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进城与农村环境问题

2013-04-12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民工环境保护农民

乐 波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农民工进城与农村环境问题

乐 波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中的工业投入品增多致使面源污染增强,农民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农村组织的弱化导致环境治理难度的加大。为此,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农村组织的发展,合理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支持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小城镇。

农民工;由乡到城流动;农村环境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人口流动特征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城乡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单边的由乡入城的趋势,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打工、致富的机会。“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1]这一人口流动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农民致富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口资源的压力。

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力。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辛勤劳动,耳闻目染城市的生活方式,但其根还是在农村的,他们会临时或经常地返乡。返乡农民工带回家乡的,“除了金钱外,移民也将思想和行为带回其输出地”[2],这就是“社会汇款”(Social Remittance),“包括四种类型的社会汇款:规范、行为、认同和社会资本”[2]。这些“资金汇款”和“社会汇款”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及组织、制度变迁的过程,农民工进城导致流出地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而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社会的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负面效应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剧。这也即是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生态威胁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的结果,是通过工业主义对物质世界的影响而得以构筑起来的。”[3]96

二、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中的工业投入品增多致使面源污染增强。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这对于克服农业生产的“内卷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会导致流出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其影响就是妇女、老人特别是老人成为务农的主力。这些群体无法用人力完成往常的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特别是需要劳动力较多且劳动强度大的生产过程,如播种、插秧、收割等,且农家肥的积肥与使用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机械取代劳动力、工业投入品取代劳动力就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这也造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的广泛、超量使用,产生较大的面源污染。

农民工进城后,一些地方由于劳动力缺乏而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如在湖北省的很多地方,以前是一年两季水稻加冬季的油菜或小麦,现在由于劳动力缺少,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比较利益低,因此,很多农户只种一季水稻,甚至很多地方土地抛荒,导致昔日整齐的农田,现在杂草丛生,要复耕的话,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还有些地方昔日平整的能够开拖拉机的田埂,现在要么变得很窄,要么长满野草,连耕牛都难以行走。

当然,还有一些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他们大多扩大了种植经营面积,劳动力不足就使用机械、工业投入品来进行替代。还有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农民成为生产经营专业户,如蔬菜、养猪、养鸡、养鱼专业户,他们在专业化生产经营中也大量地使用工业投入品,如地膜、饲料、农药及相关药品等,同时专业化养殖产生了大量的粪便。而以前作为农家肥的人畜粪便,现在大多不再进入农业生产的物质循环中,相反成了新的污染源。所有这些都造成农村的面源污染增强。

生产方式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环境的变化。农民工进城导致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链被中断以及新陈代谢断裂,外部物质如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大量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这些生产资料的不当使用,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现象发生,使农村环境受到不利的影响。

2.农民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在传统农村,“安于简朴的生活是人们早年教育的一部分。……节俭是受到鼓励的”[4]。但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并接触城市的生活方式,而留守的村民,接受的也是以城市为导向的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使得城市生活方式不断进入农村,并使农村传统的以节俭为导向的消费文化被市场经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消费文化所取代。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户相对来说收入更高,这样造成了农民有意愿、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消费来改善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对己是节衣缩食,而在家乡则是家庭的利他主义消费行为,“农民工的利他消费,与他在流出地的身份消费、攀比消费是分不开的”[5]。这突出地表现在住房上,住房是农民生活条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体现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富裕起来的农民工及农民在住房条件上大为改善。从建房材料来看,很多地区以前因地制宜的土坯房被红砖瓦房所取代。从房屋样式来看,以前的平房被现在的楼房取代,个人的私密性空间增多。从房屋的设施来看,越来越多的房子有了厕所、浴室、自来水等现代化的设施。从房屋更换的频率与建设位置来看,随着农村核心家庭的增多,一些家庭的房屋更换、建设频率较快,还有一些农户在道路旁建了新房,但旧房仍保留,这样造成了房屋的数量及空置房的数量增多,建筑垃圾大增,空心村也随之出现。

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化学洗涤用品,如洗衣粉、洗面奶、洗发水、肥皂等,被农户广泛地使用。过去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食用油消费量低,以前的洗碗水、淘米水等都收集起来喂猪,而现在含有大量油脂的洗碗水有些农户是直接倒掉。难以降解的一次性的方便碗、筷、桌布、塑料袋、塑料瓶在农村更是被大量地使用,取代了过去的用旧后可作燃料的竹制品、木制品。从衣着方面看,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等现象,在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衣着上更新的速度较快,有些旧衣服就直接扔掉了。随着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户,与之相应地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在城市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假冒伪劣电器及其他产品也随之“下乡”,这些产品寿命很短,随之而来的就是带来了大量的废弃物。电器增多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没有很好处理措施的电池的使用量随之增多。

农民工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农民应有的权利。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如城市有统一的垃圾收集及处理场、下水道及污水处理厂,但当前农村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使得农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废弃物无法得到处理。因此,“二元控制体制正是城乡环境问题发展表现出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6]。农民个体卫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但没有公共的环境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却是“公地的悲剧”。

3.农村组织的弱化导致环境治理难度的加大。为避免农村环境污染“公地的悲剧”,集体行动是必要的,而集体行动需要相应的集体组织,组织的基础是利益相关者。同时,传统环境保护文化、规范也是推动农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内在因素,“在与环境维持平衡的土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习惯、仪式和宗教实践对防止人口过量增长和过分利用资源具有隐蔽性功能”[7]。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是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制,虽然在如“大跃进”等特定时期会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但从总体上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户性质比较单一,集体控制着人力、资金等资源,能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治理环境,如兴修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水土保持等活动。同时,同一村落甚至相邻村落的农民之间是熟人关系,社会互动密切,相互间重视彼此的社会评价,再加上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禁忌、习俗,能够约束农民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遵守饮用水池塘的规范等等。但在改革开放后,以前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制被以分散的农户为特征的集体承包责任制所取代,村委会逐步成为农村治理的主体。而在大量农民工流出后,其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的精英在升学、参军提干后,再一次地大量流入城市。这也正如依附理论家认为的,移民现象“耗尽了移民输出地的人才和资本”[8]。农村的精英减少,使村委会、党支部等农村组织的人员构成的总体质量下降,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有些不再回到农村,他们的主要利益关系已不在原有的流出地社区,而是在城市。因此,在一些村庄,“与无移民的农户相比,有移民的农户更少地参与社区组织,更少地就有关社区事务同公共的或村中的负责人联系”[9]。其长期缺席会对农村社区互动和社区凝聚力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流出地的认同降低……农民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下降”[10]。因此,“由乡至城的人口流动会导致在一些流出地农村地区社会互动的减少,从而使得自然资源管理的碎片化加剧”[9]。

而留在农村的农户,一般情况下,有在外务工人员的家庭收入高于无在外务工人员的家庭,特别是一些在外承包工程的农户收入更高。这一方面有可能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资金,但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农户间的利益差异化程度增大,“社区内不公平的财产和收入分配也会侵蚀环境保护的集体行动的基础”[9]。

除此之外,农民工外出务工不可避免地接受城市、现代化的思想,传统的农村文化受到侵蚀,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包括环境保护的传统被迅速地放弃,但适应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了当前的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很多村庄原作饮用水的池塘现在成为“一池黑水”甚至不复存在就是其典型例子。

三、农民工进城背景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农民工进城,农村人口、农业就业人口不断下降,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减少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更好地加强生态建设: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目前的环境保护立法主要是城市、工业的点源污染取向的,环境治理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建设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很多农民的环境权益都未能有效地纳入到法律的保护之下,环境保护机构也大多未能普及乡镇及村庄。在城市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而农村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今天,治理农村环境的首要工作是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

为此,宪法要明确规定环境权。“提出公民环境权的实质,在于鼓励公民和政府对健康生存环境的追求,在法律上确立环境权也就是要肯定这种追求的正当性、合法性”。[11]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以便及时掌握环境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专门的有关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充分地享有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针对对农村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土壤污染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防其恶化并使其逐步得到治理;制定农民环境污染受害救济制度,使农民在合法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保护。在制度建设方面,赋予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相应的与农村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管职权,加大对基层环保机构的投入,使其有职权、能力对农村环境进行监管。在此基础上,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广大分散的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既可以污染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千百万农民。目前农民对自身的环境、卫生是高度关注的,但由于主观上对相关的环境知识了解不够,就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杀虫剂、洗涤剂等,或者是传统消费观念的约束,客观上有些环境保护的设施、服务不到位,使得农民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较为普遍。因此,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首先是加强农民日常生活方面的环境教育,如洗涤剂的正确使用方法,电器、电池的处理办法,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餐具的危害,过度包装的负面影响,建筑垃圾的处理,污水处理的设施及处理,日常燃料的使用等等。其次是加强对农业生产方面的环境教育,如化肥、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测土施肥,地膜残留物的危害,秸秆转化为生物能源及有机肥的使用,节水农业,等等,当然,这需要相关的农业科研及推广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和销售者的配合。第三是积极宣传新的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传统消费文化中以‘俭’文化为核心的消费观,建构现代生态消费观”[12]。使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建立在适度、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3.积极推动农村组织的发展。良好的农村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社区性公共物品,社区在其供给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没用农民的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无从谈起。但当前农村组织发展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环境治理不力。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积极发展各种农民组织。

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保护环境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在当前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村委会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方面工作,要及时听取村民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有效的环境治理、村容保持的村规民约,加强监督执行。并积极调动、协调各方面资源,如向政府反映农民的需求,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村民集资、社会捐资等形式,来建设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农民合作组织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农民组织形式,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事物,其典型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它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农村出现的生产经营专业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其“兴起为打破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困局提供了一个抓手”[13],为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获得更高利润,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会自觉地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如四川的畜禽养殖合作组织,“在养殖业环境和健康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是:经济上低耗、高效、可持续;环境上净化;社会上协调、和谐、宜人居”[13]。

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其他社团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民间环保组织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平台,能够促进公民环境权的实现。”[14]如,“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民政局将我国首个农民环保组织等级证书发放到了草海自然保护区周围的农民手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农民环保协会正式成立。浙江奉化滕头村还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村级环保组织——滕头村环保委员会。”[14]妇女组织、老年人协会等组织也是一样,如江西省妇联组织妇女参与保护水资源、能源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15]湖北省、河南省的老年组织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并利用他们的社会网络筹款并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基础设施[16]。

4.合理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支持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后,很多土地抛荒,土地流转应运而生,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也参与其中。有些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流转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支持政策的“推力”与自身经济利益的“拉力”,能够使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龙岗村邻近三汊镇,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很多优良的耕地抛荒,杂草丛生。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春晖集团,其下属的春晖米业公司与龙岗等4个村的村集体、669户农民三方,共同组建成立了“湖北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农企联姻、职业管理、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集团投资进行土地整理与优化,消除田埂,开发边角余料,土地面积增加15%左右,并发展低碳生态农业,如进行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利用太阳能灭虫灯杀虫,并配之以“稻田养鸭”模式,推行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在大型谷物烘干厂运作过程中,用稻壳做燃料来烘干谷物,热气用来供应温室大棚。春晖集团以上所有的作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与价格,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并改善了环境,其作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承认。

5.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大量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一个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村庄、农户在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分散性决定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是很高的。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大多数农民离土进城并在城镇安居乐业,这样才能一方面有效利用诸如自来水、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清理及处理、清洁能源等环境基础设施与服务,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减少,也有利于土地流转并减轻农村的环境压力。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此过程中,加快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步伐,使农民能够切实地离土又离乡,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环境问题。

[1]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2013-02-18)[2013-06-09].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 Peggy L, Deepak L.Social remmittances revisited[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11(37):1-22.

[3]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96.

[4]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1-112.

[5] 杨锦绣,赵小鸽.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74-77.

[6] 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62-66.

[7] 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 苏黛瑞.在中国中争取公民权[M].王春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99.

[9] Hua Qin,Courtney G, Flint.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out-migration 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rural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southwest China[J].Human organization,2012(2):135-148.

[10] 田翠琴,赵乃诗.农民工对流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0(12):62-66.

[11] 李挚平,陈春生.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12] 贾凤姿,刘建涛.生态环境视镜下我国传统消费观的辩证厘思[J].理论月刊,2012(2):117-119.

[13] 张磊,罗远信,喻元秀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中的角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71.

[14] 李锦顺.农村民间生态环保社团的生成机理和发展起点研究[J].生态经济,2007(4):140-143.

[15] 江西省妇联课题组.环境保护中的妇女组织作用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4):45-48.

[16] Wang Ximing.Senior’ 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experiments in Hubei and Henan[J].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2009(1):138-153.

(责任编辑:胡先砚)

MigrantWorkers’GoingtoTownandRuralEnvironmentProblems

Yue Bo

(SchoolofPoliticsandLaw,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going to tow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which mainly lies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 Firstly, the more industrial inpu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mo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re will be; secondly, the pollutant emissions in farmers’ life increase; the weakening of the rural organization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islation and system,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with regard to r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organization, reasonably push forward land circulation, actively suppor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develop small-towns.

migrant workers; flow from the rural to the urban; rural environment problem

F323.22

A

2095-4824(2013)05-0117-05

2013-07-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d107)

乐 波(1974—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农民工环境保护农民
环境保护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