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资源配置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启示
2013-04-11刘燕
刘 燕
(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配置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在经济学视角下剖析了信息资源的公共品特性后,本文论述了三种资源配置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启示。
1 资源配置理论
1.1 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
按照庇古福利经济学的观点,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的财富,应当不受任何限制地流通,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和效益。但是对于信息的生产者和所有者而言,这种无限制的信息流动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从而打击了其创造的热情,最终是不利于创新进而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协调信息生产者、所有者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帕累托对庇古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这种情况称为帕累托无效。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这种情况称为帕累托改进。
1.2 最省力法则理论
在人的信息行为中,总有一种以最小努力去获取最大效益的心理倾向。1949年,齐普夫博士在他出版的专著《人类行为与最省力法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中,强调了运动和道路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各种运动中,都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一条最省力的途径,都受这个简单的基本法则制约[1]。
1.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成本—效益概念首次出现在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其后,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2]。
2 信息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
2.1 信息资源的公共品特性
信息资源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即信息资源从市场调研到投入研发再到产品生产这一流程所需投资巨大,但此后对信息资源的复制成本却非常低廉。恰似现在的电影市场,制片人斥资上亿拍摄的电影在公映之后不久就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下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信息资源具有公共品的某些特性。判断公共品与一般商品区别的两个关键标准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种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该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意味着共享消费的可能性,即一个个体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个体可获得的消费量。非排他性是指无法将这种商品据为己有或者排除别人消费的成本非常巨大,而不能将其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这意味着不能或很难对人们消费这种商品收费,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品。虽然没有明确信息资源是公共品,但是信息资源具有成为公共品的天然优势。当然,人们通过法律、技术等手段的控制,消除部分信息资源的公共品特性,使其像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希望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配置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具有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加上法律和技术的保护导致了自然独占和柠檬市场的出现。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这种高固定成本无疑为期望进入该领域的人制造了进入壁垒,但已进入者却又拥有低边际成本的优势。另外,信息资源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催生了盗版和次品市场,进而出现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
2.2 体验性消费的信息悖论
信息资源具有体验性消费的特征,所谓体验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对产品体验在先,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在后。对于一般的信息资源,人们可能愿意消费它却不愿意拥有(拥有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消费的成本),所以人们愿意租借,不愿意购买。毋庸置疑,图书馆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人们经常会到某一个图书馆或者查阅资料或者借阅文献。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可以看出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原因恰恰是它可以满足人们关于信息资源的体验性消费的需求。
2.3 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
信息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外部效应,是指一个消费者的消费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由于信息资源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个人购买的信息产品可以被多个人共同消费,这样的结果是消费者的消费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图书馆购进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其合理用户提供使用,也可以馆际互借或资源共享,从用户和图书馆的角度看,很明显这是正外部效应。信息资源的正外部效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并且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
通过对信息资源这些经济特性的分析,不难得出信息资源天然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特性,也就是信息资源具有天然共享的属性。而对于信息资源这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更倾向于体验性消费,而体验之后人们又不愿意再去购买。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服务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如何使图书馆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图书馆在进入信息社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建立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加工和流通方面,图书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里,人们真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既能够即时将信息发布到世界各地,又能够瞬间获取大洋彼岸的信息。数字图书馆特有的运作方式提高了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图书馆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了全天候且不受距离限制的服务模式,节省了一部分的操作成本,也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其次,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大都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加之公共借阅权的授予,可以消除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无法分离所带来的高交易费用。于用户而言,节省了购买费用。第三,数字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的不同层次的即时揭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于一次、二次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避免了柠檬市场效应的出现。基于以上分析,信息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实现。
3 资源配置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意义
3.1 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意义
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在不考虑法律与技术限制的情况下,由于信息资源在一人拥有的情况下,另外人对相同信息资源的拥有并不会剥夺或者损害之前人的拥有,所以对于信息资源的配置而言,不存在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的财富,应当不受任何限制地流通,从而最大地实现其价值和效益。但是信息资源的无限制流通会影响到信息所有者与信息生产者的利益,出于对信息所有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利益保护,产生了信息产权制度。而信息产权制度的出现限制了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又可能影响信息用户的“信息福利”。所以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所有者、信息生产者与信息用户的利益,平衡三者之间的福利关系,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合法性。
3.2 最省力法则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意义
在实施具体的信息资源配置行为时,信息资源生产者(出版商、数据库生产商等)、信息资源提供者(各类型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者(信息用户)以及信息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者四方基本都存在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效益的“最省力”心理倾向。信息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信息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者不能忽略最省力法则,需从信息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最省力”为原则,使信息资源配置的结果是用户容易接受和习惯使用的。
3.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成本—效益分析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配置看做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相对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任何合理化配置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它只能是逐步逼进理想状态的极限,却永远达不到这个极限。即使信息资源配置开始阶段所设立的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实现了,也会因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资源条件状况和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构成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新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合理化配置问题。为了解决新的信息资源非合理化配置问题,又需要制定新的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和方案。因此,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这一动态连续过程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快每一轮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实现的步伐,从而使配置过程不断向理想状态靠近。
4 结束语
正如维纳所言: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所以信息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信息资源的公共品天然属性表明图书馆是其合理配置的恰当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不再是不可实现的美好理想。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互动百科.成本收益分析.[EB/OL].(2011-04-23)[2012-05-15].http://www.hudong.com/wiki/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