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12李亚楠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李亚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亚楠

(衡水市教育局 招生办,河北 衡水 053000)

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背景、现状分析,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品行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4个层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社会问题;监护人;儿童权益;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进行其他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他人代为照管的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出现很多问题,诸如心理问题、品行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等。只有对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

根据权威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到203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达到1亿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和谐,有利于学校管理。从宏观层面来讲,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留守儿童所在村与农民工流入地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权威调查,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8 % ~ 22 %。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的比例高达42.8 %。父母外出后,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加之家庭和学校监管不力、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1. 心理问题

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抑郁、不愿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支持和期望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相反,如果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孩子很难拥有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之情。

2. 品行问题

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想用金钱去弥补情感,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不肯吃苦、好吃懒做等不良行为习惯。如果监护人尺度把握不好,加之监护人与学校沟通配合不畅,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自由散漫,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3. 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留守儿童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被拐骗、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违法犯罪率比一般儿童高。

4.学习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多缺乏学习方面的监督和辅导,导致厌学情绪,过早地辍学。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足,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使得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5.生活问题

据调查,约33.5 %的留守儿童没人帮忙做饭,饮食仅限于温饱,高达20 %的留守儿童生病后无人照顾,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另外一个表现很突出的生活问题是很多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当他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从社会、政府、家庭、学校4个方面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1) 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为改变贫困现状,选择外出务工。但是,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

(2) 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

家庭和社区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温暖的缺失、周围社区对留守儿童社会化承载的功能弱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于是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障碍、道德滑坡、学习偏差等问题。

2. 政府因素

(1) 城乡界限明显

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农村孩子在城市很难入学,只有在户籍地才可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入学。由于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工子女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因此农民工的子女不得不做留守儿童。

(2) 政策的局限性

当前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这些特殊主体权益保护的规定很少,进城农民工并不能与市民享有同样的权益保障,在其子女接受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虽然国家颁布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接收的学校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教育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落实起来还有难度,仍需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步伐。

3. 家庭因素

(1) 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的缺失

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儿童存在情感、照料、教育等方面的多重缺失,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留守儿童父母观念的扭曲,对孩子的监管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有的家长用金钱弥补情感,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2)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监护弱化

多数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很多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情感沟通存在障碍,很多祖父母采取对孩子溺爱的管教方式。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心理上的隔离,使他们丧失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过早形成自立人格,表现出悲观心理、缺乏安全感。

4. 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的局限,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制约,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足。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学校监护不力等,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各类问题。

(1)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经济条件限制和投入的不足,农村教学条件非常差,经费紧张、师资不足、设备紧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物质方面的贫乏常常会导致精神的贫乏。由于留守儿童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籍,因此知识面都较窄。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初二和初三年级的辍学率达到了30 %。

(2) 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需要学校正确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较高的素质。有些教师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本职工作,认为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品行是分外的事,缺乏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的理念。

(3) 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少专门开设心理课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生存教育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鉴于上述对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探讨,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分别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4个层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希望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家庭层面

(1)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这种观念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行为中,用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子女。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转变父母的外出务工方式

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回家探望孩子,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尽量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衡感,并经常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多询问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及生活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仍时刻在关心着他们。

2. 学校层面

(1) 加强学校师资建设

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弱化的现象,学校应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政府、学校等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农村工作。

(2) 建立学校监护系统

第一,建议在全学校范围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通过建立亲子热线、亲子视频等方式,及时向家长、监护人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密切家校联系。

第二,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老师充当父母的角色,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第三,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对住校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毛巾、脸盆、饭盒等基本的生活用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讲授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政府层面

(1) 制定相关政策

第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及现代化进程。在农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减少跨地域劳工输出。

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第三,改革教育体制,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同时,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应免收其借读费,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

(2) 增加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

第一,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的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子女未成年前父母离开的期限以及如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抚养和教育等。

第二,完善关于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已经确认了委托监护的合法性,但是目前对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可能会出现留守儿童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无法感受到父母亲情甚至没人看管的情形。

第三,确立对监护人进行监督的法律制度。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中损害孩子合法权益的情况,监督人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或报案,以便及时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3) 增加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财政支持

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大学生与年轻教师扎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当中。另外,政府要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之内。

(4)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不具备寄宿条件,部分实施寄宿制的学校条件也非常艰苦,留守儿童的分散寄养多于寄宿生活,造成管护空档。广泛建立设施齐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使留守儿童可以经常接触老师及同龄人,减少因思念亲人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

4. 社会层面

(1) 建立留守儿童的民间救助组织

儿童民间救助组织是指独立在政府之外,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涉及儿童救助的民间组织。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建立草根留守儿童救助组织。这种草根留守儿童救助组织大多数由民间人士自发组织成立,它们活跃在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更加深入民间,从而凝聚社会资本,对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2) 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

建立一些以社会为主体的代理机构,如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开展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培训班。另外,在农村组织一定的社区教育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例如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开展公益活动,净化社区文化环境。

(3) 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早在2007年的央视新年晚会上,来自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朗诵的《心里话》,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然而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社会上的每一个单位及每一个人都应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这里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舆论的宣传,加强相关社会组织的建设用来帮助留守儿童。二是发挥社区综合教育的功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护体系。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四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净化学校及社区的育人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远离孤独、寂寞和无人关爱的痛苦,让他们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是全社会有爱心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爱心和责任在,办法就总会比困难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不会成为空谈。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4-37.

[2] 刘寒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7-42.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4]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 教育探索,2008(6):132-133.

[5] 吴继红.农村不同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以洛阳地区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6-108.

[6] 陈淑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513-517.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LI Ya-nan

(Office of Admissions, Hengshui Bureau of Education,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In China,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a vulnerable group and their problems have become a social one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hows that the study of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nduct problems, safety problems, learning problems and life problems, the causes of which include social factors, government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m.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venerable groups; social problems; guardians; children’s rights; childhood education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5.026

G40-052.4

A

1673-2065(2013)05-0113-04

2013-05-08

李亚楠(1981-)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教育局招生办教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