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思考

2013-04-11郭明哲博士吴姗姗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093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2期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生产

■ 郭明哲 博士 吴姗姗(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 200093)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上。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把消费排斥在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外的肤浅认识,详细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的过程就是对劳动力生命力和体力的消费,也是对作为生产资料的原料的消费。同样,人们通过吃喝等消费形式生产着自己的身体。如此一来,生产和消费作为经济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同时,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二者相互依存。生产中介着消费,它为消费创造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失去了对象。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其自身,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生产和消费都生产着对方:“生产生产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决定消费的性质,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而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马克思始终辩证地看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强调消费并非独立与生产之外,而是生产的一个要素。消费固然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马克思是坚持生产逻辑的主导地位,从生产过程来解释消费过程的。

(二)消费能力与自由时间

消费能力理论是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消费能力包括学习中获得的消费知识和技能以及分配中获得的支付能力。马克思将消费能力与生产力对应起来,认为二者的增长成正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得到提高时,生产费用便可降到最低限度,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自由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物质与精神消费、充分发展自身,而消费能力的提高积极引导并促进下一个生产过程的进行,个人需要的满足也为下一个生产过程创造高素质生产者。因此,消费与生产应该是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只有适度的消费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即为自由时间,也可称之为“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人消费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马克思给予自由时间以高度重视,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这种运用还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必要的基础。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由时间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个人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谈到人的真正自由。

(三)消费异化与理想消费

马克思在其关于消费的理论中,深刻地洞见了私有制条件下消费对人本质的异化。他在批判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时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通过生产和占有产品来满足自身的利己性需要。产品对于生产者只是增加收入、谋取他人产品、满足自身需求的手段,相反,消费者的需要、愿望和意志在产品面前变得无足轻重。生产者不承认消费者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和权力,同时由于自身的利己性,消费者也无法摆脱产品的奴役和支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严重地异化。“换句话说,我们的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即不是社会的生产。也就是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作为人同另一个人的产品有消费关系”。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成为人走向奴役之路的手段,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是作为“人”相互发生关系,他们之间充满了掠夺和欺骗,人们的价值就在于彼此所拥有的物品的价值。在这里,马克思准确地预见了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揭露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种符合人的本质的消费观念,即假定每个人都作为人进行生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作为人得到了双重肯定,可见,马克思所认为的肯定的消费观是建立在肯定的生产活动基础上的。即生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生产产品的过程是生产者自己个性的对象化过程,在其中个人享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体验生活、劳动的乐趣;以此为基础,消费者消费的过程就是他们享受着与其本质需要相符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和完善着自身作为人的本质。而这种理想的消费、本质的活动只有在脱离了私有制的前提下、不以私人占有为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当代中国的消费异化现象

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西方消费主义的文化已悄然潜入中国人的生活,我国优秀的消费文化传统正在被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所侵蚀和消解,显现出明显的异化特征。

(一)符号性虚假消费现象

当代中国发展迅猛,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为消费而消费。弗洛姆曾说:“人变成消费的机器,变成彻底的消费者,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东西”。人们工作不只是为了生活,而主要是为了要买得起高消费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消费已经升高到超真实的象征的境界,成为一种虚假的心理需求。消费也因此具有了它的符号象征性,成为象征个人身份地位的需要,使用价值的概念被逐渐淡化甚至抛弃,人们更多地考虑商品的象征意义,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谓的符号价值。高档住宅、名牌服饰、手机、电脑、汽车等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标志。由此,“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根据既定的收入总量来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根据人们的社会身份来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最大化的过程”。消费的原始目的-满足人的需要-已成为一种虚假摆设。

(二)奢侈性浪费消费现象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营销、大众媒体的宣传、流行时尚的推动,许多人臣服于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者盲目追求商品的象征意义,为了达到炫耀身份地位的目的,对于超出实用和必须的排场性、张扬性和铺张性消费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更有许多普通民众,极力追求或模仿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常常超出实际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去追求心理上或观念上的消费。这种消费往往都背离了人的真正需要,使得消费突破了需要的有限性,获得了无限扩张的可能,因而对经济的增长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消费背离了需要的目的,就必然使消费与人的基本健康生存需要发生冲突,其后果就是大量的“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的产生。前者是指对人的健康生存没有用处的消费,这种消费无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使人同外部自然相冲突;后者是指对人类健康生存有害的消费,使人同自身相冲突。

(三)肤浅性物质消费现象

当今的消费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普通大众为影响对象,以鼓励消费时尚为宗旨,引导和要求人们通过市场消费来体现所谓的“品位”、“价值”、“人格”等。其中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较少带有政治色彩,也不宣扬高层次精神追求。例如广告、时尚杂志等,都充盈着各种消费信息,娱乐性极强。人们进行消费不要思想,只求感性;不要深度,只求享乐。这种肤浅的以物质享受为主的消费文化成为现今的消费主流,是一种媚俗的、平面的文化。消费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物欲,人只考虑自身的物质享受,而不考虑消费的后果、消费的性质及其消费的道德意义,不考虑消费的动机和行动的善和恶,此消费道德只会加剧利己主义的非道德主义。这样的消费方式之中肉体需要而不要精神享受,这正是对人本质的异化,因为人的完整性仅仅在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关注和爱护。

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之创新

当代中国,随着消费产品的日益丰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都悄然发生改变,在摒弃旧的消费理念的同时,一些中国传统的精华也被人们抛弃。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消费观。

(一)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消费差距

随着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消费的过度悬殊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团结。近几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仍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引起消费能力的极大不平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完善各种政策,改善民生。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又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达到共同富裕。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利益,均衡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和谐。

(二)建立有效机制,净化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我们应该积极营造绿色健康的消费环境。其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反对消费主义,对浪费型、污染型消费实行付费消费,征收个人消费税等来抑制消费主义的蔓延。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其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科学消费的权利及义务,以渗透到消费过程每个环节的法律法规来调节消费关系。针对消费品从生产到回收实行严密法律监控,防止浪费主义产生。其三,加强对商业广告的监督,坚决抵制低俗、丑恶的东西出现,增加对公益广告的投入,倡导低碳消费、适度消费,优化消费环境。

(三)增加休闲时间,倡导精神消费

人们应该拥有自由的休闲时间,在休闲中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还可以使人以欣然的心态做心爱之事,享受精神自由。这样,劳动者的素质得以提高,健康的消费理念才会形成,对现今的“快餐消费”也有不可忽视的抵制作用。此外,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理性消费。不止重视消费的数量,更应重视消费的质量。积极追求精神健康,达到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平衡或一致,这就要求需求的适度与必要的节制,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精神追求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精神消费在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合理消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精神财富的富有者。

结论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涉及到了社会发展以及消费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彰显出他消费思想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我们应深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结合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消费观,引领适度消费、可持续绿色消费的先进之路,创新中国消费之文化,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美]H.马尔库塞,E.弗洛姆,陈学明等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马克思消费生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新消费ABC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