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包容性教学策略探析*
2013-04-12马增彩
马增彩
(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浦东新区 200135)
包容性教学(Inclusive Teaching)是指教学中教师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工作理念,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行为中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在目前的中职英语课堂上,诸如学生随意进出课堂、玩手机游戏、聊天、化妆等现象,充分透露出“我不属于这里”的心理。而部分教师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你不属于这里”的立场。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英语学习很困难、不愿学。也常看到学生因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较弱,所以常常是说难开口,写难成句,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1](P37)。要改变这种失落感弥漫、成就感缺失的课堂生态,教师首先要树立包容性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包容性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增强“我属于这里”的信念、体验“我属于这里”的快乐,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职英语课堂“你不属于这里”的现象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推进中职教育改革,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只要可能,没有那个家长会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中职学校。中职学校生源的构成基本上是中考分数中等或以下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智力因素相对低,而且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进取心,自信心不强等非智力因素也很明显地反映在他们身上[2](P20)。他们大部分是高中落榜者,这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欠浓厚,自信心不足。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尤其厌烦。一方面是近十年的学校英语学习处处都是挫败感,记不住单词,写不出句子,更说不出一句像样的英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中英语作为文化基础课地位低下,也造成了学生对英语的轻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职的英语教师抱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们有意无意地在跟学生暗示“你不属于这里”,似乎成为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常态”,值得加以重视和反思。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目前,中职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对比较完善,教室里大多安装有多媒体设备,教师也在努力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但这尚未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据VAK学习风格理论,在整个人类社会里,三种不同的学习风格的比例分别是V(视觉型)35%,A(听觉型)25%,K(动作型)40%[3]。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靠听来学习,那么最多25%的学生是适应课堂的。那么这无形之中就把另外75%的学生排除在外了。根据笔者曾经做过的一个问卷调查,中职生中K型学习者的比例更高一些,A型学习者的比例更低一些,传统授课方式在中职课堂上的吸引力将会更小,教学效率将会更低。
(二)“人为制造”的课堂互动方式造成对学生实质的不公平
近些年来,教师普遍意识到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在公开课上,经常会看到英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率较高,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多。但是细究这些互动的质量就会发现,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的课堂实际上存在着太多的“隐身人”。首先是某些学生特别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制造课堂气氛的“高手”。曾看到一位英语老师40分钟让一个同学回答了四个问题。其次是小组活动中的角色不清导致等、靠、赖现象突出,小组中大部分人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很强,个别所谓“高手”成了完成任务的主力。再次,老师提问的质量掩盖了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堵塞了学生继续探究的路径。如“Do you understand?”“Is it clear?”积极的“Yes”的回应并不能说明学生真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教师有意无意的课堂反馈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三)单一的传统教学评价方法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单越来越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试成绩也日益被用人单位看淡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考试,这种依然占据主流的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表面的形式。英语老师在考前两次课的集中复习对于帮助学生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意识到一个学期只要好好努力一个星期就好了。虽然平时的课堂表现、家庭作业占到最后课程总评成绩的较高比例,但由于过程性评价繁琐,劳动量大,最后是大部分学生成绩并无很大差异。教师时时处处、有意无意的一些不恰当的言谈举止和不科学的教学行为让课堂魅力日益减弱,逐渐地把越来越多的学生“驱逐”出课堂。学生“我不属于这里”的体验加剧了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逆反情绪。
二、应用包容性教学策略,创建“你属于这里”的课堂学习氛围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做起,转变理念,改变行为,从包容性教学方面去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转变对学生“你不属于这里”的立场观念,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逐渐使学生改变“我不属于这里”的心理体验,努力创建使学生感受到“我属于这里”的学习氛围。
(一)了解学生 “你属于这里”的前提
通过看学生入学之前的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各科成绩、爱好特长和基本的家庭背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但至少可以获得一个概况。然后与班主任老师的密切沟通将获得更生动的关于学生个性、态度等方面的信息。开学的第一周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后续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有助于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后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人的经历会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示出来。譬如知道学生的“绰号”,了解哪些学生擅长哪些内容,谁爱好电影,谁喜欢读书。在课堂上某个时刻曝出的对学生的一些了解会传递给学生一种“我了解你”的信息,给予学生受重视和被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要求。
(二)尊重、公平和信心 “我属于这里”的关键要素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通常被认为是学业上失败的中职生更渴望老师的尊重。中职生跟普通高中学生在智力和体力上并无太多差别,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进了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中职学校。强烈的自尊心和所谓“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容易走极端,通过各种叛逆的行为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他们很自卑,很渴望理解和尊重。教师要坚持表达自己对中职学生的成才信心,笔者在实践中经常用往届学生做例子来鼓励学生对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的信心,尽量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表扬到个人,批评只对事,努力传达“我关心你”的教学态度,这些聪慧的学生总能感觉到,并且朝着笔者期望的方向努力。对学生的尊重和信心也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英语成绩差就垂头丧气,不会因为自己偶尔的受批评而跟老师对着干。相反,笔者的学生喜欢在课间到办公室,主动来检查作业,来表达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担忧和焦虑,来交流他们的学习心得。学生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应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或讨论,或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体验“我被尊重”的快乐。有研究表明,这种被教师尊重的快乐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放的沟通方式 “我属于这里”的重要途径
所谓开放式的沟通方式,就是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存偏见,不存成见。给予学生尊重和鼓励,获得学生的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但是课堂上的生生互动的质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教师一方面要以身示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珍视学生在讨论和各种课堂活动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乐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英语课上,涉及到文化的话题很多,奇风异俗也是经常遇到的主题,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分享所见所闻,喜欢跟同伴讨论,在无数次的小组作业中获得“我很重要”的体验,并且不断为提高自己的重要性而努力。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各异,教师的教学也就不能千篇一律。尊重学生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尊重。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厌学,很多研究者们也全方位、多角度去分析其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匹配不同的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想方设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笔者尽量设计多样化的听、说、读、写机会,动用学生不同的感官,展示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独立作业和小组合作,在不同的活动之间切换,乐此不疲。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一句“这么快就下课了”,让笔者心生欢喜,也知道他们真的很投入。“我属于这里”感觉的建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还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 语
运用包容性教学策略,树立学生“我属于这里”的信心,教师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从情感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活动和组织形式,在课上课下了解学生,在课内课外帮助学生培养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这对于改善中职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建立有益的师生关系、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心都有积极意义。
[1]王 倩.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玉英.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
[3]Mental Maps.Three Basic Methods of Perceiving the World[EB/OL].http://www.1000ventures.com/.
[4]潘 苇.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10).
[5]秦志强.中国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