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2013-04-12段斌
□段斌
(深圳大学监察审计室,广东 深圳 518060)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公众日益强烈的要求加强对公共财政资金运用情况的监督。当人们认识到传统的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的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全面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公共资金使用情况时,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已势在必行。作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更应当做出表率,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对自身所占有的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绩效评价。
一 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是指对一个组织利用其所占有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进行评价,以促进组织管理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利用其所占资源。而高校绩效审计则是对学校内部各单位所占用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衡量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并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其所占用资源消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以促进学校管理者合理分配资源使其绩效最大化。目前我国高校已逐渐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工作,但在实务中最让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困扰的是,绩效评价的前提是有一套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而由于高校本身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建立一套适合于高校的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中迅速推广与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 高校绩效评价的特点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不同,高校不以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高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获得社会效益。所以高校绩效评价也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产品的特殊性
由于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其产品主要就是合格人才。一般认为,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那么他们都是合格人才,但判断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因而,从产品产出角度来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是很困难的。同时,从产品成本投入角度来看,由于教育成本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广泛,且学校教育具有持续性,要对每位学生的教育成本进行配比是很困难的,因而合格人才的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也是很困难的。可见,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从产品产出和成本投入两方面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都是比较困难的。
(二)长期性
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育树,百年树人”,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样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来,因而对高校绩效评价也需要从长期来考虑。
(三)宏观性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健康发展等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因此对其绩效的评价应该从社会这个大的宏观层面来考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自身范围内。
(四)广泛性
高校属于非营利事业单位,存在院系、科研所、行政机关、后勤服务、校办产业等不同的部门与经济实体,兼有教育、科研、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这种内部职能部门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评价的广泛性,其绩效评价涉及教学质量、科研项目、社会效益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表面或潜在的评价指标,内容繁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收集和计量有很大的难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是鉴于这种广泛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绩效审计在高校全面实行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三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绩效审计评价需要建立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高校绩效评价的自身特点,在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一)分类原则
高校资源的使用涉及到学校各个单位,如院系、科研所、行政机关、后勤服务、校办产业等不同的部门与经济实体,因而高校绩效评价有着广泛性的特点。如对教学院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显然要与对后勤服务部门的不同。在对不同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类别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二)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任何评价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立足实际。应在对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绩效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置评价具体指标的内涵和标准,以充分体现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绩效程度;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所设置具体指标所需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保证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定量分析可以设置具体的数量指标与比率指标,可以设定明确的审计标准,具有精确和操作性强的特点。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不是所有的活动内容都可以量化,如人才培养所表现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标准上进行全部衡量。因此,在进行高校绩效审计时,既要运用定量分析,又要运用定性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绩效表现。
(四)可持续性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仍不断向前发展,在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兼顾短期的效益评价和长期的效益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持续性时,才能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例如,可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评价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对高校长期效益进行衡量;变动评价指标则注重评价高校的短期效益,可根据国家政策的引导、政策变化和高校的实际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 高校绩效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绩效审计评价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的科学评价体系。而一套完整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应包括总体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
总体评价标准是资源使用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也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对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来说,总体评价标准有:国家的法律或法规;学校的工作计划;兄弟院校的先进水平;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等。
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解决了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标准依据问题,但无法说明其绩效的实现程度。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实现程度通过具体数量表现出来,是总体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形式。从高校绩效审计实务来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在此,我们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按照教育经济学和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尝试从三个角度来进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投入经济性指标,管理效率性指标和产出成果性指标。
(一)投入经济性指标
一是教学基本设施投入指标。如:学生平均教学用房面积;学生平均实验室面积;学生平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馆馆藏图书册数(学生平均图书册数);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学生平均运动场面积);后勤保障设施(学生平均住宿面积、餐厅面积等)。
二是教学经费指标。如:生均年教学经费;教学业务费占经费支出比重;教学设备购置费占经费支出比重;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重;四项教学经费的增长率;经费来源结构;经费自给率。
三是人力资源指标。如:教师学生比率;师资结构情况;教学、教辅和后勤等各类人员比重;高层次人才情况等。
(二)管理效率性指标
一是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如:教师人均工作量;教师教学水平情况;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积极性评价等。
二是财力资源效率指标。如:学生平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学生平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学生平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学生平均分摊设备购置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单位经费支出结构等。
三是物力资源效率指标。如:教室利用率;教学设备利用率;自习室、实验室开放时间;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借阅量;运动场馆开放时间和设备利用率等。
(三)产出成果性指标
一是学生质量指标。如:主要基础课测试优良率;专业核心课测试优良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论文优秀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行业与区域分布等。
二是科研能力指标。如:科研经费总规模;科研项目完成率;教师及学生发表的论文数及获奖情况等;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及转化效益等。
三是社会声誉指标。如:招生报考人数与录取率;第一志愿录取率;社会知名度;校友成就情况;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排名情况等。
由于我国高校自身仍处于不断改革过程中,作为评价高校活动效益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必将随之不断改革。在具体审计工作中,需要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不断摸索,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对使用的具体评价指标不断加以修正,使其在实务中更具有操作性,以更好完成高校绩效审计工作。
[1]刘研杰,李煜均.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12).
[2]吴明芳,吴华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月刊,2011 ,(1).
[3]童燕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12).
[4]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5).
[6]秦宇,陈红,白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初探[J].管理观察,2008,(10).
[7]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