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和新部署的几点认识
2013-04-12余跃进
□ 余跃进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揭示了党建的内在规律,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正确方向(胡锦涛,2012)。
一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恩格斯在谈到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也就是说,作为执政党,国家权力与国家职能的双重性对它的执政能力有双重要求,即执政党必须具有维护政治统治的政治,必须具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管理能力。
当今中国是共产党一党执政(王长江,2009)。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胡锦涛,2011)。
中共自成立起就非常注重自身的建设,倡导和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发展阶段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他之所以强调用科学态度、科学办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是要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
江泽民(2001)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他还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科学的制度”。
胡锦涛(2003)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党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大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和各项任务。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要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路,把各种本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集中在了同一时空解决。而且这种双重转型,与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吕克毅,2005),使得我们面对的是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彼此互联,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相互激荡,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速度频率越来越快,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
与此相应,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为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为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为世所罕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四个考验”(胡锦涛,2011)。
一是长期执政考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何以会从开国之初的励精图治朝气到长期执政的惰性与“暮气”,如何走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执政历史周期循环;如何把握权力这柄双刃剑对一党长期执政资源的流失、消磨和损耗,维护和拓新执政合法性、巩固民意基础;在不可逆的社会变迁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并同时扩大其社会基础(史蒂芬·E.弗兰泽奇1989)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如何打破思想僵化,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建改革开放共识;如何破除阻力,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如何稳妥应对利益格局调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执政党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理念对党的思想作风的冲击;执政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治定位,即在工人、农民、农民工等党的社会基础与资本方之间,在发展经济与依靠农工之间,如何自我定位;如何避免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及“权贵经济”,真正形成不同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核心就是党如何应对全球一体化挑战、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问题。既要正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制度、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某些长处,及其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的挑战,又要注重维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同时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党的建设面临“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精神滑坡、状态不佳、萎靡不振);二是能力不足(表现为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三是脱离群众(表现为作风不扎实,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四是消极腐败(表现为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为此,中央(2009)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今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历史重任。
但是,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应有重视,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二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及其本质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本质
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党的建设符合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的实效性。其本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保障党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状评价及其分析
评价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了标准才能形成共识,并参照其找到问题和不足,以明确党建努力的方向。评判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至少应当包括执政党、人民群众、社会评估机构等。然而,无论谁来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把党的建设是否符合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或者说看其是否合理、合情、合法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所谓合理,就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以解决遵循规律的问题;所谓合情就是党的建设民主化,以解决权力授受的合法性问题;所谓合法,就是党的建设制度化,解决的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判断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标准,是看党的各项工作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群众心理的接受程度、党的工作成效等。
从总体上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建设状况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上述党建所存在的问题,不是重视不够的问题,也不是投入精力不够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随着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改变,缺少从宏观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出发对党的建设的整体的综合谋划,及理论、制度、方法的相应创新。所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思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要进一步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党建科学化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 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应落实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每次代表大会都要谈到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因为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信念,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道路和动力。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我们党虽然没有独立人民之外的利益,但是党的成员有利益(比尔·考克瑟,2003)。我们的思想脉络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归宿在哪里?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沿着这个道路、理论和制度去思考、去创造、去奋斗,坚定了我们的政治信仰,让我们有了精神家园。
在中国,执政党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执政党。但是,对于其内部的变化,人们往往注意不够。在执政条件下,党员队伍增长是客观趋势,党员年龄结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相当比例党员是有产者,甚至是私人企业主(中组部,2012);党的机构权力扩张,所支配的财富膨胀。但是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同数量和结构成正比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党员质量。党的执政能力,既表现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也体现在党员的质量上。党员个体的能力高低,是党的整体执政能力高低的基础。
由于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吐故纳新”,党员人数还会继续增长。其规模足以使共产党本身自成一个“社会”,或者说与社会的界限模糊化,其所谓“先进性”自然消失。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将党性不强的和腐败分子驱逐出党,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回应。
(二)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拓宽和夯实执政的合法性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领导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人心向背的根本在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变化,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贫富差距在拉大;物质需求渐渐满足,但更高层次期待出现井喷;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对资源环境的透支难以为继;生活境遇有了巨大改变,但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日益强烈。
2012年7月31日长江日报发表社评《赶快收拾人心》,其中写道:“经济发展的成就,不能等同或代替合法性资源的获取。新的政治和道义合法性资源从哪里来,政府将如何重新树立公共权威性,都是重大的时代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前景。合法性资源不是可以无限透支,修复合法性的时间也不是无限多。当务之急,是赶快收拾人心,重塑合法性,这是为人民、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正确做法。”这就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后面,看到了深层次的问题,看到了人心。
1948年的11月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载殷海光执笔的一篇社评,题目也是《赶快收拾人心》。其中说到:“国事演变到这个地步,势必牺牲极少数人来挽救最大多数人。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局势扭转过来。革命与反革命的试金石,就是看走多数派的路线,还是走少数派的路线。如果我们走少数人的路线,那么尽管口里喊革命,事实上是反革命的。如果我们走多数派的路线,甚至口里不标榜革命,老百姓还是知道我们是革命的。”社评最后说:“赶快收拾人心,只有这一个机会了。”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顺民心、合民意、得天下的一条最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到“务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2012)。
有公平,有正义,才可能有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才会充满活力。“正义的增长”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命题,更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的性质只有在保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各项权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保障各项公民权利,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拓展了新的疆界,也拓宽和夯实了中共执政的眼界和执政的合法性。因为评价执政党能力强弱的要素,不仅包括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还包括其执政的“合法性”程度 (余跃进,2004)。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虽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执政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就是要更好地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管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四)反腐倡廉,严明党纪,做到政治清明
不管导致腐败盛行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吏治腐败本质上表现为官员的权力过大,不受或少受监督,政府的立法、施政行为和治理方式公开和透明性不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存在较大问题(克里斯托弗·胡德,1998),所以,要使反腐取得实质成效,除了反腐本身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创新,重构反腐的治理路径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其他一些基础的制度变革相配套。尤其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余跃进,2011)
十八大提出反腐倡廉的目标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严和明的关系,首先是政治清明,把规则先定好了,然后再从严。没有政治清明,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缺乏一个健全的、稳定的、多元的使权力被制约、被监督、被制衡、不被滥用的制度,无论怎么强调从严,反腐倡廉问题也难于解决。党的十八大完成的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裸退”,杜绝了老人政治对新领导班子的羁绊,开启了中国权力交替的制度先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中国长治久安并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关键性政治建设,是中国政治清明的重要体现。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8.
[2]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223.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2011- 7-1.
[4]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R].2001-6-22.
[5]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3-7-28.
[6]吕克毅.民主与宪政[M].台北:高立图书有限公司,2005:79-81.
[7](美)史蒂芬·E.弗兰泽奇(1989).技术年代的政党[M].李秀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 -32.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9-9-18.
[9](英)比尔·考克瑟(2003).当代英国政治(孔新峰,蒋鲲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2-293.
[10]周英峰.中共党员队伍壮大至8260.2万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 -06/30/c_112325681.htm.
[11]习近平.在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R].2012-11-15.
[12]余跃进.论国家权力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36 -38.
[13](英)克里斯托弗·胡德(1998).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9-32.
[14]余跃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