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多种手法 妙制电视新闻标题——以《新闻 1+1》为例

2013-04-12

关键词:新闻标题电视新闻

谷 雪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步伐也日益加快,不知不觉中走入了“网络时代”和“读题时代”,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媒体无法和新媒体比速度,但可以比质量,比权威,比厚实度,比全面性。[1]内容上的创新是电视媒体做大做强的关键。但如今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琳琅满目,怎样稳住观众手中的遥控器,需要在电视新闻标题上下功夫。

自2003年7月央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以来,不断发展创新,与国际接轨,其日播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第一时间对当天新闻热点进行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据数据显示,《新闻1+1》栏目年平均收视排名新闻频道日播节目第一位,每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收视份额均能提升3—5倍,成为诸多企业在特殊新闻时期提升品牌价值的最佳平台。[2]《新闻1+1》之所以能在黄金时间让观众把眼光聚焦在央视新闻频道,其新闻标题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其新闻标题制作中,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如下五种手法的运用。

一、新闻价值的运用

新闻是有血有肉有内容的,一则新闻的标题离不开对新闻内容的提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内容的标准,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点。对于一档日播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总是针对当天或最近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热点进行评论,而其新闻标题的制作又是对这个热点中最具价值的要素进行的加工和提炼。如:2012年8月15日下午4:30左右,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当天晚上9:30的《新闻1+1》就做了以此为主题的节目,标题为《8月15日我们登上钓鱼岛》。这虽然只是个简单的陈述句,却涵盖了时间和事件,彰显了时新性、重要性和接近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当“十八大”、“高考”、“奥运会”等众所周知的日子到来时,电视新闻媒体当然都不会放弃这些显著性很强的新闻,都要争相报道和评论,此时能让观众选择观看这个节目,就要看这时候出现在屏幕上新闻标题的立意和角度了。如:2011年6月6日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当莘莘学子们等待明早进入考场,《谁缺席了高考》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好奇心。这期《新闻1+1》主要讲的是近些年来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和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而这样的标题设计带有一种魔术化的色彩和未知性的判断。

二、对比句式的运用

对比能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人物的感受更强烈。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比,不仅能说明新闻事件,还能通过对比达到评论新闻的目的。《官不大事大,煤不黑人黑》,这是《新闻1+1》2010年6月10日节目的标题,“官”、“煤”这两个字一个交代了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一个交代了性质,腐败现象严重。而“大”和“黑”两个形容词的设计,以及与“不”字一起的反复运用,形成强烈对比,一个贪官形象立即出现在受众眼前。对于类似山西焦煤领域反腐第一案这样的新闻,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标题制作中可以突出其“亮点”,采用如上的对比方法呈现出来。

2008年7月,河南信阳处级官员豪华别墅群曝光,几天后发出的处罚通告更是引来一片哗然。15日《新闻1+1》的节目标题定为《最牛别墅,更牛处理》,把“别墅”曝光和“处理”下达两个新闻事件在同一个新闻标题中表现出来,再加上“最牛”和“更牛”的对比运用,起到了强势的突出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同样,在《后继有树,后继无人》中,“有”和“无”的对比,“树”和“人”又印证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句谚语。

三、表明态度、引导舆论的运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意见表达,旨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事实的理性思考,发表议论讲道理,以观点和见解来引导舆论。[3]对于事实本身可能会迷惑观众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可以直接在新闻标题中表明立场和态度的,而这样的表述会恰到好处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中美是对话,不是谈判》,不仅报道了持续两天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而且还代表中国表明了观点,强调2010年5月25日结束的是一场友好的中美“对话”。如果新闻标题只是制作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就达不到表明中国态度、立场的作用。新闻标题除了能报道事实和表明观点,还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如:2012年对于邹恒甫实名微博举报北大不良现象的新闻,《新闻1+1》在8月23日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微博爆料不能远离真相》,标题中没有表明是真是假,而是由此说明微博这一现象,引导社会舆论,倡导真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媒体面临媒体竞争的压力日渐增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想继续脱颖而出必须满足观众多方面需求,而新闻标题可以率先担负起这个重任。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地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当纸质媒体还没有发布深度报道的时候,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抢先深入挖掘、表明立场和观点,在标题中用吸引人的文字首先展现出来,而这个时候观众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答疑解惑的文字和声音。

四、反问句式的运用

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和思考,如果做出答复,还可以前呼后应。问句当标题,答案在节目中,是一种很好的标题设计方法。反问句的作用比问句更明显,可以加强语气,有一种“顶撞”的气势。例如:《考上公务员,你就幸福了吗?》是2012年10月24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刚结束时,《新闻1+1》得知共有137万人报名后给节目加的标题。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高福利,“你幸福吗?”又是一句流行语,而这个标题正好回答了很多观众想问的问题。在2012年1月4日全国开始实名制购买火车票的第三天,《新闻1+1》又代表观众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实名制,怎么购买火车票?》。

对于需要强烈谴责和责令的新闻事件,在电视评论节目的标题制作中采用反问句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指责效果。比如,国家总是在制定规划建造保障房,媒体也是每天都在报道建了多少保障房,2011年1月25日标题《保障房,究竟保障谁?》用责令的口吻和冷酷的质询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些大家都比较困惑的新闻事件,其标题的设计是可以直接采用提问的方式,而问题的答案就在节目当中,所以这个提问式的标题本身就吸引了观众,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五、相同读音的巧用

各行各业都讲求创新,在同质化十分明显的当下,求新求奇也是各个媒体苦思冥想的事情。而对于以事实为生命的新闻节目来说就更难,其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创新。《新闻1+1》在标题的设计上惟妙惟肖地做到了创新出奇。2008年3月26日,刚刚开播的《新闻1+1》针对云南省昆明市市长接待日的新闻,做了一期题为《仇和会“求和”吗?》的节目。其标题,恰好是利用了昆明市市长仇和的“仇”和“求”两个字读音相同的特点。除此之外,2010年7月8日《让打假不再是打架》的标题也很有意味,值得推敲,“打假”和“打架”读音相似,一个是利国利民的举动,一个是影响很坏的行为,其实这样的标题设计是针对方舟子指责唐骏和汪晖学术造假进行的评论。如此创新地把新闻标题和生活化的语言联系起来,不仅起到了评论新闻的作用,还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综上,电视新闻标题的设计要根据节目的风格来确定,《新闻1+1》秉承了央视的大气,又开创了新闻频道的独特。其新闻标题的外观是屏幕下方的黄色宋体字和蓝网格的背景,给人以强势显眼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主持人机敏的智慧和犀利的语言,很难让观众再拿起遥控器换台。

《新闻1+1》开创了中国电视评论的新范式,其明确的“给您不一样的解析”的节目诉求,树立了新传播时代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争夺的典范。[4]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拉开了新闻内容的序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如果标题不好很可能观众就不会停下来观看这个节目。打造央视特有言论品牌的《新闻1+1》用其准确、鲜明、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流行又不失庄重的标题语言,在监督、引导和解释社会的同时,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稳住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这一范例是《新闻1+1》创造的,值得其它电视新闻节目学习。

[1] 余云.深入基层采访是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的重要途径[J].视听纵横,2011(12).

[2] 中视金鑫广告.新闻动态[EB/OL].[2013-12-21].http://www.ctvgad.com/templates/.

[3] 贺蕾.从“用事实说话”到“不一样的解析”[J].新闻窗,2011(6).

[4] 李洁玉.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的争夺[J].新闻爱好者,2011(3).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电视新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