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汲里藉考

2013-04-12王承斌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清河县清江浦山阳

王承斌



汪汲里藉考

王承斌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汪汲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但其籍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最近有人考证汪汲是淮安府清河县人,但论证有所不足,未能解决山阳县人为何称他为同乡这一问题。其实,汪汲祖先乃徽州人氏,后迁居淮安清江浦,而汪汲又由清江浦移居山阳河下镇,这是其里籍变迁情况。

汪汲;经学家;籍贯;清河;徽州

汪汲,字葵田,号曙泉,一生未仕,勤于著述,著作颇丰。在当时经学和医学界较有影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古愚老人消夏录》一书,是书又名《古愚丛书》,共汇集汪氏著述17种,即《事物原会》40卷、《十三经纪字》1卷、《字典纪字》1卷、《韵府纪字》1卷、《量字编》1卷、《词名集解》6卷(《续编》2卷)、《宋乐类编》2卷、《南北词名宫调汇录》2卷、《院本名目》1卷、《杂剧待考》1卷、《琴曲萃览》1卷、《乐府标源》2卷、《乐府遗声》1卷、《漱经斋座右铭类编》1卷(《续编》1卷)、《解毒编》1卷、《怪疾奇方》1卷、《汇集经验方》1卷,合67卷。内容兼涉经、子、集三部,种类甚多。该书有清乾隆、嘉庆间古愚山房刻本。汪汲还有《方言释字》1卷、《部首》1卷、《连用字》1卷、《盛量字考》1卷、《钞诗姓氏》1卷等。据各书中题款及书首序言,可知汪氏号古愚老人、五世同堂老人、漱经老人等。然关于其生平始末,各书目均语焉未详,其籍贯更是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各书目于其里籍所署有7种之多,如山东海阳、河北海阳、江苏淮阴、江苏清河、安徽休宁、安徽婺源、广东海阳等,王爱亭《〈古愚老人消夏录〉著者汪汲里籍考辨》一文对此言之甚详,可参看。

关于汪汲生平里籍考辨方面的论文,先有刘惠玲、童光第2人的《新安名医籍里考辨四则》,后有王爱亭的《〈古愚老人消夏录〉著者汪汲里籍考辨》。二文考证所得结论一样,均认为汪汲为江苏淮阴府清河县人,其所持依据也一样,均是据清咸丰时所修江苏淮阴府之《清河县志》。此清河县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明清仍存,民国时改名为淮阴县。该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四》有名汪椿者,其中记载:“汪椿,字春园,初名光大,晚岁潜心三式,号式斋。祖汲,修学好古,著书满家。”又卷二十三《艺文》著录有汪汲《事物原会》40卷、《词名集解》6卷(《续编》2卷)、《宋乐类编》1卷、《宫词汇录》2卷、《琴曲萃览》1卷、《乐府标源》2卷、《乐府遗声》1卷、《解毒编》1卷、《怪疾奇方》及《汇集经验方》共1卷、《十三经纪字》《里字编》《座右铭类编》《方言释字》《时令易知》,计书15种。二文均据此认为汪汲为江苏清河人,是历算家汪椿之祖父。此结论基本可信,但依据只此一条,孤证难立。更重要的是,二文均未能解决两个似与汪汲此籍贯相矛盾的问题。

汪汲所撰《事物原会》一书卷首有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陈师镰序,序称:“吾乡汪葵田先生博学邃古,至老益笃。”陈师镰为江苏山阳县人,同治时《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四《人物四》载:“陈师镰,字步溪,号霏堂,举人。性孝友。少从从兄师硕学。师撅方正尚义,督课严厉,师镰奉教甚谨,终身敬事不敢逾尺寸。”若确认汪汲为清河人,则二人不同县,更谈不上同乡,陈序中何称“吾乡汪葵田先生”?此为疑问一。又《古愚老人消夏录》内诸书,多有谈泰序。《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三十七册《乐府遗声》条提要中说:“清汪汲撰。汲字葵田,号竹林人,晚年自称古愚老人,河北海阳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乡人谈泰,于嘉庆元年为作《古愚消夏录》序。”此处“河北海阳”一说明显有误,王爱亭一文于此已有考论,此不赘。此条中提到的谈泰是江苏上元人,嘉庆时《新修江宁府志》卷四十《人物·文苑》中记载:“谈泰,字阶平,一字星符,上元人。性嗜学,尤精天文历算。”上元县时属江宁府,清河县时属淮阴府,两地相距甚远,分属两县的2人又怎会为“乡人”?此为疑问二。这两点在前述两篇考证性文章中均未论及,下面就此作相关考论。

这里先从谈泰其人说起。《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谈泰,字星符。江宁丙午举人,官山阳教谕。学天文算术于钱辛楣少詹。”可见谈泰中举之后,曾做过山阳县教谕,即与前文所说的陈师镰同县。当时同属淮阴府的山阳与清河两县相邻,故有人推测,陈师镰、谈泰等人与邻县汪汲相交为好友,从而称之为乡人。这么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很难令人信服。古人较注重乡里,清河、山阳两县虽相邻,但并非一县,分属两县之人即使为好友,一般也不称为“乡人”。

检索有关文献,可发现丁晏《柘塘脞录》中曾记载:“葵田名汲,博雅好古。移家山阳城外,东隅筑一卷一勺园,聚书数万卷,恣意读之。笃学自娱,不求闻达。”丁晏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江苏山阳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即汪汲晚年。其《柘塘脞录》又名《淮阴脞录》,多采附《山阳诗征》各条诗后语,其中提到汪汲移居山阳县,所记不会有误。又李元庚在其《山阳河下园亭记》“一卷一勺”条中说:“一卷一勺,汪丈葵田宅,在钉铁巷。葵田丈名汲,清河人,及身见五世同堂。丈由清江浦移此。生平撰述有《事物原会》《竹林消夏录》《日知录集释》诸书。尤邃于经学,兼通壬遁术。孙光大,字式斋,诸生,游同族文端公门。著述亦富,藏书十余万卷。园中有楼,即藏书处也。园由门东偏,穿竹径,门额署曰‘一卷一勺’,族人澣云所书。”同书之“五世同堂”条载:“清河汪氏,人丁极盛。一支由浦迁居河下钉铁巷,名汲,字葵田,亲见五世元孙,即汪衍祥也。请官题奏,奉旌其闾,给予‘五世同堂’额。”李元庚的另一书《梓里待征录》之“奇闻记·五世同堂”条所记与此基本相同。李元庚,名莘樵(又作新樵),山阳人,生于嘉庆初年。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李氏至元庚七世皆以清名居河下。李元庚曾亲眼见到淮安河下当时盐商之繁荣、豪侈,亲耳听过经历“康乾盛世”的老人对往事的叙述,对“桑梓掌故,如数家珍”,故仿《洛阳名园记》体例,于咸丰十年(1860年)写成《山阳河下园亭记》一书,记述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的山阳河下之园亭65处。李元庚出身在汪汲晚年,故于汪汲之情况介绍不会有误。其书中明确提到汪汲本是清河人,先居于清江浦,后移居山阳河下钉铁巷,所居宅名为“一卷一勺”。因其家“五世同堂”,被官府授予“五世同堂”匾额,故又号“五世同堂老人”。

河下位于今淮安市西北3里之遥的古运河畔,是淮安近城的一大集镇。第一个用文字把河下这个地名记载入书的是吴进(1714-1795年),他在其族祖吴玉搢所著《山阳志遗》卷四中,于一段谈明朝淮安大水的文字后写下过一段后跋,跋中说:“午后,水漫河下暨盐河北一带,河下水深七、八尺……”《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记中也对此地名有简介:“河下之名,不知所由,吴氏玉搢《山阳志遗》始载此名,乾隆《县志》尚无之,据曹氏镳《信今录·张廷杰传》:家在郡北郭外,俗呼曰河下云。缘起固无考也。”可见河下一名原是群众口头俗称,并非官定名称,后逐渐被文人承认而载入书籍,时属山阳县。清江浦本也属山阳县,原是个小码头、货物集散地,后建镇。由于当时黄河泛滥,夺去了淮河出路,致使当地年年水患。为了治理好淮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申请移清河县治于山阳县大镇清江浦,清廷批准了陈宏谋的呈请。乾隆二十六年,正式“分地界,计田赋,立寺舍,拨驿马,壹切事宜,定著为令”。办理了移交手续,清江浦便正式归于清河县,并成为清河县城。汪汲原居清江浦,为清河县人,后迁居山阳县河下钉铁巷,所居宅院较有名,故《山阳河下园亭记》一书对其有所介绍。也正因此,山阳人陈师镰、曾为山阳教谕的谈泰才将其引为乡人,至此其里籍变迁已基本清楚。

在明清时移居别处的家族中,有一些因祖先产业所在,仍占祖先籍。如康熙年间,河下一带徽商的人数已相当之多。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山阳历年水患,百姓逃亡,人丁缺乏,县令“以土著无丁可增,乃将淮城北寄居贸易人户及山西与徽州寄寓之人,编为附安仁一图”。其中的“徽州寄寓之人”,因祖先产业所在,有占籍安东或山阳的,如顺治八年辛卯科举人程治,为歙人,山阳籍;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举人吴宁谧,歙人,山阳籍。也有的仍占籍故土徽州,如程晋芳是歙县籍,但“世居山阳”。不仅淮安这样,扬州情况也如此,“歙之程、汪、方、吴诸大姓,累世居扬而终贯本籍者,尤不可胜数”。清河、山阳两县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寓居山阳而占籍清河的人不在少数,如著有《淮安艺文志》的王琛就是清河人,但寓居山阳河下镇。其《艺文志》中也说汪汲为清河人,两人情况当颇为相似。

综上所述可知,汪汲之祖先本徽州人氏,后迁居淮安清江浦,为清河人,而汪汲又由清江浦移居山阳河下钉铁巷,这便是山阳人陈师镰等称其为“乡人”的原因。至于引起众多歧义的“海阳竹林人”一语,当是其号。

注释:

①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② 汪汲《事物原会》,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版。

③ 丁晏《柘塘脞录》,扬州古籍书店传抄本。

④ 李元庚《梓里待征录》,淮安市图书馆古籍部抄本。

⑤ 吴玉搢《山阳志遗》卷四,淮安志局,1922年。

⑥ 《两淮盐法志》卷四十八,北图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 王爱亭.《古愚老人消夏录》著者汪汲里籍考辨[J].新世纪图书馆,2009(1):56-57.

[2] 刘惠玲,童光第.新安名医籍里考辨四则[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2):10-12.

[3] 佚名.清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4] 佚名.重修山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218.

[5] 佚名.新修江宁府志[M].影印本.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22.

[6] 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245.

[7]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 王光伯.淮安河下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21.

[9]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 1985:709.

[10] 佚名.江都县续志:卷十二[M].影印本.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36.

A Research on Wang Ji’s Native Place

WANG Cheng-bin

(Chinese Department,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Wang Ji is one of the famous scribes of Qing Dynasty who leaves many important writing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iews about his native place. Recently, someone claims that Qinhe County in Huai’an is his hometown. But, the argument is inadequate for it fail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eople in Shanyang County regard Wang Ji as their countryman. In fact, Huizhou was the home of his ancestors who moved from Huizhou to Qing Jiang Pu, and then Wang Ji moved from Qing Jiang Pu to Hexia town in Shan Yang county. And it is the changes of Wang Ji’s native place.

Wang Ji; scribes; native place; Qinhe County; Huizhou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5.023

K878.3

A

1673-2065(2013)05-0103-03

2013-06-10

王承斌(1972-),男,安徽郎溪人,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清河县清江浦山阳
结网与留白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淮安清江浦区确保管道安全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清河县某淘宝卖家羊绒制品销售时空格局研究
寻得山阳好住家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