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学生自身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3-04-12徐光静侍述华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金属钠铜丝乙醇

徐光静 侍述华

(1 赣榆县第一中学 江苏 赣榆 222100;2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赣榆 222100)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地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和“错误”,并将学生这些自身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去,使学生的“知、能、情”真正得以发展。下面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苏教版《化学2》专题3 第二单元《乙醇》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感受。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约翰逊博士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可见,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化学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好奇心的方式有:新闻报道、视频音响、动画演示、实物展示、趣味实验等。 在课的开头,笔者播放有关中国“酒文化”、警察查“酒驾”等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乙醇还原性前,播放了“金属焊接师的智慧”视频,视频中高温焊接银器、铜器时,金属表面变黑后,师傅趁热蘸一下酒精,铜银光亮如初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为学习乙醇的“催化氧化”这一重点知识打下了伏笔。

二、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课程标准》 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引入新课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乙醇知识接龙—看谁更了解乙醇”的活动,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及所学相关知识展开抢答,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老师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表扬并发问:你所了解的这些知识分别属于乙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片刻寂静,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给所了解的内容分别找到了归属(性质、制备、用途、检验)。 老师评价说:同学们对乙醇不仅有较多的了解, 而且还能给它们正确地进行归类,表现很棒! 不过老师还要考考你:

1. “酒香不怕巷子深”体现了乙醇的什么性质?

2. 乙烯水化法所得的乙醇能喝吗? 为什么?

3. 看视频抢答:给“汽车喝酒”有哪三大好处?

对于这些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即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发言,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同时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于是笔者在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乙醇的分子结构”活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什么叫同分异构体? 你能写出分子式为C2H6O的同分异构体吗?

设问意图:(1)回顾所学知识,初步学会根据分子式书写同分异构体。 (2)知道分子式为C2H6O 的有机物的结构有两种,为验证乙醇结构做铺垫。

2.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是C2H5OH,而不是CH3OCH3,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金属钠与无水乙醇反应发生哪些实验现象? 你能写出这个反应方程式吗?

设问意图:(1)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故—乙醇的分子结构是C2H5OH、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煤油属烃类混合物。 新—金属钠与无水乙醇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反应原理。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由水分子结构H-OH 与乙醇的分子结构C2H5-OH 相似, 类推出金属钠也能与水反应、由金属钠的保存方法推出金属钠不与碳氢化合物(碳氢键)反应。

通过这种以旧引新的探究活动,学生不再感到化学的抽象和枯燥。 在学习活动中很轻松地理解了“2C2H5OH +2Na →2C2H5ONa +H2↑”的含义。

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学生敢于自我展示

好胜心强是青少年的突出心理特征, 是不甘落后,不断进取的动力。 人们往往把好胜心强视为“爱出风头”,把学生的“不当”展示看成“出洋相”。 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好胜天性,使得学生畏手畏脚、暮气沉沉。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出风头”,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笔者在请你探究“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什么? ”的活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 师傅在焊接银、铜器时,金属表面变黑趁热蘸一下酒精又变得光亮如初。 你能用铜丝和课桌上的其他物品来模拟一下视频上的情景吗?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你能说出铜丝先后发生了什么反应吗? 铜丝在该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乙醇发生了什么反应?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设计的模拟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铜丝加热变黑后用蘸酒精的棉球趁热擦拭, 反复几次;另一种是趁热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几次;老师肯定了第一种方案有创意(操作简单、节约试剂),但对乙醇的气味变化(由香味变成刺激性气味)的感知效果不理想(有棉花被灼烧的异味)。 第二种方案真是“一箭双雕”! 讨论中使学生认清了铜丝的作用是传递“O”,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进一步加深了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这时老师又发难:“O”传递给乙醇,乙醇变成了乙醛,那“O”去哪里了?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最后老师强调:一定要在乙醇反应前后各做一次实验做对比(反应前后无水硫酸铜粉末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

2. 你能写出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吗?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上述的讨论与展示,学生写这个方程式可谓水到渠成,绝大多数同学能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实质是“乙醇去氢氧化生成乙醛和水”。

五、利用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老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精心设计好“学习活动菜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倡导小组间进行“竞争”,通过老师的评价(有时候是小组间的互评),强化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上述的几个学习活动都是在小组学习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充满激情,要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机智”和“火热”,要给学生搭建“有话说、有事做”的平台! 力求使学生达成“敢说话、会说话、想合作、会合作、能做事、会做事”的境界。

六、利用学生的“意外”或“错误”,使“预设”和“生成”更为精彩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或负迁移,从而导致“意外”或“错误”是很正常的,有的老师消极的对待这些“意外”或“错误”,以此来批评甚至训斥学生,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深受打击,从而成为课堂上的“看客”。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将乙烯水化制取乙醇的化学方程式写成CH2CH2+H2O →C2H5OH, 将金属钠与乙醇反应写成2C2H6O+2Na →2C2H5ONa +H2↑。 老师评价说:这样写的同学太遗憾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谁能帮他们完成这一步? 这样做使犯错的同学错的较为 “体面”,帮忙的同学展示了思维的严谨性,这真是一种双赢的做法,把错误转化成了鲜活的生成问题。

本节课教学中出现了两处“意外”。 一是在做金属钠与乙醇反应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中的液体无“煤油味”,对这个“意外发现”老师没有慌乱,反而表扬这位同学很诚实、不盲从,并且告诉学生这种液体是无色无味的比煤油环保的液态石蜡;二是在给铜丝加热时,发现铜丝在酒精灯外燃上烧黑后不小心移到了火焰的下部(内燃)时,学生惊奇的发现,黑色的铜丝立刻又变成光亮的红色! 老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实验非常细致,接着引导说:内燃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你能解释这个“意外发现”的实质吗? 学生很快回答:是酒精蒸汽把变黑的铜丝还原成红色的铜。 这个“意外”很快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注重“生成性”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共识。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ssh200709@sohu.com

猜你喜欢

金属钠铜丝乙醇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PBL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榆神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乙醇装置建设进展
金属钠保存试剂探究
金属钠的性质与考查方式赏析
见证电流
发饰教程
杨木发酵乙醇剩余物制备缓释肥料
从水说起学化学之盐
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修复与复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