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图书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推广的意义及途径分析
2013-04-11安卫华
安卫华
(邯郸市图书馆 河北 邯郸 05600)
1 真人图书馆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
真人图书馆起源于欧洲丹麦。20世纪90年代初,在丹麦哥本哈根有一个“停止暴力”非政府青年组织,这一组织由5名年轻人自发组成。1993年他们的一位朋友被刺伤,5名年轻人希望通过提高觉悟和同辈教育方式动员丹麦年轻人反对暴力。几年后这个组织的成员在丹麦发展到3万多人。2000年“停止暴力”组织在丹麦哥本哈根罗斯基勒音乐节上首次举办了“真人借阅”活动,采用对话的形式与来宾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次借阅活动中共推出75本“活体图书”,涉及职业、信仰、经历、观念等多个主题[1]。旨在来宾中反暴力,鼓励对话交流建立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正面评价,真人图书馆活动由此产生。真人图书不同于传统的图书,是以借阅图书的方式借阅真人,读者按照借阅规则借阅感兴趣的真人图书,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真人图书的阅读,通过与真人交谈,获取信息,开阔视野,解决问题,加强学习。读者能把自己的想法即时反馈给图书,而图书也会给予解答,读者与真人图书具有互动性和互利性。通过阅读真人图书,读者与真人图书彼此受益。此外,真人图书馆的服务面向公众,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申请,借阅“真人”图书,阅读“真人”成为广大民众展开交流的一个新平台。
在国外真人图书馆发展迅速,2006年,真人图书馆到达了澳洲,在澳大利亚的利斯莫尔市,每周五的11点到14点为真人图书借阅时间。2007年,美国阿肯色州州立大学图书馆“真人借阅”的举办,开始了真人图书馆在北美的正式发展。2008年12月6日在日本的国立京都国际会馆首次开展了“真人借阅”活动,自此,真人图书馆正式登陆日本,在东京、京都得到广泛传播。据真人图书馆机构网站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6月,真人图书馆活动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60多场,仅2010年1月至6月,就有41场真人图书馆活动。
在国内,真人图书馆还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并没有在社会中广泛推广,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和一些学术研讨会,对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此项活动较少。本文根据国外公共图书馆及国内大学图书馆举办真人图书馆经验,对在国内公共图书馆推广的意义及途径进行分析。
2 真人图书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推广的意义
2.1 真人图书馆可拓展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阅读服务主要以“书”为媒介,有纸质书、电子书,读者读书,就是在读人的思想,读人的智慧,是读者主动与作者之间开展的心灵对话。而真人图书馆中阅读的书是一本有生命的不断更新的可互动交流的书,读者可以直接与真人图书交流思想,真人图书根据读者需求传输思想给读者。真人图书馆将书与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拓展了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可满足读者与真人图书面对面沟通的心理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2 真人图书馆可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目前,国内举办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和一些学术研讨会,服务群体也局限在学校读者和与会人员。若在公共图书馆广泛推广真人图书馆活动,可以服务更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可根据众多读者需求、社会热点,从多领域、多层面招募真人图书,如教授、律师、美食家、艺术家、设计师等,设置多样化主题,如教育、育儿、烹饪、法律、艺术等。这样可为读者提供一个与各行各业人士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使读者通过“真人借阅”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受到启迪,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澳大利亚利斯莫尔市组织的活体图书馆活动最具代表性,而且已被列为利斯莫尔市的一项市政战略。利斯莫尔市图书馆为主要组织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从最初以改变读者某些偏见与歧视、增加社区居民间的理解和容忍为活动主题扩展至学习、科研与人文关怀等领域;活动范围从居民社区扩展至企业、学校、养老院等[3]。
2.3 真人图书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公共图书馆多是对显性知识的储存与利用,隐性知识由于它的难以言述和不可触摸性导致图书馆对此疏于研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和平台进行开发与利用。真人图书馆可为隐性知识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人是主体,阅读双方利用语言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是头脑中所蕴藏的经验、知识与思想,交流的目的是通过当时的情境达到不同的阅读感受,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解、沟通与学习。
3 真人图书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推广的途径
3.1 做好前期宣传
在国内,真人图书馆尚属新兴事物,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配合媒体做好对真人图书馆利用的前期宣传,争取上级部门以及各方人士支持,拥有大量的真人图书及读者。此外,每次活动开展前可提前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馆网站、图书馆宣传栏公布出活动内容、方式、开展时间、主题、真人图书介绍及预约电话等信息。让读者在开展之前对真人图书馆有所了解,并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图书,这样可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及较大的成功率。
3.2 采集真人图书
真人图书是真人图书馆活动中的主体,与借阅者共同完成借阅活动。真人图书采集对象应具有一定的专长或是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大学图书馆多是采集校长、教授及一些大学生为真人图书,能达到求知或是交流经验的目的。公共图书馆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服务范围更广泛,采集内容可相对丰富一些:(1)特邀各行业专家,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阅读方式,提供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2)由图书馆馆长或馆员充当真人图书,一方面进行导读和参考咨询,一方面可增进馆员与读者的相互理解;(3)在社会上广泛招募真人图书志愿者,应征者提供身份及职业资格证明,由图书馆组织面试,合格者录用,这种方式可丰富真人图书类型;(4)特邀部分有特殊经历的人,他(她)的经历具有现身说法的教育功能,是珍贵的信息资源。资料显示,国外的真人图书有球迷、女消防员、殡葬经理、治疗康复师、流浪汉、艾滋病患者、警察、素食者、政客、新闻记者、外来移民、残疾人等各阶层的人选。当然要招募到一本好的真人图书非常困难,图书馆应专门配备具有图书馆全局意识、公关能力、应变能力的人员进行真人图书采集工作。随着真人图书馆的持续开展,可根据借阅记录,评选出优秀的真人图书,在自愿的前提下被图书馆长期“收藏”,以便更好地推荐给读者。
3.3 对真人图书进行宣传与培训
为了使真人图书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对读者借阅前应进行广泛的宣传。(1)根据真人图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标引与分类,可取一个概念化但能代表真人图书内涵的名字。如介绍旅游知识的,可用“走过天南海北”,资深美容师可取名为“美丽有约”等,这些名字简单好记,且能吸引读者眼球,提升读者的阅读欲望。(2)将真人图书的经历、特点以及主要想与读者分享的话题,经过提炼作为该书的主要内容向读者进行介绍。在此借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的经验,不要使用真人图书的照片,以避免出现读者“以貌取书”的偏见[4]。(3)对真人图书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由于真人图书的借阅方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语言交流,需要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借阅前对志愿者介绍活动的程序与方式,使之对整个活动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话题及深入交流,避免学富五车却吐字如金的局面产生。同时要明确真人图书馆活动的功能是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信仰或鼓吹自己的生活方式。
3.4 根据读者需求选择主题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向广大民众,举办真人图书馆要广泛征集读者阅读需求以及当前社会热点,然后设置相关主题,主题内容是否适合将决定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多以留学、考研、工作等为主题,正迎合了大学图书馆读者的阅读愿望。而公共图书馆面对的是广泛的群体,正如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图书馆大门是向一切人敞开的。群体的不同,阅读的取向和目标都不相同,这需要图书馆依照当前的读者需求设置多个主题,如生活、养生、理财、旅游、汽车、育儿等,尽量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
3.5 真人图书馆的管理
为保障真人图书馆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需要对活动流程制订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系,对采集、加工与借阅等各个环节制定一定的规则,从而使活动的举办有章可循。首先,设置真人图书馆活动阅览室。因真人图书馆开展的是人与人语言沟通的交流活动,因此要提供相对独立且舒适的交流空间。可在室内开辟小阅读间,或设在室外较安静,环境优雅的地方。其次,阅读之前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宣布借阅规则,包括借阅时间、借阅规定、续借方式等。(1)借阅时间通常设为二十至四十五分钟不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2)双方不能交流涉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思想与内容,同时要尊重真人图书的隐私权等;(3)续借方式为在征得真人图书许可且没有其他读者等候的情况下,可由读者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申请续借。第三,记录借阅过程。借阅方式因是语言交流,随着每期活动的结束,读者的阅读不会留下任何物质上的记载。针对此种情况,在征得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由真人图书及读者分别记下借阅感受,或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借阅过程,由图书馆保存活动资料,作为对真人图书馆的宣传资料,或供其他有共同需求的读者借阅。
4 结束语
一个新兴事物从产生到完善需要实践和时间,真人图书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的推广不是朝夕之功,但它的加入定会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还没有举办真人借阅的实例可供借鉴与参考,笔者根据国外公共图书馆及国内大学图书馆的举办经验,研究分析了真人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推广的意义以及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加快真人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推广的进程。
[1]陈琳.国内外真人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2011,(2):117-118.
[2]蔡屏.活体图书馆的魅力——以利斯莫尔市活体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4):66-69.
[3]张蕾.Living library在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73-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