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能力培养

2013-04-11唐祥金

关键词:能力课程教学

唐祥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能力培养

唐祥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实质上是一种翻译技术,可在翻译教学及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有效实现文本处理、网助翻译和机助人译等多种功能。对比英美等国高校机助翻译课程,我们要更注重CAT教学的专题研究,更注重学生应用主流机辅翻译技术的能力,更注重模块化、项目化的校本教材建设,更注重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合作育人。

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技术; 翻译能力; 语义信息; 动态对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通常简称成CAT),实质上是一种翻译技术。目前对翻译技术一词的诠释,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对“翻译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一门技术”,至今还时有争论。若将“翻译技术”一词替换成“辅助翻译工具”,或许更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这里,为了术语的统一,本文还是采用时下比较新潮的“翻译技术”一词来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及其在教学和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这一问题。

1 背景

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不仅仅是从文字的源语到译语的纯脑力劳动,而且还涉及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就技术层面而论,通常意义上的辅助翻译工具大都囿于纸、笔、墨和各种工具书等。伴随着e-learning的普及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翻译方式也与时俱进,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以致翻译的每一个步骤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加剧的社会环境下,翻译活动不仅带有科学性、艺术性,而且技术的属性日益凸现,甚至可以认为翻译即技术。目前,国内开设翻译技术类课程的院校很少,而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很多高校,对于翻译专业的认识更为清晰,口笔译教学和培训都已有诸如翻译记忆、语料库、项目管理等与翻译技术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20世纪9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已开设了Computer Translation Proje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Introduction to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等课程。大陆的翻译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全面开设CAT课程的非常之少,这其中北京大学的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所和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联合组建语言信息工程系,并推出了CAT专业硕士课程,可授予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和翻译师资方向的工程硕士学位,旨在放大和利用其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和翻译技术方面的优势,培养专门翻译人才。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既拓宽了CAT教学的研究视角,又推动了CAT的跨学科研究和翻译能力的养成。

2 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技术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有4 000多个国际组织在使用机器翻译(MT),而欧盟有一半的翻译任务可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CAT)来完成。

2.1 机器翻译

所谓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为 MT),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其工作流程大致如下:先把语句切分成单词,然后通过存储于机器数据库内的电子字典查阅词义,再根据语法规则分析语句的释义并把它变换成概念构造,最后借助语言模型生成目标语。就此,对应语言形式上的互译是必需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格外留意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确保交际功能上的动态对等。

2.2 机辅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源于机器翻译、又不囿于机器翻译。究其实质,机辅翻译是指 “The process whereby human translators use computerized tools to help them with translation-related tasks”[1]93,即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工具来辅助译员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其要义是“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保证人工翻译的质量,并能够管理翻译流程”[2]。

2.3 机器翻译与机辅翻译之比照

MT和CAT,既密切相关又各具特点。及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伴随着语料库研究特别是双语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ora)的兴起,MT和CAT先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但两者的区别始终聚焦于翻译主体和工作理念这两方面。首先,与MT不同,CAT以人工翻译为主,计算机软件等只是跟踪和辅助译员的工具。这是基于翻译主体即实际的翻译工作主要由谁来完成而论的。其次两者在理念上也各有侧重。如果说MT比较注重“量的增加”(a significant gain in productivity),CAT则更关注“质的提升”(high-quality output)。所以,优秀的译员,就是要融两者之长于一体来全程为翻译服务。对此,Barrachina曾有过甚为精当的论断:“The hope was to combine the best of both paradigms: CAT,in which the human translator ensures high-quality output, and MT,in which the machine ensures a significant gain in productivity.”[3]

3 寓CAT于翻译教学

CAT作为基于翻译流程而不断优化的软件系统,在翻译教学及其能力培养过程中,可有效实现文本处理、网助翻译、机助人译等多种功能。

3.1 文本处理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视翻译为目的语情景中针对某一交际目的及其受众而产生的语篇。事实上,任何一个翻译目标和实现形式,都是跟下达翻译任务的客户反复协商而逐步达成的,以兼顾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等。其中有些行业的客户,对译者使用某种或某些CAT工具有着明确的要求。比如,“80%以上的机械企业在翻译外包过程中要求翻译服务供应商必须使用CAT软件,100%的制造业企业都会优先选择使用CAT软件的翻译服务供应商”[4]。据此,明确翻译的具体目标和必要的工作要求对译者至为重要。

同样,在CAT教学和辅助练习中,也需要首先给学生明确翻译的任务和预期的完成形式。由于大量的材料可能是单纯的文本翻译,而CAT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字处理系统,集录入、显示、翻译、编辑、存储、打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所以借助CAT来翻译文本,我们可以做得更快。“据统计,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帮助下,一秒钟可完成3000字的翻译工作,而单靠人力完成3000字须耗时一整天。”[5]不仅如此,如果文本格式中附有插图,恰到好处地借助于CAT这一翻译技术,则可做得更快更美。例如,教师布置了翻译任务,在文字叙述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如果我们单纯选择注释性翻译,那么对插图本身就不作任何处理;但如果我们选择图像编辑软件,不仅做起来更轻松而且效果更快捷更美观。

3.2 网助翻译

网助翻译,即因特网辅助翻译(Internet-aided Translation,简称为IAT),属网络信息时代所孕育的全新的翻译技术。融网助翻译于教学实践,旨在通过1—2学时的讲与练,让学生了解网助翻译在资源共享、搜索查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特有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利用网络技术独立从事翻译的能力。

其实,翻译的前提就是要吃准吃透原文,关键在于准确得体地传情达意,以实现交际目的。在这样一个翻译流程中,因特网辅助翻译,可谓占尽了先机。首先,因特网所搜索到的共享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全球最大的多语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等工具书应有尽有,翻译过程中可随时随地免费检索,这一优势确实得天独厚。其次,另一个独特的优势,当数因特网的搜索引擎。这其中既有全球功能最强大的多语搜索引擎google(谷歌),也有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baidu(百度),只要轻击键盘就可便捷地搜索到所需的翻译资料。再次,因特网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信息交流平台。借助于网络技术可又好又快地搜寻到译文的样本,从而在观照和比较中边学边练、遍译遍改,也可就翻译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跟同行和专家展开线上互动和远程交流。

可见,网助翻译原本就是翻译技术和翻译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层意义上讲,因特网辅助翻译技术确实“大大拓展、丰富了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构成”[6]。

3.3 机助人译

机助翻译的主体还是人,其主流辅助软件多以翻译记忆为核心技术。所谓翻译记忆,又称为翻译记忆库或翻译内存(Translation Memory,缩写成TM),是“一种储存原文本及其译文的语言数据库”[7]93,多见于电脑辅助翻译工具、文字编辑程序、专用术语管理系统(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多语辞典,甚至是纯机器翻译的输出,所以容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目前,翻译记忆技术几乎独霸国外专业翻译和本地化市场。”[7]36

目前,机助人译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软件工具是trados。教师要像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一样向学生传授机助翻译技术,并将其贯穿于日常翻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课程取向将加强翻译的训练和软件的理论和应用,使课程更具实用性,也就是从‘电脑翻译’趋向‘电脑辅助翻译’,以适应世界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同时配合翻译课程专业化的目标”[8]。归根结蒂,任何一项翻译工作,本身都属于一种交际活动。依据翻译的交际性原则,译文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后台的语料库,但更取决于译员的水平,即能否在计算机辅助下迅速检索记忆库并从中找准最为对等的表达方式。这一点,最见译员的功底。而作为翻译的主体,今天的学生、未来的译员,更需要日积月累,更要首先考虑到语义信息的有效传递,又要充分顾及交际活动所处的情景上下文,也就是要联系非言语性的组成因素[9],使译文既合乎语法性(grammaticality),又具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4 对比英美等国高校机助翻译课程

国际上不少院校对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在翻译课程中的应用一直高度重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基于机器翻译已研制出一整套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考核都已自成体系。相对来说,英国高校的CAT教学则遥遥领先。其中,利兹大学、斯旺西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在机助翻译课程上更是略胜一筹。

首先,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在翻译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始终以职业为导向、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方便学生自主选修。该校拥有欧盟资助的Leonardo项目两个,学生借此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翻译资源,接受最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次是斯旺西大学(University of Swansea),其CAT教学则涵盖了英语跟包括汉语在内的多语种之间的互译,互译的内容涉及新闻传媒、行政管理以及与科技翻译相结合的高端训练,基于CAT的授课模式则广为使用,因而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不但在专业技能上而且在实践经验上能迅速胜任多种岗位,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语言服务行业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所以,斯旺西大学一直是该校英语和其他语种本科生继续深造的首选。再次是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CAT专业的博士生都有很多机会直接参加与翻译技术相关的项目研究,其中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课题有两个:一是有关“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成语问题”(Phraseology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二是有关“翻译记忆系统的功能扩展:从译者的意愿到开发者的设计”(Expand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nslation Memory Systems: From the Translators’ Wishes to the Developers’ Design)。

此外,英国CAT教学的另一个标志性成果,是不少高校都建有自己专用的语料库,并尝试着将这一不可替代的语言资源直接服务于翻译研究和CAT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牛津大学的“牛津文本档案库(Oxford Text Archive,OTA)、兰卡斯特大学与利兹大学共建的“兰卡斯特—利兹英语树库(Lancaster-Leeds Tree Bank) 、伦敦大学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等等。

5 寓CAT于翻译教学改革及其能力培养的对策

反观国内,机助翻译教学和改革,力度正一步一步不断加大。寓CAT于翻译教学及其能力培养,不仅是一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可以说,中国内地还鲜有高校系统地开设过这方面的课程,机器翻译与翻译教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二者互不相干,更不要说形成互利互补的关系了。”[7]37对此,笔者以为还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再下些功夫:

5.1 更注重CAT教学的专题研究

据CNKI收录,在1979—2010年30年期间,国内发表CAT研究论文126篇,其中针对CAT教学的文章只有25篇、接近20%,而涉及机器翻译和工具的研发利用的占49.4%,接近一半。对此,吕立松和穆雷通过对12种常用外语类期刊在1996—2005年这10年间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也提出过相近的结论,“机器翻译与翻译教学方面结合探讨的论文总共才6篇,仅占论文总数的7%,教学研究的投入与市场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7]39就整体而论,CAT专业的教学研究,特别是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翻译能力如何养成”等核心问题,亟需进一步予以重视,以满足翻译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在规模扩张和人才质量上的需求。

这是总量方面的情况,至于研究内容,尤其还缺乏对CAT人才培养目标的专题研究和公认的标志性成果。比如,铁路行业和机械行业的翻译外包,应用CAT已成为取舍或择优时的全新标准。所以,CAT教学研究应与时俱进,更加重视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调研,以期使有限的专业课程更贴近市场、更贴近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着力点上,国内对硕士层面上的CAT教学研究比较注重,同时更应重视本科生CAT教与学的专题研究。

5.2 更注重学生应用主流机辅翻译技术的能力

如前所述,利兹、斯旺西、伦敦帝国学院领跑着英国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个中要义在于,这三所院校一直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主流机辅翻译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在他们开设的“课程超市”中,CAT技术、软件分析工具及其操作方法,则是每一位在校生的必修课。鉴于此,我们更应重视这一核心能力、开好开足支撑这一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合力培养每一位学生对DVX、MemoQ、雅信CAT、SDL Trados等主流翻译记忆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至少能掌握一种以上的CAT常用软件工具。

上述几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都有试用版,在线资源异常丰富,因而深受欢迎。其中,“Digital Video Xmatri”,简称DVX,基于以太网(Ethernet)传输技术。MemoQ,则是由Kilgray 翻译技术公司开发并被 Common Sense Advisory 评为第一的自定义翻译系统。至于雅信CAT,属国内自主研发的英汉双向翻译平台,集国际领先的TM技术、国内长期积累的MT技术和人机交互(Interactive)于一体。相比较而言,学生选修得最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当数SDL Trados。时下,全球500强中的90%都在使用SDL Trados来辅助日常的互译。更重要的是,SDL Trados 所推出的3级资格认证,权威性高并得到全球翻译同仁的普遍认同。所以,熟练掌握包括上述几种在内的常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并根据特定语境加以综合应用,可又好又快地完成指定的岗位任务。比如,使用雅信CAT后,翻译质量高于人工翻译,翻译速度提高2—4倍不等,劳动强度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

5.3 更注重模块化、项目化的校本教材建设

2007年3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获批以来,CAT教学包括翻译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得以重视。虽然国内机器翻译和计算语言学教材已经不少,但CAT通用教材却不多见,其精品力作更为罕见。尽管这些教材对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工具等作了必要的讲授,也配套了相应的练习,但目前专攻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材仍寥寥无几,对CAT教材的研究和应用开发相对薄弱。而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Lynne Bowker于2002年出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实用入门》,多年来一直是英国高校CAT课程的首选教材,国内完全可以考虑予以引进和选用,也可以组织业内专兼职译员来合力编写类似的校本教材,以更切合从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从而将行业企业一线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细化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并以项目化的形式来尝试和推进“做中学、学中做”(learning by doing),讲训并重、学练结合,面向职业岗位群来全面系统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翻译能力。

5.4 更注重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合作育人

目前,翻译教学大多侧重于文学翻译的教学,而且文本的时效性还不够强,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有时还不大能适应翻译市场的实际需求,往往对涉及法律、贸易、金融、物流等行业的翻译任务还不大能胜任,翻译的耗时量大而且有时质量还偏低。对此,必须更加注重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合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在翻译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上力求新的突破。在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上,可与深度合作的翻译公司和软件企业及一线的译员携手,共同加以修订;在支撑翻译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设置上,可直接与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协同研讨,一起加以调整,部分课程可由他们讲授和辅导,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翻译一线鲜活的业务素材,直接学着翻译银行通用的票证和年报以及外贸单证、函电等,以求翻译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岗位技能、贴近业务往来需求。这种“实战式”的讲与练,直面职业岗位群,有助于师生零距离地对接行业企业,优化企业气质,提升业内影响。同样,企业也可与高校合作培养翻译人才,共同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路径,共谋“双赢”。例如,瞄准高校这一特定群体,Trados公司于2007年适时启动了一项行动计划,专门针对高校师生免费体验最新的CAT软件,创设全新而又真实的实践育人环境。据了解,截至2010年1月,已加入该项目的高校超过了200所。

6 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正异军突起,潜力和空间巨大,既昭示着翻译产业的发展走势,又引领着翻译教学改革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这一视角来说,融CAT于翻译教改及其能力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可谓任重道远。这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支撑等确有很大的改进潜力。同样急迫的是,教师自身的育人理念需再更新,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企业的气质及影响需再提升,网络技术、信息检索和线上答疑、辅导、测试等技能需再拓展,跟行业和翻译公司合作育人需再加深。毕竟,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主体是人,教师在CAT教学改革和翻译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而且还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化和培养交际能力的促进者(facilitator)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鼓励者(inspirer)”[10]。

[1] Bowker, L.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2] 徐彬.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J].山东外语教学,2007(4):79-86.

[3] Barrachina S. Et al.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9(1):3-28

[4] 文军,任艳.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1(3):60.

[5] 吴赟.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6(6):55-58.

[6] 葛建平.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J].上海翻译,2008(1):63-65.

[7] 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

[8] 方梓勋.2005年电脑辅助翻译通讯[EB/OL].(2007-07-10) [2012-10-10].http://traserver.tra.cuhk.edu.hk/bulletin/CATbulletin-issue1.pdf.

[9] 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OUP,1983:218.

[10] 唐祥金.现代英语教学论——理论与实践研究(修订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42.

2012-12-12

江苏省“333四期工程”资助项目(BRA2011086);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GZYGH2011056); 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KT2011570)

唐祥金(1966-), 男, 江苏扬中人, 教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与文化对比研究。

G642.3

A

1671-6876(2013)01-0076-05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能力课程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