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2013-04-11田杰英
田杰英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著名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到“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美国学者亨廷顿20世纪90年代在对加纳与韩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后明确指出: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曾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毋庸置疑,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且对文化的重视已由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自信。我们党从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发展者。我们党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越发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和团结作用,故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口号,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实现“中国梦”(总书记习近平语,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学者指出,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党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又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的实践性提升;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文化价值深刻认识的理性升华,又空前彰显了党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来自于一百年来中国人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时代所作出的伟大战略抉择[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大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指出其中一个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新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基于我国有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赢得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主动权而提出的战略目标。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是综合国力中的核心要素,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我国在经济领域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文化领域滞后。费孝通先生在10多年前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思想时说过:“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意识是文化发展的低级阶段,对一个国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自觉、自信才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以后,“文化自觉”逐渐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旗帜,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提出2020年的阶段性文化建设的任务,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崇高的文化追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有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精神文明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很丰富的社会,应该硬实力和软实力齐头并进的社会,如同鸟之两翼,缺少哪一翼,鸟儿都无法继续在空中翱翔。所谓精神文明,是人人应该具有的精、气、神,说到底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创新力、凝聚力所产生的号召力、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何为精神家园?学者张立文认为,“精神家园就是灵魂安顿的问题、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华民族家园是中华心、民族魂的问题;精神家园就是要归根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尊崇的基础,是民族精神之根之魂、之体之用的载体,是民族生命智慧、智能创造的源泉。”[2]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是新教伦理;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有一句名言:《论语》加算盘,认为日本经济要振兴,二者缺一不可;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曾被许多专家学者拿来作为研究“文化决定论”的典范。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没有深厚的文化做后盾,经济发展是不能永续的。
(二)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步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伟大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并概括和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党用24个字综合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期望的集中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民族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群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个人道德层面,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反映了我们党的辩证思维。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我们党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本目标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最核心的是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3]何从新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原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炼出来,必须准确表达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最重要的核心利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上升到普世价值,并且有一大批人用全部的生命真诚地实践这些核心价值。”[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指引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它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其核心的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为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属于硬实力。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一些猜疑:散布各种各样的谣言,如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环境威胁论,文化威胁论等。针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输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和我国的文化。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知道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而不同”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全方位认识中国,实属战略思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立足。“中国的文化自信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跌宕起伏:从之前的信心满满到狂妄自大,又到自卑自弃,再到失落回归。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真正的崛起,必须提高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基于强大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要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敢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处理好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5]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努力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中央党校田嵩燕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从道路、原则的高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十八大提出的“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是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申和发展,其实质就在于提倡文化民主[6]。
提倡文化民主是激励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动力,而文化创新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前提。当今世界正兴起一股“回归经典”的思潮,中国的文化专家、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返本开新”,不但实现物质的现代化,还要实现精神的现代化,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竭力赢取国际上的主动权。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基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是马克思主义,其根基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有继承,也有批判。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选择和确定现代生活的起点,认识和理解现代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基础,立足现代世界的主体身份认同的主要依据以及建设现代新文化的独特的创造力的源泉”[7]57-58。所以,我们需审慎对待之。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含有哪些优异因子,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如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民贵君轻、以人为本”以及“大同理想、止于至善”[7]11-25的精神。还有许多学者认同和合思想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多年从事于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出版了78万字的研究专著《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标志着他的和合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执委会主任委员邢贲思教授等专家都主张弘扬和普及中华和合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国人立足于世的根和魂,是我们身份的识别码,这一点任谁都无法改变。所谓的“中国梦”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弘扬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建设强国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让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文化对外开放既包括“拿过来”,也蕴涵“走出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旨在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大的媒体,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重点媒体已具备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我们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重点媒体在制播能力、传播能力、新媒体发展能力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事务话语权还相对较弱。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实现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主流媒体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花建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顺应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从文化观念、文化资源、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文化民生等方面,建立与国家综合实力相适应的精神支柱、创意源头、资源基础、支柱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强国”[8]。王岳川认为,“文化走出去是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性文化的魅力对话,走出去战略是可持续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走出去的实践是在全球化中传播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中国文化新精神。”[9]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其中关键一点是我们国人要有品牌意识,要实现中国文化从低端到高端、从杂牌到品牌的突破,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站得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应体现时代的创意和精神。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付诸行动、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古训,也是今日警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落脚点应该从几个方面落地、落实:
一是精心组织好公益性文化活动。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二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中央党校任俊华教授认为,网络文化具有传播迅速、跨国界传输和影响广泛等特征。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式上是相当先进的。但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不健康,甚至是反动的信息,网上噪音兴风作浪,已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10]。因此,净化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显得尤为急迫。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结语
诚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还有很多宏观的、微观的工作要做,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就会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梦想,进而实现“中国梦”。
[1]刘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理论学刊,2012,(1).
[2]张立文.弘扬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世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黄诚.论文化强国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前沿,2012,(4).
[4]何从新.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5]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J].湖南社会科学,2012,(4).
[6]王嵩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学习时报,2012-12-03.
[7]王杰.领导干部国学二十五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8]花建.中国文化地缘战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J].东岳论丛,2012,(1).
[9]王岳川.在文化创新中建立强国文化战略[J].探索与争鸣,2012,(6).
[10]任俊华.论当前文化建设中的迫切任务[J].科学社会主义,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