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及政策指向

2013-04-11副教授赵忠璇教授贵阳学院贵阳5500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2期
关键词:包容性政策理念

■黄 臻 副教授 赵忠璇 教授(贵阳学院 贵阳 550005)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及政策指向

■黄 臻 副教授 赵忠璇 教授(贵阳学院 贵阳 550005)

包容性增长本质上是协调和共享的增长,其逻辑起点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以此推进社会的进步。包容性增长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降低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不稳定性,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和谐性,政策指向应围绕这个目标加以展开。

包容性增长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和谐社会 社会政策

2009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理念,着力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这充分表明,我国将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新的发展战略。

包容性增长的逻辑起点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效率层面,也就是如何实现以及用何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更应思考价值层面,也就是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但是,增长的速度奇迹却是不公平的非共享型增长。既有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导致的代际不公平,还有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的不公平,更有收入差距悬殊造成的成果非共享性(权衡,2010)。非均衡的不可持续增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弱化了社会的稳定性。这促使我们有必要寻求新型的经济增长理念,着重关注经济增长的目的,提高经济增长的民生改善程度。

包容性增长本质上是协调的和共享的增长,它最核心的含义是要让低收入群体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包容性增长是人类对贫困认识不断加深的体现,它是亚洲开发银行继世界银行提出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及“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之后提出的经济增长理念,强调经济增长要注重机会平等,要确保人们公平参与并获得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蔡荣鑫,2009)。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对以往增长理念的革新,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内涵相一致,那就是树立经济增长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幸福满意度,克服丰裕中的贫困。

包容性增长着力解决的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福利水平以及增强贫困人口的权利保障力度,这显然就是不断拓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范围。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发展进程的最高阶段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并认为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丰裕,人与人之间结合成为自由人联合体。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人才将人的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视作价值本位的追求。包容性增长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以及对其能力提升的强调,就是确保个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避免物质生产力发展对人的生产力的遮蔽,实际上就是将人自身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以其独立的生产能力的形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实现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良性互动。即将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促进(徐华秀,2006)。

显然,包容性增长既强调了经济增长的效率视角,即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又凸显了经济增长的价值目标,即经济增长不能只顾及物质财富的积累更该彰显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指向。这表明,包容性增长将个人能力的提升、进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认为经济增长要避免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异化,树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增长理念,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增强人们的幸福满意度。

包容性增长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

经济增长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又是不确定性层出不穷的过程。一直以来,人们过分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并表现为GDP主义,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并形成了一整套政策体系,迫使经济主体将GDP增长放在首位,而不考虑获得GDP的后果。这导致了人们只在意经济增长的总量而不在乎经济增长的质量,只关心当代人的物质财富积累而不顾及后代人的物质财富可获得性,只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而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注重竞争带来的效率提升而不重视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正是传统的经济增长理念带来了诸多与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格格不入的经济社会现象,并由此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危及了社会的和谐性。

包容性增长说到底是益贫式增长,它是对增长能够自动消除贫困传统理念的摒弃,实际上是寻求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注重了增长利益的再分配。因而,这就能够成为社会稳定的助推器,避免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由于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所伴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巨大变迁而产生的社会秩序不稳定性,从而减少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的不平衡与不安全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力量的可能性。经济增长是一个收入流动的过程,这导致了人们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变化和流动,从而改变了人们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格局。人们时常希望自身的收入分配格局能够在经济增长中得到改善,却无法忍受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包容性增长能够通过增长利益的再分配协调处理好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关系,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营造稳定的经济增长空间,避免冲突性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非生产性。

包容性增长能够协调处理好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区域均衡的可持续增长。回顾我国的经济增长历程,不难发现我国是通过区域非均衡增长而实现经济增长高速度的,但近些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不断扩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质量的改进。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先后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期望通过区域的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能够从区域经济层面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多赢,以比较优势的合作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显然能够增强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和谐度。

包容性增长能够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传统的黑色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类代际间的和谐。以往人们不顾及自然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过分向自然界索取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修复能力,导致了自然界不断地向人类报复,使得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较为高昂,同时也透支了人类的子孙后代实现增长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黑色的经济增长模式既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也危及了不同代际人间的和谐性。包容性增长则能够让人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进程中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为准则,不断减少人与自然以及不同代际人间的冲突性。

包容性增长的世界图景是构建和谐世界

包容性增长符合和谐世界倡导的国际发展理念。2005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强调要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可见,和谐世界理念蕴含了各国和谐共处、国际关系民主化、人类持久和平等丰富的内涵。包容性增长的世界秩序基点就是平等、共享、互利,避免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冲突性,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这充分显示,包容性增长与和谐世界理念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在操作实践中具有协同性、在政策指向中具有共识性,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关键和根基。

包容性增长追求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发展。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各个国家的交往愈加频繁、联系日益紧密,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增长、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使得协调配合、平等互信和互利共赢,成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容性增长着力追求的目标是,让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能够惠及到所有人群,尤其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让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加协调与和谐、共赢与多赢。

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减少国家间的冲突性。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所认为的不同国家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境况不断恶化。包容性增长强调,在推进全球经济增长的进程中,要额外关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各国之间的协调配合、合作来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享受到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好处,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能够提高福利水平,并具有福利持续改善所必需的能力提升。这意味着包容性增长是和谐属性的全球经济增长,是减少国际冲突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全世界和谐关系的形成。

包容性增长能够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包容性增长理念,能够让某些发达国家抛弃对中国的曲解,充分看到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共同繁荣注入了内生动力、为世界和平相处铺垫了平坦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进步丰富了发展模式。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指向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仍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合意的政策指向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

首先,变革以往的经济增长理念,凸显经济增长的价值目标,树立共享型经济增长理念。今后的政策设计以及评价体系应该强调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和拓宽每个人的能力范围,物质财富的积累只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效方式,不能用手段代替目的本身,避免本末倒置所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目的的遮蔽。所以,这就有必要正确看待GDP,科学制定政绩考核指标,防止评价体系对GDP的过分执迷,不断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尤其是要把民生的改善注入到评价体系中。

其次,走出以往经济政策的单一主义,逐步优化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结构。在经济的起飞阶段,政策制定者比较注重经济政策的制定而忽视社会政策的出台,并认为经济政策对生产活动的激励能够自发地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现实图景却表明,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增长层出不穷,并逐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这就有必要调整政策结构,权衡处理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比重,尤其是在大转型的今天,必须不断发挥社会政策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也足以表明,不能仅出台能够带来效率提升的经济政策,更要制定能够彰显社会主义优势的社会政策。因而,要围绕包容性增长理念不断出台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救助政策以及提高贫困人口自生能力的发展型政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在提高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领域的作用。

再次,告别竭泽而渔的高耗型黑色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经济增长模式。既然包容性增长关注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的和谐关系,那么就有必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和资源的高消耗。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政策的制定必须凸显包容性增长的低碳经济理念,以合意的政策激励经济主体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在当前,政策既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理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要制定激励机制促使低碳技术的研发以及增强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

最后,协调处理好经济增长中的国与国间的关系,以共赢和多赢体现全球化的包容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独善其身,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发生必然的联系,这无疑就会涉及到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格局再调整。当前是国家主权意识强化的时代,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关系的处理也不例外,不能借助附加条件来强迫他国服从。所以,全球化推进中的包容性增长理念意味着不能损害或抑制他国的发展,不能借助发展危及他国的利益,各个国家间的发展应该是协调和和谐的,政策的制定理所当然应服从这个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经济体增长的包容性及和谐性。

1.权衡.消除分配不公实现真正的中国经济奇迹[J].探索与争鸣,2010.9

2.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 经济学家,2009.1

3.徐华秀.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4.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舍弃GDP主义[EB/OL].http://news.xinmin.cn/t/xmpl/2010/09/28/7040272.html

F061.2

A

猜你喜欢

包容性政策理念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