在热议你的是非功过。
你是谁?
[结束语] 最后,我用这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课题——火,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火,温暖着我们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从身边素材中告诫大家防火这根弦不能放松,防范胜于救灾,增强学生的防火灭火意识。动画形象逼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教会学生一些逃生自救的方法。从《你是谁》视频中了解火的“功”远大于“过”,告诉大家要正确合理地利用火,让学生对“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实用的”的理解得到加深,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将进一步增强。
七、评价与反思
如何在“创新”与“实效”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是许多人一直追求的目标,这节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节课在“有效课堂”构建方面给我们四点启示:一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实际上是个“非自发过程”,“明了而不模糊、可达而不脱离实际、简要而不贪多”都是使熵增加尽可能小的措施。二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在与所学习内容很切合适应的新情景中产生认识冲突,这样的情景能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应用并发生困惑,这一过程会产生负熵。三是教学活动的安排。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讨论、探究和整理归纳是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三种活动都会使学生建立新旧的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更是产生负熵的过程。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巩固练习的安排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知识和原理的应用,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把什么都掌握,因为学习中的遗忘(熵增加)是自发进行的。(摘录自扬州大学吴星教授的讲话)
这节课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够,这也就是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这才是让每个化学教师从传统模式下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敢于从“情境—问题—总结—训练”为主的“教师主导式”课堂模式下“杀出一条路”来,我们的化学课堂需要“还给孩子说话权、还给孩子交流权、还给孩子实验权、还给孩子思考权、还给孩子批判权”,也许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每个有良知的化学教师从我做起的决心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