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能力在图书馆的养成*
2013-04-11汤骅
汤 骅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 南充 637002)
1 通识教育发展与困境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其内容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内容,既包括正式课程,也包括非正式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讲座、校园文化等[2]。
然而,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仅以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的正式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忽视知行统一,不关注人的修养的完善,不研究社会文化如何内化为人的品质[3]。没有将非正式课程的内容融入整个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的能力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的通识教育是不够完善的,达不到造就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即使在通识教育的发源地美国,通识教育由于处于研究文化的强势挤压之下而深陷困境。主要表现在,相比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一件更重要的事。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公民,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在于强调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反思。在当前这种研究文化呈现压倒性优势的情形下,追求研究卓越的价值观必然会冲击甚至消解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大学被划分为不同的专业院系,各院系主管更加专注于本院系事业的发展,而不愿意去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并向本院系的教师“施压”,促使教师们专注于本院系的教学和科研事务,而不是专注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项目[4]。
2 图书馆——通识教育的大舞台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跳出了各院系的独立利益主体的羁绊,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通识教育。在服务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而不遗余力。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强,高校图书馆也以优渥软硬件条件出现在读者面前。新图书馆不仅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更在内部环境和服务方面赢得读者的青睐。新的建筑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封闭式的建筑格局,具有大流通、大空间、通透式、功能强、现代化程度高等特点。无线网络的引入、移动图书馆的开通,随时随地享用资源,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全开放超市式的布局,融检索、借阅、自习、休闲、研讨等功能于一体,除了传统的服务项目,还提供学术演讲厅、研修室、咖啡吧等学习和休闲的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空间。借助图书馆的这个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活动,弥补高校通识教育非正式课程实践不足的缺陷,是对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智力、情感、社交能力、身体、创造力、审美和精神潜能的发展[5]。图书馆是高校践行通识教育及培养综合能力的最佳之地,助推通识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和发展。
3 综合能力在图书馆的养成
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素质的外在形式。个体的知识、智慧、能力状况是重要的人格特质。能力是独立自信的合理来源,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是个人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的前提条件[6]。如何全方位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特质,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是图书馆同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3.1 创新能力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它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建设重要的后备力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在国家创新导向的指引下,面向高校学生开展了各种层面的科学创新与研究。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到省市及高校组织的各级赛事,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有的学校已有超过60%的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中[7],在参与科研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图书馆积极嵌入学生的科研活动进程中,通过对有科研需求的学生进行课题跟踪服务,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该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咨询[8]。同时,开放“研修室”,提供上网设备及文献资料,提供学习和创新的空间,用于支持个人和团队参与科研和项目竞赛。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2 自学能力
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也依托于良好的自学能力,在学习、继承中发展人类的文化知识。同时,自学能力也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2012年《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报告》显示,57%的大学生毕业后变动工作两次以上。现在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堂学到的只占19%[9],81%的知识来自参加工作后的自学。
自学能力的获得又以信息素养为基础。信息素养是要使个人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创新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基础[10]。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现在,各校开始探索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中去,即在通识课基础上,提供课程整合式教育简称整合教育或整合教学,以期更好地实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除了专门的课程讲授,还通过新生培训和贯通大学四年的图书馆专题讲座来提升自学能力[111]。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学能力的提升,还来自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和学习网站。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上海交大图书馆主动推送与课程对应的电子教参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参资料。老师和同学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参的移动阅读器,便可进入“智慧泛在课堂”,随时随地查看教学课程与参考书籍[12],方便同学们的自主学习。
3.3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3]。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其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易于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是其尽快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通行证[14]。
人际交往能力在图书馆的养成,主要是学生参加读者协会,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维持图书馆阅读秩序、保持环境卫生,整理图书、指导新同学使用图书馆的设施和提供常见问题咨询等义务劳动。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沟通,在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4 阅读、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专家甘阳大力提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模式。他认为,学生需要直接阅读经典而不仅仅是上概论课;同时应当鼓励并组织学生围绕经典进行讨论[15]。我国通识教育多数是大班授课,同时受课时限制,很难做到美国的教学模式。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专业的阅读指导老师、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无疑为实现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模式提供了可能。首先,建立经典文库保障学生对经典文献阅读的需求;其次,组织读书协会。图书馆派馆员任指导老师,指导会员品读经典名著,进行学术交流,包括主题发言、自由讨论以及相关好书推荐,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举办读书节。举行读书征文比赛,吸引全校的同学来读经典,写征文,展示书面表达能力。更有图书馆举办了“我看书 我表演”的以某部中外名著为蓝本改编而来的话剧表演大赛[16],征文比赛、演讲赛、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同时,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3.5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审美判断和形成美的形象的心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弥补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不足,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17]。
利用设施齐备的影像厅,提供优秀经典的影视资料,感受人生百态。特别是在读书节时,还进行影视名著名篇赏析活动,进行影视赏析的互动,使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学鉴赏水平,得到了美的享受[18]。开设专题讲座,让专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请艺术团队进行不同形式的文艺表演;免费提供场地给团体、个人举办书画展、雕塑、集邮、摄影等各种艺术展览,让学生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4 结语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网络信息导航技术、丰富的科研与创新素养培养经验、相对宽敞的场地设置、较为齐全的休闲活动设施,能够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19],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图书馆得以发展和提升。“在德智体美互相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20],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 大学(学术版),2011(5):15-22.
[3]康全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2):79-82.
[4]赵义华.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因应——基于对近年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报告文本的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1(3):114-117.
[5]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48.
[6]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J].中州学刊,2010(6):125-129.
[7]朱振岳,陈胜伟.浙江农林大学六成学生投身科研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3-01-18.
[8]林曦,赵大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科研的探索——以攀枝花学院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77-80.
[9]调查显示不适应问题普遍存在[N].燕赵都市报,2012-11-12(9).
[10]郭太敏等.大学生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对策[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02-104,119.
[11]张晓娟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12]周凯.上海交大首创“智慧泛在课堂”[N].中国青年报,2011-11-10.
[13]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9(5):1078-1081.
[14]王玮,王秀阁.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8):228-229.
[15]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38-65.
[16]朱小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构建和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31-37.
[17]杜雪.浅谈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64-65.
[18]段梅等.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6-89,115.
[19]魏书娟.高校图书馆休闲功能的界定与开发[J].图书馆建设,2011(1):78-80.
[20]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