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音色差异性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2013-04-11

黑龙江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触键谐音弹奏

杨 昕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南京210017)

钢琴虽然是个“绝妙的盒子”,相当于“一百件乐器”(安东·鲁宾什坦语),可以用它来随心所欲地表达一切,但钢琴毕竟是个“机械的盒子”,要使它完全“人格化”,富有表现力和人情味,达到扣人心弦、叹为观止的效果,关键在于钢琴弹奏的音色。

1 产生钢琴音色差异性的复杂原因

音色又叫音品,是声音的属性之一,是人耳听觉的感觉特征[1]。音色主要由声音所含谐音的多少及强弱所决定。发音体的振动一般都是复合振动,如除频率为f的振动外,同时还有频率为f整倍数的2f、3f……的振动,每一个这种振动产生一个音,称为谐音。故每个声音(如乐音)虽然在听觉上似乎是一个音,但实际上却由听觉不易分辨的若干谐音组成,其中频率为f的谐音称第一谐音,2f的称第二谐音,等等。第一谐音也称为基音,其余为泛音[1]。以钢琴为例,当一条拉紧的弦振动时,我们首先听到的一个最强音,这是全弦振动时发出的基频,也叫基音。但是琴弦振动,不仅是整个弦的振动,其全长的1/2、1/3、1/4、1/5……各部分也在同时振动,这种振动发出的音,就称为泛音或倍音[2],这是弦乐器和管乐器独有的演奏效果。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也是一件手工组装的艺术品,材料品质至关重要。没有一架良好质地的钢琴弹奏不出美妙的音色,所谓“巧妇难为无米炊”。然而,钢琴音色并非只由钢琴本身的物质层面决定的。随着钢琴制造工艺相对成熟,弹奏良好音色音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情况下,钢琴音色的完美与否,主要取决于弹奏者的素质和技巧。因为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韵味,塑造形象的重要方法,也是弹奏者理解表达能力优劣,色彩感觉浓淡、艺术造诣深浅的显著标志[3]。美国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晚年曾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分别举行了音乐会。他弹奏时那细腻的风格、美妙的音色,令听众无不为之动情。有乐评家认为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弹奏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钢琴的感情音色与弹奏者的素质有密切关系。

所谓弹奏者的素质,主要指弹奏者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知识素养,有了这些素养,对音乐作品本身就有独到深刻的“阅读”,再加上必要的技巧熟练,就可以演奏出美轮美奂的音色。琴者一器,声色无穷[4]。这种效果,是具有音乐修养的演奏者运用心灵对音色控制的结果,即用心“歌唱”。钢琴的发声既是演奏者借助于相应技巧演奏的过程,也是演奏者凭借艺术修养对钢琴作品进行自我诠释、自我演绎的艺术创作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奏音色是以自然音色为基础的主观创造的“音色”。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滋认为钢琴家和钢琴同时是指挥(头脑、心、听觉)、乐队队员(双手和十指、用来踏两个踏板的双足)、工具(唯一的钢琴)[5]。要充分展示钢琴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音乐意境,弹奏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然,仅有人文和艺术素养,没有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也难以演奏出好的音色。钢琴是一种“最理智的”乐器,钢琴家可以一个人在一件乐器上,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东西——钢琴作品来,也就是说全部音乐都在他的手下[5]。涅高滋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书中指出,钢琴大师李斯特具有广阔的、创造性的表演意境,对他来说“天鹅绒般的触键音色”只是他技术手法库房中的一个零件[5]。钢琴的音色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手指与琴键接触的状态即触键决定的,没有多变的触键就没有多变的音色。决定钢琴音色的要素有五个:A.触键方向。B.触键高度。C.触键力量。D.触键速度。E.触键深度[6]。一位成熟的钢琴家,通过对触键方向、触键力量的强弱、触键速度快慢等的控制,可以演绎出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钢琴音色。

2 弹奏力度对钢琴音色的影响

钢琴是击弦乐器,它的发声是由人的力量通过上臂、小臂、手腕、手背、掌关节以及手指各指关节协调的肌肉群收缩,使手指尖弹击键盘,并通过击弦机传递使呢毡榔头敲击钢弦而产生的。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弹奏者手指下弹的力量,二是击弦机传递的效率。弹奏者手指下弹的力量,即弹奏的力度,是影响钢琴音色的重要因素。因为钢琴作为击弦乐器,其优点在于力度的变化幅度特别大,可以从极轻(pp)到极响(ff),所以把握力度是钢琴弹奏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钢琴弹奏力度变化就是掌握钢琴演奏的命脉。

力度作为一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表演时音响的强度[1]。触键的力度是指人通过手指传递到键盘上,克服了钢琴键盘与击弦机的机械净阻力(击弦机机械运动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力与呢毡榔头运动击弦的动能损耗),通过击弦机的传递产生呢毡榔头击打钢弦时的力量。由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被外力震动后谐振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接收外力震动后自身能承受的振幅。不同质地、不同结构的发声体发出的频率、振幅可能一样,但发出的音色可能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说,越大的钢琴声响效果越好。但是,任何乐器,包括钢琴发声的强度都有限度。钢琴的全名叫“Pianoforte”,本意为“可弱可强的琴”。正如涅高滋所说:“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有起点和终点,钢琴声音亦如此。钢琴声音的强弱标记一般从pp起到f和ff。到fff时较少,到ffff时则极少,因为这样的标记不能适应钢琴上有效的实际力度层次”。“ffff可以视为声音的极限,比这个再响的已经不是声音,而是敲打了。如果琴键按得过慢或过轻,得到的是零,也就是说这还不是声音;如果琴键按得过快或过重,得到的是敲打,这已经不是声音了[5]。卡尔·车尔尼曾经断言:“在钢琴上可以表达出一百种力度层次。而这些层次是位于我称之为尚不是声音和已经不是声音的两个极限之内的”[3]。

音乐如同一幅错落有致、凸凹分明、色彩绚丽的立体图,没有力度变化的音乐是一幅黑白粗线条图。强弱在音乐的画卷中,就好比是凸凹与色彩,能够唤起人们若远若近、似真似幻的音乐记忆和联想。语言诗词讲究抑扬顿挫之美,钢琴弹奏同样强调强弱变化及音色之美。必须根据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具体要求采用不同力度弹奏,才能使演奏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立体多维之意境得到正确、充分体现,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符合原作精神的艺术形象,这既是学习、训练和掌握钢琴弹奏技巧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钢琴这一乐器之王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音乐表现力的关键。例如,贝多芬的作品《献给爱丽丝》与《悲怆》中的f(强度)表现力度就不一样。前者表现的是一种暗恋感情,是埋藏在心里的单相思,只能采用较轻的力度弹奏;后者表现的是愤世嫉俗的感情色彩,应该用较强的力度弹奏。

3 弹奏速度对钢琴音色之影响

钢琴弹奏速度是指手指触键快慢的形式,击键的速度快慢取决于手指启动的初速度快慢。由于音色主要是由声音所含谐音的多少及强弱所决定的,而弹奏时泛音的数量与弹奏速度成正比。在弹奏时,如果各指都能找到瞬间发力的感觉,手指运动轨迹上半段发力,下半段滑行,则手部的肌肉相对比较放松,弹奏出的泛音相对多一点,也就是音色相对美一些;如果弹奏时手指发力一下子到底,手部肌肉就较为紧张僵硬,弹奏出的泛音相对就比较单调,也就体现不出优美的音色。一般来说,在弹奏时瞬间的弹奏速度越快音色越明亮。因为一个在外力敲击下的震动体,受到的阻力越少,产生的动能越大,音色越发明亮,这就是行内通常所说的触键的“弹性”。在钢琴制造技术中,要求击弦的呢毡榔头高音小低音大,键盘击弦机机械的净阻力由高音至低音约为44~70g,就是遵循了这一物理现象。

钢琴弹奏的方法如果用下键速度来区分,大致有三种下键方法:A.按(手指贴键盘缓慢下键暗柔的音色)。B.弹(常用一般的音色)。C.击(追求愉快明亮的音色)。下键的具体速度,应该在正确理解乐曲所要表达情感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一般来说,触键的瞬间应该小于等于音的震动频率。音频越高,弹奏触键的瞬间要求越快。不同的音乐作品,由于时代背景、乐曲风格、表现内容的区别,对音色的要求也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晶莹纯净、颗粒清晰的音色需要弹奏速度快一些,表现坚实雄浑、凝重庄严的音色需要弹奏速度慢一些。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要求用欢快明亮的音色来表现,因此触键速度必须很快。而舒曼的童年情景套曲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表现的是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是无奈与惆怅的,需要凝重的音色,因而弹奏时触键速度应当慢一些。

钢琴弹奏中的不同音色表现的是不同音乐作品的生命力、时代性与感染性。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钢琴音色差异的根源是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等诸因素的总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钢琴演奏的理想境界是内外融合、虚实相映、心手双畅、物我两忘。要达此境界,必须在下“内功”、苦练技法的同时,夯实“外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内外兼修”,协调发展,才会演奏出动人的音色。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97—463.

[2]张琨.钢琴的调律维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32—33.

[3]陈旭.钢琴弹奏音色谈[J].中国音乐,1996,(3).

[4]韩宝强.音的历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苏)涅高滋.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64—76.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88.

猜你喜欢

触键谐音弹奏
弹 奏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谐音词的规则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绝妙的数字灯谜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