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筠的复音词研究

2013-04-11鲁一帆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叠韵段玉裁言词

鲁一帆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复音词研究亦是如此。其研究见于《毛诗双声叠韵说》、《毛诗重言》及散见于《说文释例》(以下简称《释例》)、《说文解字句读》(以下简称《句读》)等书中,前人很少论及。王筠的复音词研究涉及联绵词、重言词及复语等重要词汇现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梳理王筠的复音词理论,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毛诗双声叠韵说》和《毛诗重言》所论各自独立,与本文并无紧密联系,故另文讨论。本文以《释例》及《句读》为主,对其复音词研究试作探讨。

一、联绵词研究

联绵词,旧称连绵字、连字、连语、謰语,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即双音节单纯词。宋代学者戴侗,清代学者王念孙、段玉裁等都对联绵词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王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联绵词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其联绵词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联绵词的特点。

联绵词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字在语音上多有双声或叠韵关系。王筠能从古音出发,来认识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他说:“梵书有二合音,吾儒未尝无也。彼有二合音,不复有两字分其音,是以长存也。吾儒有二合音,又有两字分寄其音,是以沿袭而不觉也。双声叠韵非乎?茨,疾黎也,茨疾双声,茨黎叠韵。之于,诸也,诸之双声,诸于叠韵。经典中形容之词,如窈窕、参差之等,莫不皆然。”[1](p279)因此,王筠说:“凡连语皆双声叠韵。”[2](p215)他认为二字存在双声叠韵关系是联绵词的必要条件,凡是声音不相近的,则不认为是联绵词。因此,王筠在《释例》中径以“双声叠韵”指称联绵词。王氏严格地从语音角度界定联绵词,过于严苛,因为古汉语中的确存在着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学术界已有共识。王氏此论虽然有失偏颇,但由此可见这种语音相关的条件是对联绵词的重要意义。甚至王力先生也认为:“中国有所谓联绵字,就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迭起来成为一个词。”[3](p279)

王筠认为联绵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音表义,在训释时“皆不可以义求之,”[1](p279)“不可拆一字以成义。”[1](p166)

因为联绵词以音表义,因此在运用中出现了一些变体,王筠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认为产生这些变体的原因除因使用假借字所致外,或为联绵词在运用中发生音转所致,如《说文》:“,安,温也。”《句读》:“《广雅》:暍,煗也。安作暍,语之转。”[2](p247《)说文》“:謧,謧詍也。”《句读》:“吾乡谓相慢曰謧戏,盖謧詍之转。”[2](85)或为使用古今字所致,如《说文》“:鎕,鎕銻,火齐也。”《句读》“:《玉部》曰:玟瑰,火齐也。《石部》:唐厗,石也。《玉篇》:厗,古銻字。然则唐厗者,鎕銻之古字,而玟瑰之别名也。”[2](p571)或因俗用所致,如《说文》“:庢,礙,止也。”《句读》“:《石部》:礙,止也。庢、礙同意,又可以为连语……俗作窒礙。”[2](p353《)说文》“:蜋,堂蜋也。”《句读》“:《释虫》作蟷蜋,他书作螳蜋,螳,俗字。”[2](p533)或为随指称对象不同而异其偏旁,如《说文》“:遱,连遱也。”《句读》“:此与《言部》謰謱同义,随所施而异其偏旁耳。”[2](p85)或为后人添加偏旁,如莽沆,《句读》“:群书作漭沆,缘沆加莽以水旁也。”[2](p85)或为音节颠倒所致,如《说文》:“瞴,瞴婁,微视也。”《句读》:“《广韵》作瞴瞜,《玉篇》作瞜瞴,叠韵字无倒正。”[2](p115)

(二)《说文》中的联绵词。

《说文》是一部以单字为训释单位,探讨汉字形义关系的专书,而对于所谓的联绵词,为了体现其构词的特殊性,许慎在排篆和释义时采用了和一般单字不完全相同的方式。

如果联绵词的上下字同部,许慎排篆时则把二字类聚,上字在前,下字在后,段玉裁和王筠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王筠认为,因碍于《说文》其它体例,许慎也作了灵活变通。如旖施为联绵词,依通例当先旖后施,而《说文》则先施后旖。王筠认为许慎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他通过旁证发现施为旗义,而施、旖二篆之前诸字皆为旗义,之后诸字皆为旌旗之貌,按“以类相从”之例,当先施后旖。[2](p249)又如忯为联绵词,依通例当连篆先忯后,而小徐本则忯、远隔在忧篆之下,大徐本忯连篆先忯后。王筠认为小徐本为是,并批评了大徐移篆的错误。因为忯字义美,忯义恶,按“先美后恶”之例,二篆不应相连。[2](p40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许慎的大量说解中,总结了许慎训释联绵词的通例,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在“瑜”下注曰:“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玫瑰之类,其义既举于上字,则下字例不复举。”[4](p10)段玉裁认为“瑾瑜”一类的联绵词在《说文》中的安排是一种列篆体例,即许慎对联绵词意义的解释一般放在上字的释语中,下字不再重复。其模式可概括为“A(联绵词上字),AB,CD 也(联绵词的释义);B(联绵词下字),AB。”并在注释《说文》时对不合通例的情况进行了校补。

王筠提出了和段玉裁类似的观点,他说:“凡连语无异义者,皆详说于首字下,乃许例也。”[2](p56)王氏也运用这一条例对不合通例的情况进行了校补。如《说文》:“嫇,婴嫇也。一曰:嫇嫇,小人皃。”“嫈,小心態也。”《句读》嫇下云:“当作一曰嫈嫇、小心态也。元应出嫈嫇而说之曰:《字林》乙茎、茫茎反,心态也,亦细视也。两引同。案,亦挩小字。本部嫈下云小心态也,盖嫈嫇叠韵,当是形容之词,嫈下当云嫈嫇、小心态也;嫇下当云嫈嫇也。迨传写离析远隔,嫈下但存训义,嫇下但存名目,而嫈又讹婴,遂乖隔也,又经传写转讹,遂不可解。”[2](p496)

王筠所说的“凡连语无异义者”,指记录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只有作为联绵词时才表词,除此之外,单字都不能表词。王氏认为只有此类联绵词许慎才严格地按照“A,AB,CD也;B,AB。”这一模式进行排篆和训释。此说比段玉裁的“凡合二字成文”更为精当,因为联绵词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

首先,有些联绵词,记录联绵词的汉字中有一个字在先秦古籍中可以单独表词,即该联绵词的上下字除了可以共同构成一个联绵词外,其中的一个字还具有不同于联绵词词义的意义。王筠认为许慎在解释这类联绵词时只在其中一个字下训释该联绵词的意义,而在另一个字下则训释该字单独表示的意义。采用了“成义字下自说解,另字下出连语之训”的方法。如《说文》“:歭也。”《句读》云“:案,歭一字成义,连歭乃成义,故歭不前也之说在下。”[2](p56)

下面试举一例来看段、王两家的解说:

其次,有些联绵词的上下字除了可以共同构成一个联绵词外,还分别单独表词。王筠认为许慎在解释这类联绵词时采用两字下各见一义的训释方式。如:

因此,王筠在《句读》中并不按前述联绵词通例对《说文》进行校补,而段玉裁则多仍依例改之。如:

《说文》“:顑,饭不饱,面黄起行也。“”顲,面顑顲皃。”

《段注》顑下云:“顑顲,逗,二字各本无,今依全书通例补,叠韵字。……《离骚》:长顑颔亦何伤。王注:顑颔,不饱皃。按,许之顑顲卽顑颔也。《离骚》假借颔为顲。许书单出颔篆,云面黄也,此恐浅人所增。”顲下云“:顑顲也。各本作面顑顲皃,今依全书通例正。”[4](p421)

《说文》:“謑,耻也。”“诟,謑诟,耻也。”

《段注》:“謑,謑诟,耻也。诟,謑诟也。依全书例订。”[4](p101)

《句读》:“《庄子·天下篇》:謑髁无任。《释文》引《说文》:謑,耻也。于令升《晋纪总论》注引《说文》:诟,耻也。是知或单或双,皆以耻训,故许说不与常例同。经典之单言诟者,尤难枚举。”[2](p89)

从上述两家的引证,足以说明顑顲、謑诟既可分用又可连语,对于博通经籍的段玉裁来说,这些书证材料他不可能不知道,然而对此却不加区别,仍依例校补,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同时,如果联绵词上下字部分远隔,王筠认为其训义“仍见于上字下也”。如果联绵词两部相连且下字部分在前,许慎则以变例处之,先于下字出其训义。如蛸是联绵词,《虫部》在前,《部》在后,因而《说文》蛸下云:蛸,堂蜋子。下云:蛸也。[1](p220)

王筠对《说文》联绵词的排篆和训释的总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基于以上认识,王筠在《说文释例·说解正例》篇中总结了《说文》联绵词为后人删削倒乱的九种情况:有倒其训义在下者;有上字出其义,下字出其名,与一以一字成义,一以两字成义相混者;有删其训义,后人掇拾之,反加一曰,似成两说者;有第存名目者;其或连语而一字有兼义,一字祗专义,从而删之,尤足惑人者;有连语而删之成转注者;有删其名目,第存训义者;其或离析两处,则删削之迹尤难见者;有连语而偏旁不同,从而删之,更不易见者。[1](p220-221)王筠在《句读》中对《说文》联绵词多加校订,创获颇多。

二、重言词研究

重言词是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前人叫做重言形况字,或叫做重言。在上古汉语里,重言词十分丰富。“《尔雅·释训》收集重言词145个,《诗经》出现的重言词有359个,比先秦其他典籍要多。上古汉语词汇中的重言词总数在600个以上。”[5](p411)王筠从语音关系、意义及词类对重言词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说:“《毛诗》形容之词,不过重言连语。重言有二,首篇之关关,有声无义者也;二篇之喈喈,声义兼取者也。”[1](p282)

王筠的表述有三层含义。首先,重言词从词类上看,大多是形容词。其次,重言词的语音关系,有的是两个字纯粹表音,和单个字的意义无关,只是同音借用。第三,有的重言词与单音意义基本相同。王氏所说基本上是符合重言词的实际情况的。重言词大多是形容词,主要用来模拟声音或描绘形象,如《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是伐木声,嘤嘤是鸟鸣声。《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是形容忠厚老实的样子。《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只是鸟鸣声,和关字本义关门无关。《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和燕意义相同。但王筠所举喈喈之例失当,

重言词和联绵词都是单纯词,是古汉语中重要的词汇现象。王筠从发展的观点对此作了客观论述“:要之,形容之词之所重者,以声为主,无论其字之有义无义,其义皆在声中,当用《公羊传》耳治之说读之。即如《广韵》有字,是即关关之专字也。又如《清人篇》消摇,今作逍遥,或且以为《说文》漏落,得之《字林》,则事实颠倒矣。关关、消摇,诚皆假借,而、逍遥,自是后起,当与羽虫安鸟,水族著鱼同类共讥也。”[1](282)

三、复语研究

王筠在《句读》中多次论及复语。如:

《说文》:“苫,盖也。”《句读》:“《左·襄十四年传》:被苫盖。乃复语也。”[2](p33)

《说文》:“謈,大呼自勉也。”《句读》:“《东方朔传》:舍人不胜痛,呼謈。是复语。”[2](p87)

《说文》:“称,铨也。”《句读》:“《苍颉篇》:铨,称也。案,称本动字,谓称量之也。然《荀子·正论篇》是县天下之权称也,注:称,尺证反。案,权称是复语,以动字为静字也。”[2](261)

《说文》:“旣,小食也。从皀旡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旣。”《句读》:“食旣犹《中庸》之旣稟,皆复语也。今本作氣,氣,古餼字,仍是复语,非气臭之气。《聘礼》注:古文旣为餼,是知餼、旣一字。”[2](p180)

王筠所说的复语,即今天的同义复合词,也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并列式的合成词。复语也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王筠云:“今多复语,古人已然。”[1](p418)不仅如此,王筠能从古籍的运用发现复语的构词特点。如:

《说文》“:捾,搯捾也。”《句读》“:搯捾盖汉时恒言,乃复语也,故搯篆下单言捾以明之,元应引同。小徐亦作搯捾也,则又误也。《目部》,捾目也。《埤苍》搯,抓也。《三国典略》:刘悫常有飞书谤毁,梁王怒曰:刘悫似衣中虱,必须搯之。《世说》:顾雍以爪搯掌,流血霑襟。《鲁语》:无搯膺。韦注:搯,叩也。《长笛赋》:搯膺僻摽也。《诗》:无然畔援。《正义》云:援是引取。《增韵》:捾,取也,援也。”[2](p474)

《说文》“:视,瞻也。”《句读》“:《目部》瞻,临视也。则二字小别,以视字易解,故聊具一说而已。《曲礼》:视瞻毋回。则复语也。”[2](p323)

《说文》“:粪,弃除也。”《句读》“:弃当作粪,经史言粪言粪除者甚多,故许君以粪除说粪,谓其单言复语同义也。”[2](p137)

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学者们往往误解复语。如《说文》罪下段注云“:《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按,经典多出秦后,故皆作罪。罪之本义少见于竹帛。《小雅》畏此罪罟。《大雅》天降罪罟,亦辠罟也。”[4](p355)王筠驳之云:“《小雅》畏此罪罟,《大雅》天降罪罟,段氏以为皆辠罟。案,罪罟平列,语甚平实,若作刑辠之罟,则迂曲矣。且下二章谴怒反覆,皆平列字,不应首章用侧串字,更徵之畏此简书,是畏此之下皆平列字,不用两义也。《瞻卬》罪罟不收,即是六章天之降罔,传云设罪以为罟,颇觉其迂也。《诗》言罪罟,犹《易》言网罟。”[1](p418)

复语和联绵词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上下字可以单独表词的联绵词,从形式看,这类联绵词和复语没有什么不同,并且都具有表义单一、不可拆开解释的特点。但是,联绵词和复语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词,即使有一部分联绵词上下字存在同义关系,分开训释似乎也讲得通,但它们合在一起后表达了一个更为抽象的意义,并不等于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王筠虽没有明言,但从王筠的论述和实例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上古汉语中,无论从其数量还是特点来看,复语都值得引起注意,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的重要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也是古代汉语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双音节转化过程的一种必然现象,可以使汉语词汇在音节和表义功能上变得丰富而又灵活起来。王筠能关注这种现象并进行研究,在有清一代是不多见的。

总之,王筠对复音词尤其是联绵词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释例》和《句读》毕竟不是科学的语言学词汇研究专书,其讨论的范围和深度有局限性,同时他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王筠虽明确表示联绵词以声表义,不可分训,并在《释例》及《句读》中反复强调了正确的联绵词训释原则,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训,但是,王筠对联绵词的单纯性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论证中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如上述謑诟为联绵词,而王筠认为謑诟“或单或双,皆以耻训”,显然,王氏把联绵词上下字当作同义语素看待,则把联绵词和复语等同起来,这显然是违背语言实际的。

[1]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叠韵段玉裁言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艰难昧生理 飘泊到如今
——杜诗双声叠韵对新考
监察案件中法院对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
《诗经》联绵词的分类解析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探赜
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如何看待“准继母”陪同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