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联播》改版看播音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2013-04-12崔倩倩

关键词:评论员新闻联播连线

崔倩倩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8)

在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电视刚刚诞生尚未普及、设备落后、频道资源匮乏之际,业界还没有“主持人”这一称谓。在固定的时间播报事先准备好的内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被称为“播音员”。后来,随着电视业的飞速发展,频道和栏目资源日益丰富,中规中矩地进行播报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主持人”这一以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串联节目的职业,以其实用性、亲民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播音员并没有淡出历史舞台,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以及各省级卫视的省级新闻联播,依然沿袭了播音员正襟危坐、神情庄重、字正腔圆播报新闻的传统。

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的《新闻联播》,其风向标作用对各大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的影响不言而喻,无论是从播音员的选拔、出镜状态、演播室环境的设置,还是到新闻内容的编排,省级新闻联播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新闻联播》的风格。播音员在新闻播报时神情庄重,以教科书般规整的“新闻腔”进行播报已经成为传统。新闻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就认为《新闻联播》被叫做《宣传联播》更为合适。可见,政治性、宣传性强于实用性,是新闻联播长期脱离老百姓、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为了体现其亲民性,《新闻联播》频频出手进行改革,一时间“接地气”、“反映民声”等赞誉之声接踵而至,而作为上情下达的传声筒——播音员们来讲,改变古板的播报方式、吸收记者、主持人的相关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民生新闻的增加要求播音员进一步加强播报的亲民性

自1978年开播至今,《新闻联播》已经走过35年历史。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在叙事结构上已形成固定套路,以致于被坊间戏谑似地总结为“三段式”:前面十分钟,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后面十分钟,其他国家都很惨,不是爆炸就是造反。内容枯燥、形式死板已经成为很多观众给《新闻联播》的定义,为了改变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风格,自2009年起,《新闻联播》开始不断地进行局部微调和改革,以应对日益下降的关注度。

据相关统计,自2013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就开始逐步精简国家领导人出行和会议的内容,国内新闻开始成为主角,不仅寻常百姓成为了新闻的关注对象,同期声的大量运用更是鲜活地展现了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播音员来讲,以往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播报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为了体现亲民性,播音员要在以下两方面作出调整:其一是语言方面。在播报中适当地将书面语转为口语化的词汇,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语速适中,合乎多数观众的听觉习惯。其二是面部表情。《新闻联播》演播室的设置使得播音员以近景出镜,面部表情在荧屏上占据很大比重,由于没有了身体其他部位体态语的配合,为了更好地贴近观众,播音员在出镜时面部表情的拿捏要把握好分寸。头部动作、面部表情不能太频繁、太夸张,否则会给人不庄重的感觉,也不能面无表情,否则会给人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要结合着播读稿件的内容,由内而外地带动面部表情。女主播海霞之所以让人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笑容,在准确把握稿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面部表情从容得体。

二、“走、转、改”活动要求播音员走下主播台以记者身份出现在民众之中

为了推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制出反应基层人民生活状态的报道,提升新闻队伍的能力和素养,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于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一大批记者、编辑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偏远山区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报道,以往“高、大、全”式的英雄报道被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报道所取代,清新的泥土气和草根味,不仅体现出了媒体的关怀和责任感,也更能打动和贴近百姓的心。

有着“国脸”之称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在主播台上对新闻稿件进行最后的传达,与“走、转、改”的报道活动看似无关,但实际上,新闻播音员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下主播台,和记者们一样深入到基层一线进行采访和体验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体验式的采访报道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将现场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到播报当中,进而感动观众。以往《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作为记者出现,大都是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与其庄重严肃的播报风格一致。自“走、转、改”口号提出以后,观众经常可以看到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厂作坊、百姓家中进行采访的新闻主播。2011年10月26日的《新闻联播》中,带着在节目中惯有的微笑,海霞出现在鄱阳晚稻丰收田间,对种粮大户进行采访,而类似这样的新闻主播走基层进行采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据海霞自己说,通过“走、转、改”活动,让她深刻感受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职责。[1]对于广大观众而言,一个“接地气”的播音员更容易被人接受。

三、现场连线环节的增加要求播音员进一步提高现场采访能力

2012年10月21日,《新闻联播》播出一则3分钟的“桂林四兄弟寻找失踪母亲”的新闻,被广大网友力挺,认为这体现了庄重严肃的《新闻联播》人性化、温情化的一面。此后,一系列的改革工作也陆续开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直播中增加了现场连线环节。2013年1月23日的《新闻联播》令不少观众记忆犹新,因为节目中首次设置了播音员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这一举动引起了广大观众不小的讨论。其实,在央视新闻频道其他时段的新闻播报类节目中,播音员连线现场评论员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在《新闻联播》中使用,确实是第一次。

自2007年以来,陆续有新面孔加入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的队伍中来,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等虽然被称为《新闻联播》的“新人”,但在从事新闻播音这一行业来说绝对算得上“老人”,在走上《新闻联播》主播台之前,他们有的在《朝闻天下》担任播音员,有的在《新闻直播间》担任播音员,除了有着丰富的新闻播报经验外,在连线新闻评论员进行现场采访方面也十分有经验,因此有专家称他们为“记者型主播”。现场连线的使用对新闻报道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的《新闻联播》总给人以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感觉,而现场连线增加了互动性、现场感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就增加了可看性。此外,新闻现场的情况、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都可以通过现场连线得到。而对于播音员来讲,没有了事先准备的时间,摒弃了对着提词器念稿的传统,即兴提问十分考验播音员现场连线时的综合素质:问题是否问得切中要害、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代表观众的心声,问出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具备记者素质的播音员将会是未来播音员选拔时的必备条件。

四、新闻评论员机制的使用要求播音员不断提高现场把控和沟通交流能力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普通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未必是全面的,新闻评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事件背后的真相。所谓看一个频道的水准就该看它的新闻评论做得如何,在新闻中使用评论员机制在我国新闻类节目中并不少见,评论的出现弥补了新闻播报内容含量大、但深入挖掘不够的缺点,对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剖析赋予了新闻评论极大的魅力。

《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被誉为“国家级”的播读者,在节目中很少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字正腔圆地播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不出现失误,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没有引进评论员机制之前,《新闻联播》的评论是以播读本台短评、述评的形式出现的,播音员的任务是播读已经撰写好的评论,而此次改版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模式,这一变化在赋予了播音员们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在“寸秒寸金”的节目中,在连线评论员与之进行交流时要善于控制并把握节目时间,现场的应变能力要强。评论员在新闻评论中是关键环节,但是同样需要主播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连线评论,使节目衔接更加流畅自然。除此之外,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得体的举止言谈以及独到的观察问题视角,是未来播音员们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就像上文中提到的“记者型主播”那样,“评论型主播”是否也会成为将来《新闻联播》的中坚力量?相信随着改革的继续和播音员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像白岩松那样的“主播型评论员”会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

《新闻联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每进行一次改革都要深思熟虑,否则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不管是引进新人,还是增大民生新闻的比重,不管是增加现场连线环节还是增加新闻评论机制,每次改革,《新闻联播》都传递出这样一种讯号:真正地深入群众,反映广大民众的心声。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们来讲,他们是节目风格转变的最终落实者,是节目改版的直接传达者。走亲民化路线,淡化“说教”风格,以平等的姿态与观众进行交流传播,提高自身驾驭节目的能力和采访能力,是《新闻联播》未来发展对播音员提出的新要求。

[1] 刘辰瑶.央视两“名嘴”委员谈“走转改”:应建长效机制[EB/OL].[2013-03-05].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3 -05/3718615.shtml.

猜你喜欢

评论员新闻联播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2020,化工跃上风口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快乐连线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