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的营销研究综述

2013-04-11副教授刘勇辉王佳丽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2期
关键词:社群网络化研究

■姚 琦 副教授 刘勇辉 王佳丽(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的营销研究综述

■姚 琦 副教授 刘勇辉 王佳丽(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动态品牌体验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社会网络视角》(71102166)的资助

本文主要是对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展开的现有营销理论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从网络化营销的提出,网络化营销研究方法,以及围绕网络关系特征展开的相关营销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社会网络分析 市场营销营销范式

引言

科特勒在1991年提出关系营销理念极大地发展了传统上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并最终促成了营销范式的转变。然而,关系营销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顾客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链接在一起的(Rene and Wangenheim,2006)。这种相互链接的状态构成了顾客的社会关系网络,消费者可以借助其所“镶嵌”的各种网络,与买方、卖方以及消费者之间产生广泛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本人的个体特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社会联系都会对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汪涛等,2010)。消费行为呈现出网络化态势,消费者个体的消费决策受到群体关系的制约,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实体价值,而是包含了功能价值与联系价值(王长征、周玲,2005)的网络整合价值。近年来,社会网络对营销的意义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社会网(Social Network)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社会行动者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Burt,1980;Wasserman and Faust,1994)。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nodes),节点与节点之间具有社会连带(social tie),社会网络是某一群体中个体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由该群体中个体的社会行为所决定(Davern,1997)。从现有营销领域中有关社会网络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研究视角(Ansari, Koenigsberg and Stahl,2011):一类是探讨关系特征(如:口碑等)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网络的社会互动与传播角色(social interactive and contagion);另一类是结构属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的模型构建(Iacobucci and Hopkin,1992)。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视角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理论回顾

(一)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内部营销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IM)理论,贝里(Berry)、古麦森(Gummesson)、萨斯尔(Sasser)将员工看为企业的内部客户,把他们的工作与满足需求的内部产品等同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企业目标。从营销这个角度出发,只有员工满意,才有顾客满意,那么内部营销就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起源。以往,关系营销似乎并不能对这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的内部营销给出清晰解释,朱涛(2009)从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分析出发,对其在IM理论上进行了研究。选取来自小肥羊火锅连锁上海五角场店的员工样本,经过社会网络分析中亲密性、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构对等性、群体派别分析等特性分析,得出了各命题支持情况。这些经过验证的命题假设丰富了社会网络下的IM理论,对于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研究作出贡献,为日后进行内部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口碑传播网络

口碑传播在营销沟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Katz等人认为口碑传播的影响力大,在改变消费者决策、转变行为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现有的大部分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以研究口碑传播对其他个体行为的作用较多。罗晓光等人(2011)认为口碑营销观念虽然使营销相关研究从消费者个体扩展到群体,但现有的研究只是关注个体在群体的行为,对于整个群体行为研究较少。罗晓光等人(2011)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口碑传播进行研究,探索了口碑传播的结构特性,信息流通传播的方向。他们的研究利用学生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计算节点的中心度、出度与入度,以及子群拆分的概念手法,得出口碑传播网络结构的三点特性:口碑传播网络为一个稀疏网络;口碑传播网络中存在明显子群;口碑传播网络中存在数量多而分散的“意见领袖”。这些研究说明,我们要重视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掘网络中的子群联结者,并且关注网络中积极的消息传播者,使这几类人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Duncan J. Watts等人(1997)认为营销和传播研究的中心思想是:有影响力的少数个体对于公共意见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uncan J. Watts(1997)利用“有影响力的假设”,使用一系列计算模拟人际关系的影响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大级联动的影响并不是由具有大影响力的人驱动,而是由大量容易受影响的个体所主导。他们不是排除具有大影响力的个体的重要作用,只是认为“有影响力的假设”需要更小心的规范与测试。他们的研究是基于Katz和Lazarsfeld的两步流向学说(two-step flow),这可以看作是模型简化的社会网络,第一层由媒体到一些有大影响力的个体,第二层由有影响力的个体到大多数容易受影响的人。Allsop Dee T.等人认为:不是所有的社会网络是均等,也不是拥有某种社会网络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影响力。程洁根据这理论,结合我国对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口碑传播在不同的领域与社会网络不尽相同,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拥有的收入财产资源。

(三)品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

品牌社群是指消费者共同喜爱某品牌,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学者们普遍认为品牌社群关系对消费者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产品扩散与口碑传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又涉及了消费者群体中口碑传播的环方向,不同的是关于品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的情感忠诚性。薛海波与王新新(2011)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针对品牌社群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如何影响决定个人态度和行为作出研究,把以往忽视的社群关系情感联系起来,分析群体共享情感与消费体验的作用机制。薛海波等(2011)通过调查“聚星天华”与其品牌社群“聚星论坛”,利用对论坛版主、老客户的访谈与小组讨论,了解品牌社群认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自我品牌关系与品牌忠诚这四者关系,使用注册用户为调查样本,通过假设,数据分析,计算相关路径系数,得出网络密度影响品牌忠诚的模型图,研究结论为:品牌社群认同在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之间起到了完全媒介作用;自我品牌关系在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间起到部分媒介作用;品牌社群认同在网络密度与自我品牌关联起完全媒介作用;自我品牌关联在品牌社群认同与品牌忠诚间起部分媒介作用。

(四)社会网络下价值共创下的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也称“体验消费”,体验是指对某标的物的领悟,及感官或心理所产生的情绪。消费体验是指一个人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体验到的感觉以及认识。王新新等人(2011)从研究分析社会网络下与消费体验的文献,总结三个方面: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是消费体验的环境;服务占优是消费体验的源泉;价值共创是消费体验的目的。价值共创与消费体验两者之间存在深层次联系:价值共创是消费体验的目的,消费体验是价值共创的基础。价值共创下中的消费体验存在互动性、情绪与情感性等特征。互动体验中,情绪与情感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忠诚度的基础。王新新从该评述出发,论述了社会网络、服务占优、价值共创、消费体验这四者的关系,指出往后企业与学者的研究要注意消费体验的影响,有关社会网络理论下的消费体验是研究重点,应从更深层次揭示各者间内在联系。

(五)在线网络化营销

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社会网络不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或许存在于虚拟交友网络中。我们知道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成功取决于用户成员的数量和活性水平,每个虚拟账户背后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个体。那么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个体的购买容易受在线“朋友”的影响。Michael Trusov(2010)从社交网站数据发现,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用户会受他们的朋友影响。但是每个社交账户有着潜在数百影响他的朋友,如何确定谁是最有影响力的用户,对于在线营销企业来说,变得重要。Michael Trusov等人(2010)提出一种利用成员登录活动的纵向记录,实现一个非标准形式的贝叶斯收缩泊松回归,确定哪些用户显著影响他人的活动。这样我们不是缩小整个组织的成员,而是集中精力为每个用户确定模型变量。这样,我们就能确定影响力大的用户,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某一用户。Zsolt Katona et al(2011)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扩散,讨论网络效应和个人影响。在已知网络中个体连结关系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构造结构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一个在线社交网络的扩散过程。个人连结决定作为一个二元选择,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已经连通成员的本地网络结构;连通成员的平均特性与影响力;潜在连通者的特征。他们指出显著影响者和连通者的一些特征:对于连通者来说,如果找到其处于整体网络的位置和一些人数统计变量是关于连通的较好的预测因素。同样地,在已经存在的连通个体中,根据平均人数和整体网络位置,我们可以预测其相关网络关系者的个人影响力。个人平均影响力度也会伴随着联系人数的减少而降低,这些观点用在病毒营销,有着实质的意义。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范式作为新生事物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并不能彻底摒弃旧的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仍然能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发挥作用,只是网络化营销范式在诠释那些更深更广的问题,有其不可缺乏的作用。我们决不能滥用网络化营销理论,因为就其本身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某些定量化的研究没有被彻底论证。

回顾学者们的探索,重点围绕营销口碑传播,社群密度,意见领袖,品牌忠诚度等主要概念进行研究,很多的地方一带而过,没有做出严谨的量化论证,存在很多理论空白,很多时候仅用到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深层次的方法如聚集和分裂,多维度的展示并没有被使用上。

(二)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外现阶段对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都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触及到,或者是浅尝则止的阶段,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权威的理论体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主体和关系两个层次,研究营销企业嵌入消费者网络作用机制,演变途径与结果。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网络结构类别,不同的网络结构对个体、关系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这是研究可以深化的方向。此外,现阶段网络化营销在很多方面,如营销渠道、管理服务等领域存在缺失。

此外,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理论研究方面,西方一直处于先进的地位,很多理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讲究人际关系的大国,各地文化差异大,很多消费行为不能很好地被西方营销理论所解释。因此,我们基于本地消费者社会网络背景进行网络化营销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 Contro1.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Hall,1991

2.Rene Algesheimer and Wangenhaim F.V.A Network Based Approach to Customer Equi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6.5 (1)

3.汪涛等.网络化营销:基于价值网络化的营销范式初探[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4.王长征,周玲.面向“联系价值”的后现代部落营销[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

5.Butt.R.S.Models of Network Structure I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0.6

F713

A

姚琦(1979-),男,山西武乡人,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品牌管理与消费者行为。

刘勇辉(1986-),男,广东江门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通讯作者。

王佳丽(1990-),女,河南洛阳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社群网络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