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3-04-12卿志军
卿志军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当前,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这种融合正在从技术层面逐步推向组织结构层面和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层面,传媒产业面临着一个结构性的转变过程。任何一家传统媒体都在这个背景下思量和探寻新时代下的发展出路。媒体的发展环境变化,也导致各家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传媒业实践就成为摆在各类新闻教学机构面前的课题。
当然,国内新闻教育界也认识到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教育的冲击。一时之间,“媒介融合”成为了一个很受欢迎的词语。但是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到底要如何和媒介发展现实接轨?在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如何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理清楚。笔者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当前媒介发展现实环境中还是应该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把握几个关系,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住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而不是机械地理解传媒变革,在这种热潮中迷失去向。
一 技术和素养之间的关系
媒介融合是由于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在新闻信息内容采集和加工制作中要融合不同媒介技术的应用,传播过程的完成要依赖不同形式的媒介技术。这要求记者一身多能,既能服务于报纸、网站的发稿需要,又能胜任音频、视频记者的任务,在记者职业素养中对技能的要求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样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技术中心主义”,偏向重视技术的融合和使用,但是忽略了内容本身的制作。在新闻专业教育中表现为“技术中心主义教育”,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放弃人文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增强学生的信息判断和辨别能力的培养。这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也存在着此现象,“目前我们的课程设计是不太科学的,目前的课程设计里面太过于偏重技术,业务和技术的训练太强”。[1]诚然,新闻传播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强化综合技术培训,使得技术与能力得到较大增长,真正实现“媒介融合”到“新闻教育的融合”。但是,从新闻业实践发展的态势来看,真正能在新闻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技术层面上的基本技能固然重要,而对于新闻事件的挖掘能力和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还是显得弥为珍贵。在新闻教育中,单纯的和过分的追求技术教学,或者因为追求技术的掌握,而放弃或较少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犯了“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
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技术素养都非常重要,而且前者应该是新闻教育的核心。换言之,新闻教育中培养媒体从业人员较高政治素养、新闻素养、媒介素养、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技术教育更加迫切。而这些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的。
融合媒介背景下,相对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有更高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媒体传播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特别是社交型媒体如博客和微博等传播信息的便捷,多层次、多种类的信息发布者活跃在媒体平台中,这为编辑记者获取多层面的事实信息和多角度的意见信息提供了机会,也是当今编辑记者获得新闻线索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伴随着滚滚洪流而来的往往是泥沙俱下,信息垃圾甚至虚假信息也会夹杂于其中。一般的社会公众因为媒介素养的欠缺可能无法判断,但是作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抢夺传播的时效性中,成为权威和准确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他们要善于去沙存金,把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甚至能够根据线索从中挖掘出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报道出来,这就需要他们具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对事件判断分析的能力,这些是在素质教育中才能够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技术教育中能够培养的。
融合媒介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交相互补,社会信息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但是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的信息表现出的片段化或碎片化,从而使得社会事件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斑驳图景。编辑记者要站在比一般受众更高的层次上,能够统揽全局,把这些碎片信息能够织成一个条理清晰的新闻图景,并准确地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事件进展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有很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随着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只是在于采集和发布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各种内容产品的整合,提升其品质和价值,使信息传播、娱乐互动等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人才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策划型与专家型人才将更为需要”。[2]因此,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未来还是新闻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取向。2012年9月份开学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针对新入校的本科生专业教育将采取“2+2”的模式,是该学院针对当前媒介变革、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及对新型复合人才要求的战略性探索,以适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更好的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
二 全能和专长之间的关系
媒介融合的基础在于新闻信息传播技术的融合,因此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报道方式,记者、编辑不再是为媒体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服务,而是为媒介集团内的多个媒体部门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记者所制作的信息既可能被用于报纸,也可能被电视、户外视频或者手机、网站采用。因此,媒体人才是指掌握多媒体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采访、写作、拍摄、编辑等工作程序,既懂得前期报道,又懂得后期视频剪辑制作,具有融合的专业技能;而非传统教育只掌握特定媒体技术、技能的人才。融合媒介需求的是经过新闻、广播电视新闻与计算机多种专业技能培养和学习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媒介融合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将各种专业之间的传播技术交互融合在一起做好报道,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大而全”,而放弃“专而精”,各方向还应该有自己最核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广博知识面的基础上建立起某一方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因为,任何一个编辑记者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他们在每一种媒介技术和专业知识方面都能够达到精通的程度,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知识庞杂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追求“杂”而耽误了“专”。这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中就出现了如此问题:“课程安排得多而杂,使他们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不仅学不透彻,而且没有空余时间阅读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教师来说,“繁多的课程也给备课提出了挑战,疲于上课势必造成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很多时候只是照搬教材上的知识,边学边教,久而久之会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退化。”[3]而“在美国,密苏里这类新闻院系的课程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细分化、模块化,例如教新闻写作,会开设《灾难新闻》课程,并且把天灾新闻与人祸新闻的写作要素区分开”。[4]
因此,在新闻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的“全能”要求来培养,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一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深入学习,达到精通的程度,处理好“全能”和“专长”的关系。“教学理念上,要克服‘全能’思维、避免纯粹的技术导向,始终紧扣‘理解传播偏向、选择最优方式、坚持专业原则’的核心理念”。[5]
三 大众传播人才和分众传播人才之间的关系
融合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阅读环境和心理偏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界定,受众不是简单地等着媒体把信息呈送在他们的面前,他们需要信息,他们四处寻找,但是只有他们需要的是适合其“胃口”的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表现为个性化和细分化。因此,“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意识”逐渐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多对多”的选择性服务意识。融合媒体背景下的编辑记者应在日常报道中学会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研究受众信息消费的偏好,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做出不同的报道,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服务,以满足受众个性需求,为他们各取所需。那种将一个新闻事件在多种渠道上小差别、甚至无差别地传播的信息发送方式是过时的单向传播做法。因而要“根据各媒介、各用户的特征和喜好,善于追踪和捕捉用户的心态,再与一个新闻事件的动态、原因、影响等多个层面信息,一一匹配推送和反馈,各媒介之间互相预告、链接,打破条块分割,在分众、滚动传播中提升信息的价值”。[6]同时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传播渠道都打通了,所有的媒体都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媒介之间的竞争也相对更为激烈,所以,如何塑造媒介品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吸引受众并让他们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接收信息的喜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融合媒介背景下,要求新闻教育能培养出既懂新闻业务,又懂得捕捉受众需要,善于媒介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新闻人才才能做好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借助于web2.0的技术,挖掘媒介用户信息,有针对性地把信息有效地传送给受众。这也要求在新闻教育中,开设媒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甚至有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培养既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又有经营管理能力;既掌握大众传播技能,又有分众传播意识的综合性新闻人才。
四 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之间的关系
媒介融合时代,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一个人的一生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所积累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学习的专业技能也会落后于时代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要求。如果不吸取新的信息,不对知识进行更新,必然将会被时代边缘化,其结果是大大约束个人事业的发展。
而且作为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编辑、记者,自己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懂通过各种新媒介形式来发布信息,也不知道借助于各种新媒介渠道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是很难做好媒体工作的。因此,融合媒介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定期的、短期的突进式学习,也要有长期的终身学习意识。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教育应该在努力搭建新闻实践平台、营造“融媒新闻”氛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素质修养的同时,还要在融合媒介的实践和操作中让他们建立不断学习、自主更新知识、自我调整知识结构的意识。在校期间,要让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捕捉其他知识素养作外围补充,培养其适应变革的能力、境界和愿望。这样,他们便才能真正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的大潮,为新闻传播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戴元光.新闻教育的变化和问题[M]//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5.
[2] 汪文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人才培养[J].新闻战线,2012(8):19-21.
[3] 杨明娜,宋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教学改革的困惑[J].当代传播,2011(6):88.
[4] 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20.
[5] 张志安.融合报道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J].当代传播,2011(6):84-86.
[6] 吴清雄.媒体转型中的人才培养[J].新闻战线,2012(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