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阅读
2013-04-12杨民富
傅 靓 杨民富
(1 江苏省镇江一中 江苏 镇江 212000; 2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在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阅读与化学学习效果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有调查表明,多数化学“学困生”读不懂化学教材的内容,也读不通化学题目,这些学生知道所读问题中单个词语的含义,但是连成一个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其所读的内容,阅读能力的低下影响了他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阅读能力的缺失尤其是有效阅读能力的低下已经成了许多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所以必须重视化学阅读能力的养成与能力的提高,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培养化学思维非常有必要。
一、阅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和学习技能,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学习用化学的观点和方法理解、获取知识,形成化学思维进而提高化学表达能力及化学分析、推理能力的学习活动。只有达到上述要求的阅读过程才能称为有效阅读。
1.阅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通过有效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某个阶段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目前正在使用的化学教材,语言规范,内容生动,集问题性、生活性、体验性于一体,具有比较高的阅读价值。化学知识尤其是化学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所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所叙述的化学概念,然后通过对概念的重组,形成正确的化学知识结构。在此过程的学习中,学习者不能被动接受材料所叙述的知识,必须借助自己已经熟悉的化学知识来分析新的化学知识,并通过学习者自己的积极思维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所以,有效阅读必须通过学习者的积极思维参与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积极思维下的阅读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培养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得有效信息,并且从信息中及时有效地发现知识,使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得到其自身可能的最大发展。虽然现今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了巨大扩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但是阅读作为信息获取的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仅仅通过统一的课堂教学显然并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因此,需要学习者在脱离课堂后,能通过自我的个性化学习满足自身的教育需求,而自我学习的关键是阅读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学生有效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学生经过阅读能力训练后,可以通过多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阅读教材、参考书或通过网络等方式使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3.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合新课程教育目标
新课程的巨大变化是将教育的目标由知识目标转换为能力目标,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依靠教师和课本的单纯灌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同时,通过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阅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科书不可能是有趣易懂的。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较薄弱,不能理解化学课本上用凝练的化学语言表达的化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缺乏阅读兴趣。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化学史话”、“资料卡”、“拓展视野”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往往是既具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在课堂上投影出来让学生阅读,比如:在学习苯的结构时,可以投影凯库勒如何“梦”到了苯的结构的故事;学习二氧化硅时,投影有关光导纤维的应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投影关于溶洞的形成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也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可以通过课程中精心选择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巧妙和美丽;通过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消除学生阅读化学内容时的畏难心理;通过课程设置阅读时间的周期性培养出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2.教会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化学教师,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化学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并不是课堂上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随意阅读一些内容,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首先,课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阅读。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通读教材,找出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可以通过预习阅读发现问题。
其次,课堂上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尤其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阅读完,并且能理解概念和理论,然后通过阅读后的练习等考察学生是否能再现阅读过的概念和理论。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一般可以采用学生独立阅读,并同时让学生画出关键字词,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准确地把握内涵和外延。一些易混淆的基本概念,须通过概念的比较找出其内涵的不同之处,然后加以区分。比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4 个概念: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氕、氘和氚;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如氧气(O2)和臭氧(O3)、白磷和红磷等;同分异构体,是对有机物而言,其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同系物,也是针对有机物,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的有机物。通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学生也能领会到阅读中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和关键词语,同时也掌握了阅读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对比阅读等方法,使学生体验了阅读的过程也培养了阅读能力。
最后,课后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阅读,复习阅读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已学内容的回顾,建立起此部分知识的网络结构。在复习阅读过程中,学生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融合提高。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是让学生绘制出本节知识的知识网络图,同时绘制过程也强化了学生复习阅读的目的性。
3.适当的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由“滴水点火”的实验引入,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实验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非常渴望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如:学习苯酚时,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学过的醇的性质提出这样的问题,苯酚和乙醇都有羟基这个官能团,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类物质,它们的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能够自己找出它们性质上的不同,提高了阅读的实效。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故事留下疑问:“漂亮的格林太太有两颗假牙:一颗是她富有的标志——黄金的,一次车祸后她不得不装了另一颗不锈钢的假牙,可是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心情烦躁,夜间失眠,医生想尽了办法也没有治好他的病。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帮助她找到了病因。”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 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解决疑问的欲望,学生急着想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实效。
4.和笔记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写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从小学开始的学习中就强调读写结合,中学阶段也不例外。学习中读写是两种不同的刺激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复合刺激更加有利于阅读内容的掌握,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要利用书写来强化阅读效果。比如:学生学习化学常见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时,就应该将读的过程同书写过程结合在一起。只有在阅读时进行思考才能将自己未弄清的问题挑出来,并记下来。然后再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阅读,此种方式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解题能力缺乏,而往往此类学生阅读参考书例题的讲解时看似都懂,但是一旦自己动手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将阅读和书写相结合,在阅读例题过程中要记录解题要点、自己有疑问的部分,然后通过阅读笔记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如此才可以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和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发展其自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课程安排,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置充足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冯燕瑛.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的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2):9
[2] 侯红孝.培养学生读书、用书的好习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7):27
[3] 高建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学方法指导[J].化学教学,1999,(3):22
[4] 袁湘雁.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