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前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统战工作

2013-08-14张祖群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

张祖群,王 波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一 统战工作与阶层(阶级)的对应关系

(一)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统一战线发挥了并且将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仍然强调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不应该削弱而应该加强,不应该缩小而应该扩大统一战线。[1]在新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都离不开统一战线;并明确指出“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2]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核心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和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统一战线。[3]-[4]胡锦涛在2006年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最广泛的联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础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6]在2011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结果惠及全体人民。[7]在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惠民生,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8]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作用全新的科学论断,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发挥作用提供新的广阔平台。总之,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团结全国各阶层,在党的领导下,各阶层共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而贡献力量,统一战线大有可为。

(二)统战工作与阶层的对应关系

由于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同时随着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变化,它所需要联合、团结的对象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演变与统一战线阶级、阶层结构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第一,在组织战略上,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其中心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第二,从组织结构上,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一个政治联盟。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坚持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相结合,明确划分团结的对象与革命的对象,以求联合与革命。其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围绕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转变的总任务,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以和平方式消灭剥削阶级。第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统一战线,大力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第四,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坚持多元的社会分层立场,构建和谐的统一战线。[9]党的十六报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10]在新世纪新阶段就是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来共建和谐社会。

归根结底,阶级、阶层关系的实质是生产关系,它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发生变化,导致我国的阶级、阶层分化。我国目前社会的阶级、阶层是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结果。在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阶级、阶层结构表现出的社会特点是各阶级、阶层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共同繁荣。[11]

二 当前学术界对新社会阶层的主要分类和特征

(一)当前学术界对社会阶层的主要分类

社会学界有一个说法,革命时期搞阶级分析、划阶级,理论根据更倾向于阶级斗争冲突论,而在建设时期搞阶层分析,是因为它有利于协调、调和。十三亿人口用阶层分析的办法被分出来,是为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进行社会阶层关系的协调,进而构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当前社会经济改革的转型时期的社会结构现状,学术界从分层的不同视角提出了五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是由陆学艺教授提出的“十阶层理论”。[12]陆学艺划分现阶段社会层化的根据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现阶段的十大社会阶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十大社会阶层构成与比例

陆学艺指出这十个社会阶层的排序不是随意定的,是按照拥有三种资源的多少来排列的。十个阶层中,前四个阶层里面的大部分,第五、第六两个阶层的全体,都应该是社会中间阶层。在第七、第八、第九这三个阶层里,农业专业大户,技师、高级技师,也应是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在政治上,偏向执政党;在经济上,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和消费者;在文化上,是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和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所以,他们的利益和国家一致的。因此,社会中间阶层队伍越大,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最穷的人很少,最富的人、最强的人也很少,这个社会就相对稳定。因此,陆学艺的十阶层理论提出:改革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从原先的“金字塔结构”逐渐向“橄榄型结构”转变。[13]

第二种理论是由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提出的“社会断裂”理论。孙立平教授对什么是一个断裂的社会给予的解释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14]该理论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型。由于转型太快,很多社会阶层都被淘汰或抛弃了。孙立平教授认为社会断裂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国企改制中的断裂、城乡结构的断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断裂、文化的断裂等。同时该理论指出由于“多个时代的社会成分共存在一个社会之中”,导致的社会断裂是全方位的。所以,在这里,贫富分层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断裂的关系。[15]孙立平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出现断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弱势群体或底层社会的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农民整体上变成了贫困的弱势群体。进城的农民工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都表现出弱势。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也属于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社会城市化过程的中断,从而出现城乡之间的永久性隔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任何国家的社会结构必然以农村社会为主的社会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城市社会为主的社会结构。而我国可能无法顺利实现这种转变,因而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三是“断裂的社会”并非是“多元社会”。“断裂的社会”是指在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多元社会”包含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1)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每个群体的利益都被承认是正当的。(2)在政治制度上,以自主而多元的政治力量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政治框架。不同政治力量的组织形式就是政党。(3)同时并存着多样性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是并存的,社会的不同部分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时代。而“断裂社会”从社会意义上看,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整个社会是分裂的。[16],[17]因此,这里可以将“社会断裂”理论的核心特征概括为,在断裂的社会结构中,社会的不同部分几乎是处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之中,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即整个社会是断裂的。

第三种理论是由李强提出的“倒丁字形结构”理论。该理论指出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形”,也不是“金字塔形”,却呈现出倒过来的“丁字形”。李强教授利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得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占据相当大比例,并且该群体内部趋向一致,在社会结构上体现了“丁”字倒过来一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阶层构成直柱形群体,在社会结构上体现了“丁”字的一竖。该理论中下层群体过大、下层与其他群体之间两级式(或直角式)连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社会群体)处于高度“结构紧张”,体现了“社会结构紧张”。由于阶层差异巨大,社会结构的不协调,社会群体之间处在一种对立的、矛盾的或冲突的状态关系下,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当中,社会有一种很强的张力,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容易激化。[18],[19]该理论指出这种状态下,社会矛盾比较容易激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比较容易发生。同时,该理论指出要改变当前紧张型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完成社会结构转型。[20],[21]“倒丁字形结构”的理论核心特征是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二分式结构,阶层关系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倒丁字形结构”反映中国社会城乡分野的现实,农村形成倒“丁”字形的一横的社会阶层,而城市大部分构成倒“丁”字形的一竖的社会阶层。

第四种理论是由李路路教授提出的“阶层关系双重再生产模式”的理论。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和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经济体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要求,而是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塑造即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再生产”,即阶层的继承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和在中国城市社会制度转型过程中会持续地将这一阶层的再生产模式再生产出来,并将原有的相对流动机会的分布模式延续下来。该理论的五阶层:一是权利优势阶层,包括单位负责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其特征是对于他人和资源拥有支配权力;二是一般管理人员、办事人员阶层,相对于权利优势阶层拥有相对的工作自主性;三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四是工人、农民阶层;五是自雇者。虽然中国社会在阶层结构间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但阶层的继承性或复制性远远超过其流动性,同时,在权力、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阶层与自雇佣者和工人、农民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间隔,即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封闭性,这属于更大范围内的阶层再生产特性。因此,阶层的继承性或再生产性特征是制度转型过程中相对关系模式的主导特征。但这种再生产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就是流动性与继承性是并存的。[22]这种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再生产性,再生产性占主导地位,但必须承认流动性依然存在,即流动性和继承性并存。

第五种理论是“四个利益集团”的理论。四个利益群体的观点的原型,最初是由李强教授、孙立平教授和沈原博士在1998年合作的“中国战略与社会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讨论中共同提出的。该理论是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表2)。[22]改革本身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而利益结构的调整显然会使得一些集团或群体获得利益,同时会使得另一些集团损失利益。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可逆特殊背景下滋生的。他们对进一步改革的态度差异很大。从改革中获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深入改革,重新分配蛋糕;从改革中滑向底层和边缘的群体,难以形成主流一致的声音,继续推动改革前行。中国改革经历了三十年以后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支持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者,对改革出现的诸多丑恶现象(如腐败难治、收入差距过大、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人为工业事故频发)的不满,归罪于市场化改革中正当途径崛起“富人”和中产阶级,而遮蔽了运用公共行政权力牟取私利的既得利益集团。[23]以此想鼓动和扭转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实则不可取。改革并不是造成负面现象的必然因子,即便去除负面现象也不能全盘否定改革。当然,要赢得社会每一个集团都获得利益“全赢”的局面太困难,太不现实。

表2 :我国四大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

综合来看,未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会呈现加速流动、多元化、从“金字塔”向“橄榄型”发展的趋势。[24]

(二)新社会阶层的界定和特征

第一,新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和范围界定。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首次使用“新的社会阶层”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不同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新的社会群体。并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了新社会阶层的全体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2006年7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更加明确了新阶层的概念。2006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布了《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公有制企业大有作为。新社会阶层不仅只是政治概念,还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结合文献,[25]笔者认为对于新社会阶层的理解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社会阶层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理解与运用这一概念时,不应将视角仅仅局限在社会分层意义的社会资源分化上面,要在社会参与社会整合的过程中进行剖析,将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政治力量。二是新社会阶层是在传统的社会体制与社会组织结构上生发出的体制外力量。三是新社会阶层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四是新社会阶层具有直接的社会政策意义。五是新社会阶层具有重要的社会指导价值。

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对新阶层的范围界定多数按这种划分方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涌现出新型社会阶层(主要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6]目前学术界比较趋向于将新社会阶层划分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阶层六大类(表3)。

表3 :当前六大类新社会阶层

同时,对新社会阶层的范围界定也存在不同划分方法,如学者李拓[30]把新社会阶层概括为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企业家阶层,雇工阶层,第三产业职工阶层等。可以看出,从国家政策层面到学术层面,对新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和范围界定说法不一,且差异很大。

第二,新社会阶层的特征。

新社会阶层是一个伴随着改革进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先后出现的阶层。尽管这一阶层涵盖了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诸多群体,但它们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对新的社会阶层特征的正确认识不但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政府及社会学界对新社会阶层的界定,总结出新社会阶层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特征一: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必然性体现在:(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我国的三产结构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现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尤其是在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新兴行业的出现,为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孕育着新的社会阶层。(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市场化,资源流动自由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自由的广阔的空间。

特征二: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社会性。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王建平、马林芳[31]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性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阶层都是高风险、高收入群体。二是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拥有的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分配正逐渐趋于一致。三是新的社会阶层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四是新的阶层成员的自主自立、风险意识、流动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给社会成员树立了榜样。周述杰、柳海燕[32]也对新阶层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即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结果。由于新的社会阶层大多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的,所以,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社会人的性质。同时,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里都有新的社会阶层的身影,他们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里。

特征三:新社会阶层具有时代性。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因此,新的社会阶层同时是新时代的产物。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时代性做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是一个关系民生的新群体。其次,新的社会阶层是财富的创造者和国家富强的贡献者,是一个关系民富国强的群体。再者,新的社会阶层所依托的经济是民营经济,是一个推动制度创新的创业群体。最后,新的社会阶层是“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关系小康社会建设的先富群体。[33]同时,新的社会阶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00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中产阶级是振兴国家的核心,他们既追求权力,也勇于承担义务,是整个社会变革和稳定的希望所在。[34]新时代的现代化气息为新的社会阶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无不展现出时代的独特风貌。以民营企业主、知识分子(以医生、教师、作家、文化学者等为代表)和专业工作者为主体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社会的主力。

特征四:新的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际上代表中低收入者的“民粹主义”并不是“改革的最大障碍”,新的社会阶层因为是转型时期的产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比较短,新的社会阶层是一个不成熟的阶层,具有相对的历史局限性。新的社会阶层的某些成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积累个人财富的过程中,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采取非法手段,违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不惜损害工人的合法权益。比如现在社会上走私贩私、制造假产品欺骗顾客以及私营企业主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延长劳动时间、不尊重员工等情况愈加恶劣。

特征五: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社会变革的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这是它在改革转型时期一种本质特征;同时还指出,新的社会阶层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体现在新社会阶层的来源、新兴社会阶层财产的增加、财产的使用、劳动属性、道德表现等方面。[35]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分化而来的新社会阶层,将资本、技术、劳动、土地、信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以自己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积累财富。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知识精英、科技劳动者成为最新富裕的一批人。同时他们大多数人富了不忘本,以投资、纳税和捐赠等方式进一步回馈社会。从新兴社会阶层表现看,他们大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赞成和支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三 如何做好当前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

(一)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目标

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就是要团结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组织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方面的要求(包括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36]在2006年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加强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新世纪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目标定位。[37],[38]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团结关系,更加加强平等和睦的各民族关系,更加调整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适应关系,更加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和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加密切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血肉联系。统战工作必将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因素,化解一切影响团结稳定的消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以此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应当更加充分、更加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化解各方面的矛盾,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目标上来。而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39]因此,做好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是当前统战工作的重要使命,同时做好当前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目标就是调动新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和行动策略

1.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的社会化。一是新阶层载体的社会化,要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社会化。由于新社会阶层游离于原有的体制之外,且主要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组织及社会性团体中就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借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性团体等社会化载体来做好新阶层的统战工作。二是统战职能的社会化,要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社会化。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涉及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不同层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40]统战工作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使统战工作功能趋于社会化。三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社会化。统战工作应该改变原来传统的单一渠道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技术及网络媒体的宣传等新的方式,将统战工作的方式趋于社会化。[41],[42]改变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是遵循党中央统一战线的理论核心的需要,是为新兴社会阶层服务的需要,是更好地团结新兴社会阶层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需要,是团结各阶层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证依法行政,时刻铭记党和政府的职责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做好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就是坚持依法治国,要深入贯彻国务院2011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制度建设和法制教育培训为抓手,以改进和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党和政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要以身作则,为人民群众服务,带领各界群众前进,团结各界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和成就,使人们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3.新社会阶层应作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在2006年党中央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相关人士的统战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改革转型新时期统一战线要以中央方针、政策、着力点,以党的“十八大”为最新纲领文件,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各个社会阶层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43],[44]首先,必须培育新社会阶层人士健康向上的阶层意识。按照社会学的阶层理论,看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社会阶层,除了要看其经济收入及其职业背景,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阶层意识。[45]其次,要完善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诉求通道。再者,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评价机制。统战工作主要是做代表人物的工作。科学判定人物的代表性,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46],[47]新阶层有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是公民社会和民主社会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合理拓宽他们参与政治渠道。

4.科学构建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首先,应建?立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领导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及多种形式,加强新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因此完善领导机制至关重要。其次要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机制。健全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加强工作力量,明确分工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各统战部门的联动机制。再者,搭建新阶层面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服务机制。第一,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第二,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大力开展慈善事业,团结各阶层人士,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积极服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鼓励民营等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3.

[2] 江泽民.大力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完成新世纪宏伟任务服务[N].人民日报,2000-12-05(01).

[3] 胡锦涛.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2-12-29(01).

[4] 翟伟.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30(01).

[5]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1-3).

[6]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2(1-2).

[7]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二○一一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光明日报,2011-03-16(1-2).

[8] 温家宝.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news.eastday.com/c/2012lh/u1a6429149.html.

[9] 蔡宇宏.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与统一战线阶级、阶层结构的一致性[J].社会主义研究,2011(2):71-76.

[10]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540.

[11] 蔡宇宏.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与统一战线阶级、阶层结构的一致性[J].社会主义研究,2002(9):71-76.

[12] 陆学艺.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决策,2006(9):21-23.

[1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0.

[14]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9.

[15]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92.

[16] 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J].天涯,2006(2):166-176.

[17] 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 [J].乡音,2004(01):12-14.

[18] 陈成文,罗竖元.论加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5-9.

[19] 罗竖元.和谐社会视阈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6):117-119.

[20] 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105-118.

[21] 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2):7-12.

[22] 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1-213.

[23] 吴敬琏.反思六十年,迎接新挑战[J].读书,2009(12):3 -11.

[24] 徐连明,周羽正.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现状及趋势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69-171.

[25] 王建平,马林芳.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其政治参与[J].学术交流,2009(5):121-124.

[26]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27] 胡秀娥.试析新社会阶层的共同特征[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8-10.

[28] 吴广辉,杨正琳,蕾虹.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4):30-32.

[29] 彭劲松.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及其评价[J].新东方,2002(4):9-14.

[30] 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2:1-213.

[31] 王建平,马林芳.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其政治参与[J].学术交流,2009(5):121-124.

[32]周述杰,柳海燕.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21-24.

[33] 吴广辉,杨正琳,蕾虹.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4):30-32.

[34] 〔日〕陈舜臣.黎明前的中国——中国近代史札记[M].于壮,译.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225.

[35] 刘元珍.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80-82.

[36]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9.

[37]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解答[M].华文出版社,2006:1-320.

[38] 林祥庚.中共十六大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11-18.

[39] 王志强.新的社会阶层是新阶段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30-31.

[40] 刘先传,张俊明.北京统一战线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14.

[41] 何凤梅,宋玉忠.新阶层统战工作社会化问题与对策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42-44.

[42] 何凤梅,宋玉忠.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社会化问题与对策探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53-55.

[43]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解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49.

[44] 张锦炎.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统一战线理论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23-26.

[45] 唐钧.“新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N].北京日报,2007-01-15(20).

[46] 许睢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J].中国统一战线,2005(4):13-15.

[47] 王淑华.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19-22.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跻身富裕阶层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