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工科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模式

2013-04-12王洪英张明秋王殿君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王洪英 张明秋 王殿君

(鸡西大学理工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近几年来,从对机械类企业用人方需求调研来看,企业或者希望员工成为顶级的技能标兵,或者希望员工成为创新能力强的研发能手。而这两点恰恰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的“短板”。[1]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未必比中职生强,但超过本科生;而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虽不如本科生、研究生,但比中职生强,因而他们求职时,在不过分考虑就业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兼具中职生和本科生优势,从而表现为相对“容易”的就业趋势。但在后续工作中,高职毕业生又明显地表现出“冲劲”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会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面对这种困境,怎样改革课程体系,增强高职学生在工作中的“生存能力”,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现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做如下探讨。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是仿照本科的教学模式设置的,从理论到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学生所学样样通,样样不精。由于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设计能力相对较差。而长期以来,课程实践一直存在着实践设备落后、教学类型单一、内容僵化陈旧,教学工作没有针对性,学生实践所学与以后工作不能更好的衔接。在教学中,人才培养采用“2.5+0.5”教学模式,在 0.5 学期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这直接导致了毕业设计时间短应付了事,同时又影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

二、基于职业岗位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职业岗位是机加工车间的设备维护与操作、技术改造、工艺工装设计、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我们根据对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教学改革,改革后形成了“平台+岗位”即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的全新课程体系。

(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为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我们机械教改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在大一、大二增加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社会实践》课程,大三增加了《职业岗位综合实习》课程。针对以后选择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学生,大三教学中将采用不同的模式,并在核心课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增减。例如,我们针对设备维护与操作类岗位采用“2+1”教学模式,取消《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工装课程设计》等理论、设计类课程,增加《机床操作实训》、《机械拆装实训》、《金工实训》、《液压元件拆装实训》等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针对《机床操作实训》这门课,与中职院校合作,将以后进入设备维护与操作类岗位的学生,送到中职院校进行各种机床操作的强化训练,从而弥补高职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的不足,解决在就业后出现的操作能力弱项。针对选择技术改造、设计类岗位的学生强化《工程力学》、《课程设计》等课程,采用“2+0.5+0.5”教学模式,学生在第一个0.5 学期进行专业骨干课的课程设计训练,在第二个0.5学期增加了《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到企业调研后进行绘制现场图训练,并针对企业加工的产品进行设计,这样学生以大一、大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进入企业实践,最终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选择技术改造、设计类岗位的学生,在今后企业研发部门工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如果选择继续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更有优势。

(二)以职业岗位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面临的工作任务,以及从事此类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入手,设计了“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2]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组成。通过实际应用,发现这种模块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中设置《机械制图》、《公差与互换性技术》等课程,为学生就业后能力持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2.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中设置《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工装与装备》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与技能;3.职业基本技能模块设置了《机床操作实训》、《金工实训》、《机械基础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职业岗位综合实习》等课程,有效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4.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主要针对学生以后工作岗位在设置上进行了优化,例如实际设置中将制图员与《CAD》、《机械制图》课程相结合;5.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与编程》和《UG》等拓展性课程,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层次、知识水平进一步拓展、提高,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在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方面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就采用了这种模式,理论课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用形象生动的课件进行讲授,实训在校内金工实验室、机械加工中心和金工实训室进行,实习在鸡西煤机公司和沈煤集团下属的机械加工工厂进行。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双向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今后从事企业工作的良好对接。[3]

(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相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对有实际操作的专业骨干课,采用课内考试与资格证考试自选的方式进行。以《机械制图》和《CAD》两门课为例,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果取得资格证可以免除相应课程的考试。此外我们还规定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一种对就业有帮助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普车、普铣、数车、数铣、钳工等资格证书。

三、实现新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改革学期制,为新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根据我校自身办学定位,我们本着以知识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职业岗位培养为核心,技能实训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知行合一”、“学做交替”的教学理念,创立了基于周六天学习制的“长短长”三学期新学制。[4]两个长学期均是18周,短学期是6周,与寒假时间衔接。短学期为社会实践学期,每学期1学分。大一《社会实践》为认识社会、了解专业知识;大二《社会实践》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情况下到上海比亚迪、上海昌硕、江苏华硕等企业参加专业社会实践,使其真正了解企业、认知企业的生产,能够有目的性的按照岗位的需求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也在以后企业工作的竞争中后劲十足。学制改革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使学生深刻了解了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这也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二)实施多形式教学模式,为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在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编审,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岗位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5]根据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不同,创建“2+1”和“2+0.5+0.5”的教学模式,即大三学年为《职业岗位实习》时间,学生根据自身技能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定向、定位实习。这种多形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成为企事业适用型人才提供了教学保障。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传统的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我校在加大在实验、实训设备方面投入的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岗位,设置不同的理训一体化实训室,如针对绘图员设置了绘图室、CAD理训室,针对操作岗位设置了机械加工中心、金工实训室等,针对设计类岗位设置了材力实验室、机械设计理训室、机械装调理训室、液压理训室、大功率采煤机实验室等理训一体化实训室。学生在各个实训室可以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动手实践操作,真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使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这也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保障。

经过近几年对机械教学课程体系模式的改革,我校机械类学生的基本能力、适应性和后续发展能力都有较大提升,学生先后参加了2011年市钳工大赛和2012年黑龙江省数控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年有近10%的机械类学生升入了本科院校,还有很多机械类学生在企业工作中成为一线骨干。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表明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成功,体现了几年来我们对机械教学课程体系模式改革的成功,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机械教学课程体系模式,为创立更加先进、合理的教学体系模式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EB/OL].[2012-04-24].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lzpcc.com.cn/news/newsshow.

[2] 何瑞,李景丽.探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对接[EB/OL].[2013-01-07].中国论文下 载 中 心,http://www.studa.net/zhiye/130107/08182655.html.

[3] 黄建平.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45-146.

[4] 崔学文.基于“6天学习制”的三学期制教学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2(3):24-25.

[5]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