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临港工程类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3-04-12
(浙江海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于2007年由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核心,覆盖轮机工程专业和船舶电气与通信专业,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将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专业作为补充,构建起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大类人才培养综合实验区。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建设,实验区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日益明确,人才培养措施日益完善,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效初现。
一、实验区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人才培养思路
立足于自身条件,面向社会需求,按照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宗旨,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大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实验支撑体系、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2.人才培养定位
面向区域经济,立足于地方特色:紧紧围绕临港工业蓬勃发展态势,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坚持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抓住海洋经济的发展契机,结合地方经济需求培养人才。面向产业,服务于企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引领专业教育走社会化、实践化创新之路。
3.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船舶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省级重点学科,借助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和舟山造船技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平台辐射作用,强化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构建以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实验区人才培养目标
1.应用型人才培养
船舶与临港工业作为目前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优先扶持的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船舶与临港工程工业领域存在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投入少、专业人才缺乏等现状,其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船舶与临港工程类创新实验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专业,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整合现有多学科的实验室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1]培养社会急需的船舶与临港工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提升船舶与临港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实现船舶与临港工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型人才培养
船舶与临港工程正朝着“高新产业化、数字信息化、精细标准化、特种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船舶与临港工程涉及领域较广,传统造船与临港工程工业领域由于缺乏创新技术,存在的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船舶建造及海洋工程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人才创新实验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建设实验创新基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和科研创新能力,集成研究成果并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开展产业化示范,[2]为加快发展地方船舶与临港工程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船舶与临港工业的产业升级。
三、实验区人才培养措施
1.实验区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学科发展的人才中心地位。[3]实验区充分利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优势,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一方面重点引进多学科交叉、具有开阔学术视野且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着重引进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实验人员。目前,以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拔尖人才、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承担者等为代表,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实验区教学团队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结构合理、高学位比例大、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实验区的教学科研队伍按照人才培养方向汇聚为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力学与水声工程、船舶设备与动力工程、海洋与近岸工程四个方向。
2.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在课程教学上,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长期以来仅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 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上,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科研,由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相关课程的学科前沿及研究现状,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避免与科技发展脱节。首先,从课堂内容入手,进行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的知识扩展;其次,开阔专业技术视野,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开展由专业实践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讲授的专题讲座;另外,从创新性课题入手,并指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开展创新性课题研究或者以科研助手形式参与课题研究。
3.实验教学体系拓展
利用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实验室群,进一步制订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培养计划。整合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实验室群,改变实验的教学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5]从学术性实验转化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实验;强调知识的积累和连贯性,注重实践环节中综合知识的应用;建立面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互动平台,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目前,利用船舶与临港工程专业实验室群的船舶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经过实验硬件条件持续建设已经完成船舶快速性、操纵性等实验功能拓展,船舶设计建造实验室拥有了PATRAN、fulent等大型专业软件,为实验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船舶生产设计、船舶结构计算、船舶水动力等实验室及软件功能模块都设立学生科研小组,结合理论教学及创新性试验项目设计专业实验。
4.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在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功能实现中,明确企业与研究机构为技术实践和创新的主体、高校为技术认识与创新的源头,[6]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咨询与开发等优势服务于企业,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目前,创新实验区已经与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以技术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扬帆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以理论、实践教学结合推动人才培养。
5.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
在坚持已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创新的硬件配套和软件条件,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 探讨船舶与临港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船舶与临港工程类的高端研究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船舶与临港工程人才创新实验区的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之前已经在捕捞学方向培养了研究生,同时硕士生导师参与了与其他高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成功则对实验区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实验区制定了严格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周举行学术交流,争取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研究培养体系。
四、结 语
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涵盖了船舶与临港工程领域,结合地方产业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但是,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受依托学科的起源与发展限制,优先考虑学科服务于地方船舶产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涉足临港工业较迟,因此临港工程人才培养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2)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市场需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体系、实验体系上分层次进行两类人才培养,在实施上还存在较大难度。
[1]张 鹏,穆仁龙,黄 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398-401.
[2]秦 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32(4):13-17.
[3]夏锦文,张连红,陈德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37-38.
[4]朱 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1(4):39-41.
[5]王 頠.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原则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1,3(5):51-54.
[6]刘长宏,戚向阳,王 刚,等.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