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微*
2013-04-12蒋玉华
蒋玉华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国家稳定的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将其融入就业导向中,积极探索、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特点、新方法,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加大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对就业指导的积极影响。
一 就业导向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误区
首先,传统的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政课教学,这不仅是片面的;其次,如果仅仅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自制力和意志薄弱,爱岗敬业意识不强,就难以被企业接受,难以被社会接受;再次,如果高职院校脱离就业为导向,思政课教学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脱离了职业学校应有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比普通高校更强调与就业紧密结合,这也体现出高职德育的特色。
(二)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工作。在高职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在对高职学生的调研中,学生大多希望学校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据麦可思中国2011年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表明:2011届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或陈旧”比例较大的前10个专业中,思政课排在第三位,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敲响了警钟。因此,把就业教育纳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明确前进的方向,加大学习的动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导向与思政课教学的“两张皮”
高职的就业导向与思政课教学在大多情况下未能做到很好地有机结合,“两张皮”的现象还很严重。麦可思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数据显示: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究其原因,存在理论和实际互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就业指导中心是行政队伍负责就业指导,思政课是“科研队伍”负责思想教育,这样不可能把就业指导和思政课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导向和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二)就业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的“两课”教学有效针对性仍然不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学生的需要,不能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缺乏针对性。思政课教材关于高职学生就业内容也很少涉及,即使有,也仅仅在现行的教材最后加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职业选择”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就业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
思政课谁都能教的陈旧观念而导致许多教师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积极性不高,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上课、听报告的形式,仍然以一支粉笔、一张纸、一块黑板,泛泛而谈、灌输式的教育。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效果可想而知。虽然思政课课程从未间断,但重视程度逐年呈下降趋势,这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比如,当前互联网的多种特点与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泛泛而谈、对陈旧的内容进行灌输的方法相比较而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体现在其择业观念与行为上。
(四)就业导向下思政课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工作人员要求极高的一门的重要学科,但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包括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人员,大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短期内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还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缺乏服务意识、政策水平不太高、职业素质欠缺等等问题,面对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的无力感、焦急、困惑,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极大地限制了就业导向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途经
(一)注重实效性,避免“两张皮”现象
就业导向人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切实合作。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学习思政课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同时做好高职学生就业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对其做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就业中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与社会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而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学习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了解就业政策,懂得求职技巧、求职技能,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就业观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精神,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就业导向下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加强择业观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就是就业”理念,确立“眼向下心向上”的择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其次,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引导其树立符合自己专业和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防止就业中的盲从和跟风现象,并根据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出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长远的发展规划,最大程度地达到“入职”的合理匹配。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必须重视并加快普及心理方面的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逐渐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转变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三)探索就业导向下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
首先,在大范围的集体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集体教育可以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就业座谈会、模拟面试等形式,对在择业过程中具有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事情的关键点。集体教育由于其影响范围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以通过课下交流或者单独谈话等方式,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的方法。
其次,摒弃满堂灌教学方式,本着实践的真正含义,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实践教学充满活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吸引学生感官认知,调动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兴趣。通过模拟、演练、“再现”等形式,创设“虚拟”的教学场景,创设“双场景”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诚信”教学章节中,利用网络虚拟“银行与客户”存取的工作场景,假设银行系统出错多付客户现金的情节,让学生“置身”虚拟场景,进行思想抉择,从中受到教育。
再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专业教学发展的优势,把专业实习基地也列入思政课教学基地,弥补思政课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及形式的单调。比如我们学校把思政课的教学基地落实到生产现场,让学生直接熟悉职业工作状况,零距离接触体会职业活动中进行职业道德和素质等思政主题教育。这样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亲临现场对思政课主题感触更为深刻,同进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习基地缺乏、课时紧张的现象,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
(四)构建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专兼职队伍
首先,将“两课”教学改革与就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素质培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将校内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学等专业背景又具有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资源动员起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组成多个教研室,针对学生实际,分别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最后,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专业教师对于所属专业认识全面,清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层面和理论深度,所以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毕业生就业素质方面很有说服力和参考性。
[1]赵雪玲.高校思想政治课指导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陈明.试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J].科技信息,2009,(11).
[3]杨世春.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学理论,2012,(9).
[4]冯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就业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