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和实生物”说本义浅释——兼答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问
2013-04-12钱耕森
钱耕森
史伯“和实生物”说本义浅释——兼答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问
钱耕森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史伯;“和实生物”;“和生学”;“和”;“他”;“平”;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前781-前771年)治国用人采用“去和取同”的错误原则,祸国殃民,直至被灭亡。太史史伯为了拨乱反正提出了“去同取和”的正确原则。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这是史伯的两句名言。笔者探索有年并概括称之为“和生学”。当其时,虽未被采用,但它的精深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影响深远,而今仍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史伯为什么要说“和实生物”这句话呢?
他之所以要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物”的产生与形成的问题。关于“物”的生成问题,并非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形而上的根本问题,即哲学上关于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者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的问题,即哲学上的本体论与生成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宗教学家、大科学家为之热议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例如:各种宗教,往往就用各自所崇拜的至上神,来宣说宇宙或世界以及万物都是由某某神所一手创造出来的。
但是,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则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念与学说。例如:我国古代管子(?-前645年)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水地》)这表明管子认为,万物是由“水”而生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古希腊的泰利斯(Thales,约前624-前547年)同样也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从“水”产生出来的,最后又复归于“水”的。“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0-前470年)认为“火”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从“火”产生出来的,最后又复归于“火”的。等等。我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天”生的。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老子(孔子同时代人,约长孔子10来岁)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道”生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英国当代著名的身残科学家霍金认为宇宙起源于“无”。这和老子的观点相通,等等。
而史伯则主张“和”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由“和”而生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这句名言。这句话中的“夫”,是语气词,放在句首。“实”,是副词,确实,的确。“则”,乃,是,就是。“继”,连续,紧接着。这句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确:“和”确实是可以生物的;“同”则是不可以连续生物的或者“同”确实就是不可以生物的。
为什么呢?
史伯举例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单一的声音是不动听的,单一的颜色是没有文采的,单一的味道是不可口的,单一的事物是不可比较的。
我们再就“声一无听”这一小句话,多作一些阐述,即既然单一的声音是不动听的,当然也就不值得听了,最多听一下而已,绝对是不值得再听的,再听岂不就白白浪费了金钱,特别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嘛!由于它没有了再听的价值,它也就失去了再生的活力,它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它岂不也就既无继续生存的必要性了,更无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了,它只剩下“无以为继”的死路一条了,即它只能是“不继”的悲剧下场了!而大家喜欢听的声音,恰好都是“和声”。动听的“和声”,会百听不厌的,不仅会流行一时,而且还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保留节目与经典名曲!
所以,“和声”,就成了悦耳的美声的基础与关健。正因为如此,中外的古人对“和”“和文化”的认识都是始自于对音乐的“和声”。
史伯由这些具体事物的“不和”的特殊现象,总结出并抽象上升到所有事物的“和”“同”与“生物”的一般规律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进一步又申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在动态中达到了平衡的状况,就能形成“和谐”,就可以不断地产生出新事物,就可以生生不息;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那么这同一类的事物用过了、用完了,也就不再需要他了,他也就必须退出历史的舞台,等待它的命运,只有被抛弃而已!
二
那末,“和”究竟为什么能生物呢?“同”究竟为什么不能生物呢?
上述只是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得出的只是感性认识。显然,这还是不够的,说服力不强的,缺乏逻辑的论证。我们还必须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深入到纷繁的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揭示出偶然性所蕴涵的必然性,自觉地认识到规律性,并主动地以规律性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使我们能在成为史伯“和生学”的信仰者、“和文化”的使者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史伯说“和”可以生物,“同”不可以生物,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有根有据的。显然,重点与难点都在“和实生物”。这个重点与难点的问题一旦解决了,那“同则不继”的问题便完全可以迎刃而解的。所以,我们就先从“和实生物”说起。这个首要问题的根据就在于“以他平他谓之和”。而这句话的要点有二:
第一,是“他”。
要生物就得有“他”;并且至少要有两个“他”,而不能只有一个“他”。如果只有一个“他”,实质上就还是一个“自我”,也就还是“同”,而“同”是不能生物的。所以,除了上面才引用过史伯所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句话以外,我们还可以以“生人”“生新生婴儿”为例来作点补充说明,无论是一个男性还是一个女性,那怕他或者她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但是绝对生不出小孩的。并且即使是再多的男性单独在一起或者再多的女性单独在一起(所谓的“女儿国”),由于仍然是“同性”(所谓的“同性恋”),是“以同裨同”(“裨”,增益。即以相同的东西增加到相同的东西里去),归根到底还只是“同”,其性质是不会变“异”的。因此,再多的单身男性都是无法传宗接代的!同理,再多的单身女性也都是无法传宗接代的!所以说“同则不继”。要生出小孩,就必须有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即决不是一对“同性”,而必须是一对“异性”,即两个“他”,即一个男性“他”与一个女性“她”,真是所谓的“一个也不能少”!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难道不是常识吗?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难道不是科学吗?
父母生育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社会与人类养育并培养了我们……才使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并立足于这个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终于能平安地度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因此,我们就应该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去真诚地向他们表示敬畏,表示感恩,为人类的延续、可持续发展尽到我们应尽的回报父母、回报师长、回报社会的为人之职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而言之就是靠物质的、精神的、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并且,三者之中,当以人类的不断发展为主。因此,我们要试问:那些独身主义者、丁克族、同性恋者等等之类的朋友们,应该不应该去认真反思一下呢?
由于大千世界上有许多“物”,有成千上万的“物”,有无穷无尽多的“物”,所以要有两个“他”,这是不可或缺的、不可突破的底线,也是一定要守住的底线,而上线则是不封顶的,是完全开放的,是多多亦善的,因为只有有无限个“他”,才可以生成“万物”,生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史伯分别讲到“四个”他、“五个”他、“六个”他、“七个”他、“八个”他、“九个”他、“十个”他、“百个”他、“千个”他、“万个”他、“亿个”他、“十亿个”即“一兆个”他、“十兆个”即“一京个”他,直至最大数“十京个”即“一姟个”他(其实,这就指代了“无数个”的他、“无限个”的他,也就指代了哲学上所言说的“万物”的他),彼此都是可以通过互动、相互结合,达到“和”“和谐”的状态,因而就可以形成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这就是他所说的“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此用5种滋味交互调配,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以使身体健康,用“六律”不同的声调互相配合,使声音和谐悦耳,摆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8个部分,使人完整,充实九脏,以建立纯正的德行,设立10个等级,以训导百官,产生上千个的品种,提出上万个的方案,计划成亿件的事物,经营兆数的财物,常有成“京”的收入,作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史伯就是如此不厌其详地遍举了不同的事例来证明“和实生物”的真实性、客观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第二,是“平”;是“平衡”;是“平等”“公平”“平衡”。
由上述可知要生物,要产生新事物,决不能只有“一个他”,至少必须有“两个他”。但是,有了“两个他”,是否就一定能够生物,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新事物呢?不一定。我们还是以“生人”“生新生婴儿”为例来说明吧。再强调一下,任何一个男的或者任何一个女的,都是无法单独生出小孩的,必须有一男一女相婚配才能生出小孩来的。这一对男女,身心发育健康,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经过恋爱与结婚登记,夫妻生活正常,小两口生活和睦、幸福、甜蜜,可就是生不了小孩子。经过医生检查确诊为一方或者两方患有不孕症所导致。由此可见,即使有了“两个他”,并且两个他并非是没有关系的陌生人,而是合法夫妻,还是恩爱夫妻;他两的关系决不是不“和睦”的,而是“和和美美”的。但是,他两却还有“美中不足”之处。换言之,他两还有“和中不足”之处,即“不平”之处。这“不平衡”之处,用传统的话语或者中医的术语来说,一说也就明白了,即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体内的“阴阳失衡”“阴阳失和”,也就是说“阴阳不平衡”“阴阳不和谐”。于是,首先还需要的是或者“壮阳”或者“滋阴”,经过对症治疗,使体内达到并保持“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然后才能有望治愈不孕症,有望生出小孩子。
由此可见,“和生”,既少不了“两个他”这一个要素,又少不了“两个他”之间的“平”“平衡”“和谐”的这个要素。有了“两个他”,又有了“两个他”之间的“平”“平衡”“和谐”,并且这“平”“平衡”“和谐”的元素,并非是简单的、少量的,而是完整的、齐全的、应有尽有的。因为,由“和”而“生”的事物,并非都是很简单的,而是比较复杂的,如生小孩子就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对“平”“平衡”“和谐”的要求就不少,但是世界之大,事情之多,决不比生小孩子更容易,复杂得多的事物也难以计数。而每一事物,要“和”而“生”成,它本身所需要的“平”“平衡”“和谐”,不管是多是少,都必须备齐,都必须一个不能少,少一个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破坏了应有的正常的结果。再拿生小孩这个例子来说吧。即使夫妻双方也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生出来的小婴儿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健康的小宝宝,也许偏偏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残疾婴儿,因为受孕、怀孕时的外部环境不正常,即“不平”“不平衡”“不和谐”,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孕妇身体内部的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产生出消极的、有害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残疾儿童出生率不断上升,我想很可能是与环境污染不可分吧。或者是新婚时买新房,装修新房,买新家具,不慎甲醛超标,或者是为了增加营养,却吃了不安全的食物,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中毒,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不幸变成了畸形婴儿,甚至怪胎!由此可见,由“和”而“生”物时,对不可或缺的“平”“平衡”“和谐”的要求,并非是很简单的、很有限的,而是比较复杂的,比较多的,甚至是很复杂的,是系统的、全面的。例如,党的十八大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拓展为新的“五位一体”,这就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居核心地位的“和生”“和谐发展”的内在的全面而系统的要求。我们对内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要构建“和谐世界”以及联合国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这些都是很伟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理想,肯定要进行无数次的“平”“平衡”“和谐”的工作吧。谁也没有把握在事先就能说得清多少次数吧!
三
综上所述,“和”之所以能“生物”,就由于“和”本身具有“他”与“平”这两个持点。其中的“他”表示数量,意味着“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而是“多元的”“相异的”,可以多到“无限”,可以异到“完全相反”。其中的“平”表示性质,意味着“平”不是“不平的”“不平衡的”“不和谐的”,而是“平的”“平衡的”“和谐的”,可以是“持续平衡”“持久和谐”。换言之,“他”与“平”,乃是“和”之所以能“生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个也不能少的。二者相对而言,“平”比“他”更难,更重要。
由于“他”的数目并非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同时由于“平”“平衡”的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加大的与不断完善的,因此“和”所生之物,也就并非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解说成“和生万物”或者“万物由和而生”了。
但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万物”,就应该既包括“美好的事物”,又应该包括“不好的事物”,如酒鬼酒中的有毒性的“塑化剂”、社会上有害的“黑社会”等等。如果不包括“不好的事物”,那就不能称之为“万物”吧?
上引管子所说的“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便表明了他所说的“水”所生的“万物”,就是既包括了“美”“贤”“俊”等等所有“美好的事物”,也包括了“恶”“不肖”“愚”等等所有“不好的事物”。管子进一步以人的不同的性格皆生于水为证。他说:“夫齐之水遒[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敢[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间]易而好正。”这意思是说,齐国的水迫急而流盛,所以齐国人就贪婪、粗暴而好勇。楚国的水柔弱而清白,所以楚国人就轻捷、果断而敢为。越国的水浊重而浸蚀土埌,所以越国人就愚蠢、妒忌而污秽。秦国的水浓聚而迟滞,淤浊而混杂,所以秦国人就贪婪、残暴、狡猾而好杀伐。晋国的水苦涩而浑浊,淤滞而混杂,所以晋国人就谄谀而包藏伪诈,巧佞而好财利。燕国的水深聚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所以燕国人就愚憨而好讲坚贞,轻急而不怕死。宋国的水轻强而清明,所以宋国人就纯朴平易而喜欢公正。可见,管子认为,齐、楚、越、秦、晋、燕、宋各国人的性格之所以有别,有好有不好,有善有恶,皆由于水质的不同所致。所以,管子主张圣人治世的关键就是对水的性质的掌握。他说:“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管子·水地》)这意思是说,因此,圣人改造世俗,了解情况,就看水了。水如果纯洁则人心正,水如果清明则人心平易。人心正就没有污浊的欲望,人心平易就没有邪恶的行为。所以,圣人治世,不去告诫每个人,不去劝说每一户,关键就在于掌握着水的性质。
管子如此细说,当否?可以存而不论。但是,他提出“水所生的万物”既含有“真、善、美”的“美好的事物”,又含有“假、恶、丑”的“不好的事物”的主张则是很明确的。
而史伯所说的“夫和实生物”中的“和所生的万物”,则只包括了世上所有的“真、善、美”的“美好的事物”,而不包括世上所有的“假、恶、丑”的“不好的事物”。
为什么呢?请往下看。
第二个问题是:史伯所谓“和生万物”,岂不就意味着“和也生不好的事物”吗?
如上言之再三,“和”之所以能“生物”,就由于“和”本身具有“他”与“平”这两个必不可少的特点。唯其如此,换而言之,凡“和”所生之物,必定同时具备了“他”与“平”这两个要素。这也就是说,凡不能同时具备“他”与“平”这两个要素的“物”,就决不是“和”所生的。只能是“少他”与“缺平”,特别是“缺平”,即“失衡”“失去平衡”“失和”“失去和谐”而生的。而“失平”“失衡”“失和”所生的物,就只能是“不好的事物”,即形形色色的“假”“恶”“丑”的不正常的、不健康的、没价值的、没有意义的、有毒的、有害的怪物!至少也是个尚不成熟的,犹待进一步发展与不断提高,直至完善的东西。相反的,“和”所生之物,则是丰富多采的“真”“善”“美”的正常的、健康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益的、成熟的好东西。因为“和”所生之物,必定固有“他”与“平”这两个本性、两个本质、两个基因。所以“和”所生之物,是绝对错不了、坏不了的。
老子同样认为“道”所生之“万物”,是“真”“善”“美”的东西。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处的“一”,即“道”;“得一”,即“得道”。这意思是说,从来凡是得到“一”,即得到“道”的:天得到“一”就能清明,地得到“一”就能安宁;神得到“一”就能灵妙;河谷得到“一”就能充盈;万物得到“一”就能生长;侯王得到“一”就能使天下安定。换而言之,清明的天、安宁的地、灵妙的神、充盈的河谷、生长的万物、安定天下的侯王,这些美好的事物之所以能生成,乃是由于他们都得到了“一”或者“道”,亦即得到了“和”。
为什么呢?
因为,笔者认为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实是将其所说的“道生万物”进一步深刻地诠释为道是通过阴阳二气相冲互动达到和谐时就产生了万物,可简而言之曰“道和生万物”。这种解读充分表示老子关于“万物生成”说,由“道生万物”的普及层面提升到“大道和生”的高深的层面,实现了对史伯的“和生学”的传承与完成。所以,老子的“道生万物”说,实即“和生万物”说。因此,笔者明确提出老子的“道生万物”说,其实就是“大道和生”说。于是,笔者又明确提出“和生万物”的“和生学”,乃史伯开创,老子建成。
老子同样也认为所有不美好的事物,则是由于没有得到“一”,没有得到“道”,即没有得到“和”,即失去了“一”,失去了“道”,即失去了“和”而存在的。他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老子·三十九章》)这意思是说,清明的天,怕要变成破裂的天(天要塌下来了);安宁的地,怕要变成了震动的地(要发生大地震了);灵妙的神,怕要变成不灵验的神;充盈的河谷,怕要变成干涸的河谷;生长的万物,怕要变成灭绝(物种频临灭绝了);安定天下的侯王,怕要变成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之所以变成丑恶的鬼东西,就是由于他们都失掉了“一”、失掉了“道”,即失掉了“和”。失掉了“和”,所生之物就只能是“假”“恶”“丑”的怪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对而言的。正因为有“真、善、美”,才有“假、恶、丑”;正因为有“假、恶、丑”,才有“真、善、美”。如果没有了“真、善、美”,也就没有了“假、恶、丑”;如果没有了“假、恶、丑”,也就没有了“真、善、美”。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体,即一个矛盾体。
例如:20世纪,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贩子给全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打破了战前安宁与和平的局面,虽然是相对的;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战胜了侵略者,重新缔造了世界安全与和平,虽然局部战争曾未停止过。这表明丑恶的侵略战争与美好的保卫和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持久和平,坚决反对战争。
又例如: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空前富有的物质财富,但过度开发,全面征服自然界,却打破了农业文明时代原有的人类与生物圈相对平衡的状态。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当前雾霾天以石家庄为首,地区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乃是一个很坏的典型!所以,党的十八大为了保障人民福祉,发展民族未来,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伟大使命,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长远大汁”“基本国策”“五位一体”“新时代”的高度。我们正满怀信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以上两个实例,都充分表明了原来“和生”出来的“真、善、美”的事物,由于后来“失和”,就蜕化为“假、恶、丑”的事物。反之,已有的“失和”的“假、恶、丑”的事物,经过“和生”化的努力,又可以变为“真、善、美”的事物。一言以蔽之,“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有主张、建设、维护、发展“和生”的,也有破坏“和生”的。建设与发展“和生”的任务是无穷无尽的,是永恒的,是光荣而艰巨的。这是从现实的层面说的。
如果从理想设计来想象,则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八十章》),庄子的“理想国”——“至德之世”的社会(《庄子·马蹄》),孔子的“理想国”——“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国”——“共产主义社会”,其内的“万物”,理应都是“和”所生的“真、善、美”的事物,而“假、恶、丑”的东西理当绝迹。这时的“和”,并非一般的“和”,而是史伯所说的“至和”,《周易》所说的“太和”。
“真、善、美”是无限的,“假、恶、丑”也是无限的。而所谓“无限”,就是“万物”。所以,史伯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即“和生万物”,即“‘和生’了无数的‘真、善、美’的‘万物’”。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这,是具有客观性的;这,是有合法性的;这,是伟大的真理;这,是高深的智慧!
总而言之,敬请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及各位同道朋友对史伯所说的“夫和实生物”与“以他平他谓之和”的两句名言以及“和生学”,尽管放心,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努力去实践,与他人分享,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作出贡献,造福于全人类和万物吧!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On Shibo’s Theory of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Dialogue with Wang Dianming, President of Harmonious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Hebei Province
QIAN Geng-s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The theory of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was put forward by Shibo in late Xizhou Dynasty. It is used as a principle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to select cadres, which explains where things come from with its learned philosophy and great wisdom. The reason why harmony can foster new thing is what he has written as “different things get with each other harmoniously”.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t things, and then they get balance in interaction. Thus new thing comes into being, which must be true, kind and beautiful, and not be fake, evil and ugly. It is the first classic definition of harmony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the source of the author’s idea “hesheng theor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has universal value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world.
Shibo;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hesheng theory”; “he”; “ta”; “harmonious”; Harmonious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Hebei Province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6.013
B22
A
1673-2065(2013)06-0048-06
2013-09-06
钱耕森(1933-),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