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
2013-04-12吉力
沈 玉 平 , 黄 吉力 骅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 浙江 湖州 313000; 2.宁波大学 海运学院, 浙江 宁波 314000)
“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院校承担着社会关键发展时期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1](P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国家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促就业政策,拓宽了就业渠道。目前“90后”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2012年则是高职院校“90后”学生走出校门步入职场的第一年,思考和分析“90后”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便于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把握自我,实现充分就业。
一、“90后”高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怕苦怕累心理
“90后”是伴随着社会经济腾飞的一代,是继“80后”又一个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四二一”模式家庭中,从小就被呵护着,养尊处优,缺少艰苦奋斗的意志和精神。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由于学习不努力而来到高职院校,他们的懒散时常表现在上课迟到,旷课,睡觉,稍有不适就请假,上课玩手机,没事看窗外风景等等,习惯享受,学习浮躁,意志力薄弱,坐不住冷板凳。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喜欢追星,穿名牌,玩QQ、微博和网络游戏,逛网店。在现代自由思想和社会不健康新闻的影响下,他们择业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现实,他们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就业,据某项调查显示某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仅为0.03 %。据用人单位反映很多高职学生一般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因为害怕三班倒,这样就缺失了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机会,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他们怕苦怕累,找工作总是希望轻松点、待遇好点、离家近点。
(二)自负自卑心理
“90后”更多的是关注自我,很少关注父母、社会和国家,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优越感强,自信心膨胀。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不准,职业理想混沌,缺乏对自我潜能的认知和勤奋刻苦踏实的处世态度。择业时会比较自负,高估自己。
另外,由于目前社会上高学历越来越多,加之用人单位用工也要看学历,很多时候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愿意要学历高点的毕业生,给很多高职学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表现,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用人成本更愿意要男生,对女生造成极大的不公平。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身高和容貌有一定的要求,让外形有欠缺的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极为自卑。“90后”高职生也喜欢网络,没事就泡在网络里,上课也会用手机挂QQ,善于使用网络语言,会用火星文,他们知识面广但又缺乏深度,虚拟沟通能力超强,可是他们的实际沟通能力令人担忧。这部分学生往往害怕面试,不会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主动推销自己。有的毕业生平时懒散惯了,贪图安逸,欠有责任意识,从不参加社团、学生会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也不担任班干部,更不用提入党。制作就业简历,面对寥寥无几的履历,自卑感油然而生。心理上自卑的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就业目标定位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敢参加激烈的求职竞争[5](P208-209)。
(三)依靠从众心理
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自主就业意识弱,等待着亲朋好友的介绍或是依靠父母的安置,由此,“拼爹”一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认为父母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认为依赖父辈亲朋的社会资源就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受很多苦和累,少流很多泪[3](P52)。殊不知在保护中就业会失去历练自己和考验自己的机会,很容易让自己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
由于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够,缺乏判断能力,很多学生找工作跟风扎堆,更有学生为此毁约重签协议。有从众心理的毕业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职业,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或是能力潜能特点来择业。
(四)畏惧创业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美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占到22 %左右,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比例就更少。在这不到1%的创业率中,开网店占到了七八成。高校毕业生在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缺乏创业意识和勇气,害怕创业的风险和艰辛,加上缺少资金,积极性不高,实体创业就更难。部分“90后”高职生,崇尚自我但又心理脆弱。创业所需要的决策、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能力都有待提高。
此外,还有专业不对口,工作无着落的失落心理;存在着毕业即就业、一步到位心理;以及为什么别人工作找得比我好的不平衡心理等等。
二、适应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个人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就业理想、就业目标、就业选择上的体现。所以“90后”高职生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先就业、创造工作岗位和专业相对对口的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就业能力。
(一)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不断修整的动态过程。一毕业不妨先就业,先就业可以为再择业积累竞争资本,因此,珍惜就业机会,不轻易放弃,本着先锻炼后发展的原则,摒弃初次择业定终生的观念,树立动态的择业观。因为人首先要生存,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而生存,而后才是职业发展。2012年“用工荒”说明社会为高职毕业生开辟的岗位还是很多的,在这些岗位上高职毕业生可以从基层做起,学以致用,积累经验,磨练自己,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创新精神。中小企业也为留住人才,不断完善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注意为人才创设施展才华的机会,采用人性化管理制度。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关键是你的能力和心态。中国的人事制度也允许户口和档案分开,所以打破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一步到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择业观,人才可以合理流动。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且有实力的人,才会在流动中成长起来。
(二)树立创造工作岗位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曾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P19)。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不再由国家统筹安排,势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走上艰辛的创业之路。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积极创设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高职院校顺应时代需要引进双师型人才、企业精英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分析,模拟创业,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正是有了大学生的创业,才有了美国的硅谷,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
(三)树立专业相对对口观念
大学生找工作希望专业对口,否则觉得愧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正当他们纠结于专业情结的时候,机会就从他们身边溜走了。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调整择业心态,敢于尝试与本专业相近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喜欢具有一专多能、综合实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属于大专学历,学历虽然比不上本科,但是高职生也有他们的群体优势。他们一般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强。所以,善于把握自己的高职生,他的就业机遇就更多。
当前大学生签约而后毁约,频繁“跳槽”使得用人单位浪费培训资源,带来就业诚信危机。社会赋予年轻人择业自由的权利,同时年轻人也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高校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渗透在课堂上、社会实践中、校园文化上,日积月累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处事准则。
三、“90后”高职生成功就业的要素
(一)心理要素
当代大学生在踏上社会前都需要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才能不被就业大潮淹没。人贵有自知,认识自己的能力潜力所在,就能让人明白自己更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会扬长避短,这是就业或创业的基石;认识自我有助于你知道自己更喜欢干什么,这是你成功就业的动力;认识自己,才会正确判断自我,有效作出选择。认识自我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他人评价、亲身体验和借助一系列的职业心理测评工具来全面科学地了解自己,以便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认识自我后就可以根据性格类型特点、兴趣特点、气质特点、能力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专业优势和技能优势等明确就业方向、就业目标、职业价值,整合优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定位。
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一马平川,也会遇到低谷,遭遇困境。智者认为困境是对自己的磨砺,以积极的心态战胜它,不能消极颓丧。大学生需要凭借乐观、自信、豁达、持之以恒的强大心理,去自我调节,才能应对挫折,战胜困难,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在学习、生活与择业中让自卑自负转化为自信,让等待依靠转变为自强不息,让怕苦怕累转变成艰苦奋斗;让畏惧退缩转化成勇往直前。这样,你会拥有较为顺利的职业生涯和较高的生活品质。
(二)能力要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之间相互融合,要求劳动者要有一专之长,同时还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大学生首先要积累知识和加强实践锻炼;然后,学会思考,学会应用。
1.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运用准确、有序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面试中忌讳表达杂乱无章、言而无物、哗众取宠。不善于表达的人,会给面试官以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平庸无能的感觉,往往把握不住短短的面试机会。大学生要试着积极主动地推销自己,那么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要精心梳理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其重点突出、生动有效。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人们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并通过不断训练强化的技能[5](P37)。平时应该多积淀学识丰富阅历,让表达充满智慧;多看语言类的杂志,获取表达技巧,让自己更好的表达;多参加模拟招聘面试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2.自我学习能力高职生高考分数与本科生有距离,从侧面说明学习主动性不够,所以更应该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在求职过程中广泛收集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加以研究分析,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老化加剧,所以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通过随时学习和永远学习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身可持续发展。
3.职场适应能力适者生存,顺应社会的发展,社会才会选择你,否则就会被淘汰。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去考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或参加岗前技能培训,使自己有多元化的求职能力。还必须做个诚信的人,更需要勤学多问、谦恭行事,并能迅速融入团队。平时要学会用心做事,千万别找借口,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永远多做一点点,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兴趣+天赋=特长,拥有一技之长,在合适的环境中就会茁壮成长,别做寓言“猴子掰包谷”故事中的猴子,浮躁之人将一事无成,会造成职场适应不良。
4.自我保护能力求职过程中要学会自我保护: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了解劳动合同法,清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落笔签劳动合同时要慎重;参加正规的招聘会、就业宣讲会,以防被骗;多跟父母、老师、同学沟通求职情况,获得心理和行动援助。
(三)市场要素
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量需求理论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近年来,用人单位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很多岗位大专毕业生就完全可以胜任。因此,毕业生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心理。据统计,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只有10 %-30 %能直接用于工作,而70 %-90 %知识则体现在综合素质上。用人单位特别看好这部分的潜力和可塑性。往往综合实力强的人具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容易接受新知,能迅速融入企业新文化,进行培训后可以很快转向新的工作领域,即便是转岗,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90后”高职学生在过多的保护中成长,率性、任性、脆弱、好享受,由此带来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也让我们反观就业教育工作,要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礼仪训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先要优化就业师资队伍,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素养,使其专业化;其次是拓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除了专职就业指导师外,吸纳班主任、校友以及社会成功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更要延伸到课堂外、企业中、社会上,让就业指导多样化、有效化;另外要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帮助“90后”高职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游伯笙.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J].福州党校学报,2011(1).
[2] 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若霞.拼爹,拼掉的是什么[J].大学就业,2012(9).
[4] 徐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5]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