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2013-04-12谢正宇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学人才政治

解 然,谢正宇,王 晓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3;2.河北科技大学 a.宣传部;b.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1]。高校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创新人格,改善创新环境,激发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人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出发点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我们可以把人的本质理解为3个层面,即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现实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基于人的这3个本质属性,才能有所作为。

(一)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他们来源于自然界,有着肌体构造、生理需求和生命周期,这些都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属性,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违背了这一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实际,发挥不了实际作用,甚至起相反作用。

(二)人的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存在物。为了生存发展,人必须和自然、社会发生关系,通过对象性生产活动,来满足自身需要。这种需要最初是物质需要,后来发展到精神需要。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必然会发生各种关系,这就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获得这种社会属性的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认清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现实社会发展为基础,以时代任务和主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社会化过程,而是应该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一个过程。

(三)人的现实属性

人的现实属性是指人是现实的、具体存在的,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幻想中的人。简言之,人首先是生活中的人,是出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即所谓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整体轻部分,或重部分轻整体,都容易出现偏颇。

总之,完成以上3个层面,人的本质才能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也使人获得社会人的属性,使人在社会关系方面把自己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不断获得人的本质,使其在某种程度上确认着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且不断澄清和不断提升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

二、人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落脚点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性的人。人的主体性就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双向性和社会实践的自觉目的性。切实认识到这一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双向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多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双向性要求教育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渐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能够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潜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积极组织实施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接受、自主培养的过程。必须改变行政命令式的灌输,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习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在该社会中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引领时代风尚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所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继承创新本民族文化,提高原始创新,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才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独立自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团队力量,促进大学生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二)社会实践的自觉目的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很多要求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下来就要从事社会劳动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这种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但也要受到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视野和国际视野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在自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塑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社会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经常使人目眩神迷,失去方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帮助他们提高思辨能力和去伪存真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不断汲取营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具有社会视野和国际视野,积极谋划和推动创新,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整合高校资源,发挥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优势,使高校教育与社会接轨,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融合,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归宿

作为有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存在,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既有生存的需要,更有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把自身需要灌注于客观事物,并不断占有自身的主体本质,扬弃自身局限,追求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完善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5]。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对应相应要求,有相应举措。

(一)关于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人自觉自愿地按照自己固有的内在本性,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以实现自身的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希望摆脱各种束缚,追求自由天性,这是人作为精神主体的一种很高的追求。但是人的自由追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即人的自由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于人自由发展的上述描述,应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所启发。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这些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内在本性和自身发展需求。其次要加强个性化培养,充分地认识学生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发挥学生个性优势,突出个性特色,实现个性发展。再一个就是要树立优秀典型、优秀范例,以个例带动整体,以整体影响个例,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作为社会的人,应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二是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程度,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等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发展过程,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可一蹴而就,马上达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时代主题和社会要求有所侧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整体尽量兼顾。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高校作为精英人才的培养者和精英文化的创造者,应该注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贡献能力。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性优势,提高国际视野,培养跨学科综合性创新人才,提高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人的充分发展

关于人的充分发展一般不做单独表述,它其实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分阶段、不断完善的。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发展的表述有很多重合,但时代不同,认识的深度不同,侧重点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提出时又完成了统一。

[1]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3] 胡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求实,2009(2):81-83.

[4] 张再兴,杨增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81-83.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收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猜你喜欢

人学人才政治
人才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政治攀附”
北人学没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