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研究
2013-04-11胡海鹰
胡海鹰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1 网络信息环境与图书馆教育职能
1.1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
网络信息环境是指存在于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多个物理地点依照通讯协议实现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信息共享的互联系统。现实中的地理环境一定与空间范围相关,而网络环境则不受地域空间的局限,但是它却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与信息资源作为用户相互沟通合作的平台支持。因此,网络环境是一个cyberspace(赛伯空间),对于教育来说,网络环境包含了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动机、交际状态,以及学校教育策略在内的非物体形态的资源与工具组合。根据我国学者李克东对网络教育环境的定义,网络环境即是将学习环境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应用、知识网络化传输、信息智能化处理的虚拟性教学环境,它为教育增添了如下组成部分:一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系统的相关设备。二是学生学习资源与材料的数字化处理程序与过程。三是创设多媒体教学内容的界面与运行系统。四是学生进行知识处理的实践工具与通讯保障。
1.2 促进图书馆教育的重要意义
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教育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使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使教育的内容、模式、手段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图书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教育职能是图书馆职能的基础,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履行其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一。如何配合教育环境的变化,促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育的有效整合,辅助提升大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完善大学生智能结构,培养新时代的创造型人才是图书馆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促使图书馆积极拓展教育空间,探索图书馆教育的改革策略,以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另外,教育的未来是社会化大教育,即促使教育实现空间上的突破,关注终身教育而非固定时期的学校教育。图书馆历来是社会大众走出学校后的终身教育保障,具有全民教育内涵。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征
2.1 图书馆教育模式的多元性特征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呈现出多元性特征。传统图书馆教育以馆藏文献收编,检索咨询为主要内容,完成简单的知识传输劳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处于全球信息资源一体化的传播通道中,信息开发与应用不再受限,教育职能的发挥突破了传统的黑板模式,将教学从同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地域,甚至统一专业学科中解放出来,学生对学习设计更为灵活多变,每个学生都可以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自主教育。就图书馆方面来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筹备诸如声像室、电子阅览室等网络设施,完成诸如信息技巧培训,文献检索教育、计算机知识讲座等各种教育辅助活动,促进了传统教学内容与层次的延伸。另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也伴随着新型电子文献的应用,呈现出信息载体的多元化,磁盘、光盘等文献数量激增,信息类型的多样性进一步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流程,促使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也表现出多元化形态。
2.2 图书馆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特征
图书馆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特征首先表现为网络远程化教学服务比例的加大。传统图书馆教育以隐性教育为主,即在课堂教学中担任辅助性地位,随着互联网在图书馆应用的普及,图书馆远程教育得以开展,改变了师生知识传授的渠道,使“网上教室”、“INTERNET教室”成为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形式,而图书馆教育也成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首选,因此,图书馆对于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更为直接。其次,图书馆的远程教学服务归属于互联网信息通讯的数字化环境,图书馆信息时代的教育职能发挥以人机结合的电子化处理方式为主,图书馆员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对图书馆教育资源进行存储和加工,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再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数字化特征还表现在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电子媒体为基本构成要素,比如:幻灯片、投影仪、录音录像设备等,图书馆教育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知识讲座,语言培训或建立多媒体阅览教室,实现对数字化教学系统的智能控制。
2.3 图书馆教育对象的开放性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教育职能还具有开放性特征。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教育对象是全方位的,传统图书馆服务仅限于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群体,而网络环境促使图书馆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大众,各阶层人员都可以凭借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检索完成相关操作。因此,图书馆教育具有全民教育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开放特征还表现在教育对象突破了传统文献使用的限制。比如,规范化教育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章程执行,教育对象没有知识选择的自主权,而图书馆教育不受信息限制,教育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内容的自主学习都可以。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呈现出无限制性的开放化特征。最后,传统图书馆多为封闭式办馆,对外服务相对保守,不重视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信息时代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运用,强化了知识共享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促使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日益频繁。比如:统一编目、实现检索功能一体化、建立馆际互借制度等,因此,互联网环境为图书馆之间带来了开放性的合作关系。
3 图书馆教育与网络信息环境的衔接
3.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育的整合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教育模式的多元性特征,应加快实现传统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教学难题形象化、立体化,弥补传统课堂在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因此,图书馆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比如图书馆对多媒体视频的点播应用,就能够轻松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功能缺失,具体包括通过电子文献的查阅与阅览,满足同一时间段不同区域学生的信息需求;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实现学生知识存储与点播功能,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登录图书馆的服务器,增加各种教学案例与教学栏目;学生除了享受图书馆常规书籍借阅外,还可以对其他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观摩,实现相关远程培训。
3.2 大力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特征,应大力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信息素养体现为运用网络信息工具的综合性能力,大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才能确保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的有效性。首先,应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课堂平台、宣传平台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与相关信息通讯的法律法规,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信息道德修养的完善,保障网络信息运用的良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其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图书馆要专门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建立咨询台、培训班,录制相关教育视频、开展文献检索知识讲座等,重在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与水平。再次,图书馆要完备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针对性地整合适宜学生的信息源,确保信息不分散,不松散,提升电子文献的使用率。
3.3 构建社会化网络教育体系
图书馆教育职能应扩展教育的辐射体系,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与丰富远程教育资源,树立培养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学校人才的教育理念,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结构,使图书馆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形态。比如突破教育对象的局限,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延伸活动,促使图书馆资源为社会大众所用,具体的社会信息服务项目包括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推广地域文化;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馆际联合,深入社会建设,实现信息与社会信息的交互,在资源共享中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体验;根据图书馆用户需求,定期提供信息代理服务,比如协助当地政府机关,企业单位与个人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开发特色信息产品,促使文化向生产力转变,为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1] 杨艳红.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4(6):43-57.
[2] 陈小勉.建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体系[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1):111-114.
[3] 李朝.浅议信息资源建设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J].教育学文摘,2012(6):55.
[4] 徐仁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7(12):34-45.
[5] 李若云.高校图书馆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8):55-61.
[6] 刘广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理念初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4):58.
[7] 王建雄.高校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77-78.
[8] 陈秀萍.构建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新环境[J].情报探索,2004(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