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之我见

2013-04-12罗永菊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学课堂

罗永菊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初级中学 湖北 宜都 443300)

创建具有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或创建具有老师个人特征的高效课堂,是老师们追求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 很多的理论专家都对高效课堂给出相同或相似的标准。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 我认为就是要真正做到“去伪求真”,一是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要相对高,二是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要高,并参与积极思考,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高效的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不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所教学生的实际才是构建高效课堂之根本。 每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及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才能有效地去实施课堂教学。 我们曾听过不少老师的优质课或研究课等,每每听后都有老师发出感慨:“其实这节课也不怎么样,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没有调动起来”等。 其实这些老师在课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或演练过的,老师们的整个课堂设计是无可挑剔的,但为什么没有达到一个预想的效果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往往过高或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不想出现的现象。 试想我们在初接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在教学上往往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因此,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才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决定了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或手段,因而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做到全面了解, 包括他们的个性特征等,这些都是影响高效课堂的一个因素。 我曾到某校听一节化学课——《空气》, 老师在做完红磷燃烧实验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有水进入到了集气瓶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水为什么会进入到集气瓶? ”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答出来, 当时老师就有些着急了,“怎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都不会回答呢? ”可能这位老师是刚开始上化学课, 他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还没有学习有关气压的问题,不会回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当时有很多老师听课,授课人有些尴尬,甚至有些埋怨的语气,学生也相应变得更紧张,以至于整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更谈不上什么高效了。

二、从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构建高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往往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力的培养,匆匆忙忙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试想这样的课堂肯定称不上高效的课堂。

其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些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认真卖力地讲着,而下面的学生很多都无精打采、面无表情,参与到学习中的人很少。 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是令老师们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到学习中来,老师的教法无论有多先进和科学,都不可能达到高效的结果。 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去,是老师们必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在平时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之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化学,就要关注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中差生,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是一个大的影响,如果让那些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也就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不参与到教学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期形成的。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让他们“动”起来的平台或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因此,课前精心的备课,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就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我曾经执教老教材第七单元第二课题 《燃料和热量》一节内容时,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对于学生来说,都很熟悉。 如何让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 让学生能感觉到有趣味,让他们在浅显认识的基础上,达到课标的要求? 我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先让学生自己搓一搓手的方法感受热量的变化引入,让学生从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手中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然后由一个“黑石头”的故事引入到化石燃料的学习。 课堂上用验证打火机燃烧生成物的类比方法来证明甲烷燃烧生成物,学生在课堂上用打火机来做实验,会觉得更熟悉、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其生成物, 同时能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关于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分别用两张大小相同的纸,一张展开另一张揉成团的方法,分别点燃观察燃烧的现象,同时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一些人工木炭(中空)及蜂窝煤,让学生感受并分析其原因。 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这个实验,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效果很明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目标的达成度很高,也就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其二、巧妙有效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节课里,学生往往随着老师的提问,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接受新知识。 如果老师忽视了提问的有效,就不会有课堂的高效。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一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合理性。 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内容,又要准确切入。 既能引起思考,又能帮助学生自主表达。比如,学生在刚接触到化学学科时,不会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无微不至。 如:“你刚才在瓶子里看到了什么颜色的火焰? ”“有什么颜色的物质出现? ”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提出“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就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开始回答。 二要注意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便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为了求进度或担心学生们不会回答,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自问自答,那也是无效提问,倒不如不问。 三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层次性。 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简单一些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来回答,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

其三、及时激励的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法宝。评价是教师的“课堂艺术”,评价是武器。在高效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做好“及时性评价”,及时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或学习的达成情况等。哪怕是复习课,都必须评价。当然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会由衷的高兴和喜欢的,成年人往往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更何况是学生呢? 学生的一点小的进步,老师们都要善于发现,及时的表扬或鼓励,尤其在课堂上,在同学中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肯定,他们会更加愿意学习,效果也就自然更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去欣赏他们,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他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激励式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其影响力是深刻而长久的。 当然表扬也不是无原则的,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准确的语言,最终目的是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其四、走下讲台、俯下身去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良方。 在课堂上,不时的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们身边,近距离的站在学生的身旁, 边授课边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知识的完成情况等, 甚至在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时间里,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来学习和讨论; 或对那些不能及时参与到学习中甚至违纪的学生小声地适时地提醒, 让学生们时时感受到他们是在老师的关注之下,无论学生成绩的好与坏,基础的强与弱等,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他们的内心是一定会得到积极的“能量”,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我相信老师的身体离学生近了,心离学生就更近了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的增强, 这种增强的因素无论是处于被迫还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要长期的坚持于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的态度一定会朝着我们理想的方向转变,学习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高了,课堂高效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三、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等客观实际出发构

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全市各学科内进行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有的学校甚至还制定出了相应的方案。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老师对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过于流于形式,有的则认为效果不是很明显等等。 我通过听课、外出学习中发现,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几乎运用于每一节的课堂,也就说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合理性,对教学肯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个人认为小组合作在教学中是能起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作用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应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要求应用到整个教学系统中,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 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探究、基础知识的达标、检测等,通过小组内合作、竞赛及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开展。 比如元素符号的识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组内学生一帮一、一督查一的方法,提高通过率。 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带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管学生、学生评价学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有的学生往往容易和老师产生距离,但他却服同学的管理,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帮助。 当然,合作的前提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而不是全部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学习, 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小组内的合作就一定能创建出高效的课堂。 合作小组的确定、小组长的选择都是需要老师考虑的,选择有学习能力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起到小组长或师傅的作用,带领或帮助组员们共同学习,或者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在检查的过程中,优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对于有些特别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就适当放低学习要求,别人能完成全部,他们只要能完成一个或两个就算达标,要求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了解一些化学常识、最简单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达到高效的目的。

要想创设出高效率的课堂, 不同的老师可能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会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也就构建起了真正的高效课堂。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 学科教育,1998,(3)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