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研究
2013-04-12党永刚
党永刚
(琼州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基础专业,随着就业市场化、信息网络化,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曾经是大多数高校主干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牵动着不少师生的心。
中国高校传统专业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明确。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等院校来说,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依赖一个具有活力的高等教育体制,作为高等教育体制中一个微观层次体现的高等院校专业发展体制就必须具有活力,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的实际,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革。除了理念先行,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最具体、最有效的改革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时代性、地方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一定要重视实践型、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方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时代性、地方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的现状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千篇一律,迄今为止没有见到地方特色很明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知识陈旧,教学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却是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我们强调实用、与时俱进、服务地方的理论,落到实处就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为课程学生主要是学习课程的,课程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时代性。本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汉语类、文学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需要保留之外,应该与时俱进地开设《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紧紧围绕高效率办公方面的课程,这些是扩大就业面,突出应用性和时代性的重要课程。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这些课程的确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扩大就业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今后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发掘此类课程。
(二)课程设置突地方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研究的深入发展,各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应该审时度势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随着中国重视对海洋的研究,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海洋文学》必不可少;随着生态保护的大力推进,《生态文学》应运而生;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学》值得我们关注。这些与民族文化保护、旅游文化建设、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密切相关的特色课程,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设置需要在稳定中求发展,不能天天变,也不能几年也不变,不能变得面目全非,万变不离其宗——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陶冶情操、影响心灵、塑造人格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革,我们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弹性很大的专业。本专业的语言类、文学类课程能给学生以审美享受、精神历练,写作类课程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秘书办公、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能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但是内涵丰厚的、魅力永存的专业。
除了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之外,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型教学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重视实践型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
2012年8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20年,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面对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和研究教学理念、方式的风起云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也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施行民主化教学。
新理念、新课程,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教师面临着既要重视传统课程的讲授,又要加强新课程的培训,能够胜任部分新课程、交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鼓励高级职称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开设特色鲜明的诸如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探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比如,笔者就在探讨《公共关系学》和《民间文学》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公共关系学》其中一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先给让学生按能力的特点分成异质小组,教师写出十多个选题方向,在“2013——娱乐也公关”的总主题下,每组定下一个具体的选题方向,比如“民以食为天——关于食品安全的公关”、关于旅游业的危机公关、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等。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选定一个方向,调查搜集材料,之后策划一个公关小品方案,根据方案制作公关小品视频短片,在课堂上展播、评比。展播之后发现同学们非常喜爱这种实践学习方式,学生对许多小组的公关小品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对教师来说,利用同学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偏爱,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再如《民间文学》的教学,笔者采取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实在在的的民间文学调查,由于处于声像时代、网络时代,可以让学生充分借助网络技术和视听技术进行实践性的作业训练,诸如民歌演唱、民间小戏演唱、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说唱等。根据“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和其他民间文学理论,民间文学的表演性非常突出,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因此,让学生分组进行民间文学的表演,能增强他们对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表演性特征的理解。这种调查方式效果非常好,学生对自己的调查作品比较满意,学习的积极性较强。
其他课程,如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根据学校处于汉族聚居区、民族聚居区等特点,重视语言比较的教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加大力度促进学生的写作训练实践,不能流于形式,可以和学生的读书报告结合起来进行;就连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课程也要借助于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让学生理解地方文学状况和民族文学状况,而不能停留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概述式教学中。
另外,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带动教学能力的提升。许多高校离研究型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高校教师的水平不能停留在“教书匠”的层次,作为高校的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带动实践型的教学方式的发展,教学和科研要结合起来。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的确,中青年教师较有活力,创新意识强,要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与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实践论文指导工作,是本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方式的两个重要内容。
有了这些关键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还要注意作为根本的学生的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方式。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重视自主、合作、研究型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多年以来就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改变传统的“被填鸭”式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革,虽然高考和中考指挥棒一定程度上的“瞎指挥”造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够彻底,但是这一批批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会多多少少记起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式转变问题。可是,在眼下的高校,即使是在强调应用性教学和学习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似乎还停留在许多年前。
虽然大学生自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感觉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与中学课程差别很大,学习环境相差很大,教师不固定、教室不固定、课程种类多、课时少、必须借助图书馆自学等,但是由于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学入学难而毕业容易的形势还没有完全改变,不少大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式不愿多思考,甚至还不如中小学时期的多样、灵活和让人主动选择。课程的改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教师的指导也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良,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大学生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增强自控力。有控制的自学能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本专业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相当乖巧,到大学反而学起了“逃课”,假如逃课出去打工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逃课在宿舍睡大觉、经常性的逛街和疯狂网购、通宵打游戏,就是影响学业的不良逃课行为了。如果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还会形成自卑、犹豫、记忆力下降等不良的品质和现象。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和中学生比较起来,知识较为丰富,心理应该也较为成熟,但是不能自制、不能刻苦学习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暴露的更多。究其原因,大致是:不喜欢某些课程,教师讲课太随意或者沿袭中学模式;情感危机,感情用事;学业压力太小,学习缺乏动力;缺少人际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差。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甚至心理辅导教师的联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由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遇到的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问题还与以表现情绪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关。文学专业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应该避免进入书中的角色而不能自拔,更要避免不良文学作品的侵袭。
(二)加强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理工专业大学生的合作能力能比较明显地从各种实验中体现,而文科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多地体现在各种社团活动、公关交往、文艺活动、演讲比赛中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调查活动中。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提供了提高情商的舞台。
(三)重视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走入社会的做好铺垫。研究型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学生通过研究性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相关专业精神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型学习的领域较为广阔,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诸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民族语言、海洋文学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教育教学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文学、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实践论文写作。这些措施都是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带着明显的传统印记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新时期众多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性、时代性、地方性的课程设置是基础,实践型的教学方式是关键,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方式是根本,三方面的综合改革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1]李曜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访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N].中国教育报,2012-11-11(1).
[2]余艳.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刍议[J].硅谷,2009(04):163.
[3]刘小强,王锋.关于60年来我国专业制度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53-58.
[4]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