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益讲座平台 提升公民信息素养
2013-04-11周立锦
周立锦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1 公益讲座、信息素养
图书馆讲座发端于20 世纪50年代初。当时,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为配合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工作,不定期地举办公益性讲座,邀请一流专家、学者来馆做专题报告,深受读者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结合现实的社会形势,根据读者的需求,陆续举办了多场公益性讲座,其内容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满足了众多读者的精神需求,培育了大批忠实的听众,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年度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从而大大深化和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有效地将信息素养教育向学校、社会推广,使得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最初的简单关注技术、技能上升为含义深广的综合性概念,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2 公益讲座是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良好平台
2.1 政策依据
2011年1月26日,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2.2 职责所在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人权,它促进所有国家相互包容和融合。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允许各行各业的人们寻找、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有效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终身学习能使个人、公众、国家实现各自的目标,并利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产生的新机遇共同获益。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对公民进行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素养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职责。
2.3 平台优势
公益讲座不仅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公信度和感召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社会各界营造了一流的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
公益讲座正是以传播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和谐为终极目标。它以精炼的选题、密集的信息、丰富的知识、生动形象的传授方式以及易于接受等优势,成为社会大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最合适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会大众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升。
3 构建公益讲座平台的策略
3.1 引起政府重视,促使财政投入
政府对公益讲座的价值如何定位,将直接决定公益讲座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向,也决定政府支持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公益讲座理应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统计,2011年,江苏省72 家省、市、县(市)公共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场次为1,138 场,听众人次约20 万,而专项经费仅为150 万元,其中南京图书馆(江苏省馆)举办了107 场,听众约5 万人次,省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0 万元。江苏省作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公益讲座的投入尚且如此,全国其他省份则可据此推测。如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是多么的努力和艰辛。
3.2 创新运行机制,探索举办模式
作为公共图书馆,如果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不够的情况下,要长期坚持“免费入场”的公益讲座,显然勉为其难。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主动寻求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文明办、社科联等单位的支持,为讲座的持续开展提供动力,形成多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同民间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企业开展合作,争取他们的赞助,以达到合作共赢的实效。如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等单位合作,为公益讲座提供经费支持。同时,与海内外高校等智库合作,实现人文资源社会化传播。近年来,高校通识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主动联系当地高校,寻求帮助,展开合作,特别是全面了解他们的通识教育课程,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使海内外大学优质的人文资源和研究成果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3.3 注重整合资源,拓展传播方式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挖掘科研学术机构的资源优势,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他们与社会大众互动的知识平台。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其所邀请主讲嘉宾原则上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讲座选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历史、生活等八个领域。自2005年7月24日创办到2012年12月31日,“南图讲座”共开展了653 场公益讲座,先后有487 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南图讲座”,听众人数累计达23万人次,讲座内容既紧跟社会热点,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听众需求。
3.4 营造品牌效应,建立联盟共享
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讲座,为读者奉献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公益性讲座,并打造出多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图书馆讲座品牌,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南京图书馆的“南图讲座”,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岭南大讲坛”、“中山讲堂”、“南都思享汇”,山西省图书馆的“文源讲坛”,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讲坛”、湖北省图书馆的“名家讲坛”、“精英论坛”、“荆楚讲坛”,浙江省图书馆的“文澜讲坛”等。
2010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和全国65 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发起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正式成立。从此,全国公共图书馆以此为契机,携手促进讲座工作的繁荣与发展。到2011年11月13日,讲座联盟成员馆已经由初创时的66 家增加到近200 家,已制作上传主讲人数据和讲座信息数据18,000 余条,为成员馆开展讲座提供了共享平台。
3.5 借助媒体宣传,扩大讲座影响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同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的合作。一方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讲座预告信息,宣传讲座专家、讲题和内容提要;另一方面可使讲座内容得到二次传播甚至三次传播,扩大讲座的受众面和影响面,让公益讲座平台真正以弘扬先进文化、培育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内容系列化、传播多元化、运作规范化等优势,为社会大众提供终身教育。
以南图讲座为例,每月发放讲座预告宣传彩页3,000 份,讲座现场最多容纳500 人,受众人数有限。据调研,《扬子晚报》的发行量220 万份,《金陵晚报》的发行量120 万份,《现代快报》的发行量100 万份,《南京晨报》的发行量73 万份,《新华日报》的发行量40 万份。目前,南图讲座已同《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南京广播电视报》、《东方卫报》、南京广播电台建立联系,他们定期发布讲座预告信息,同《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他们为讲座开辟了专栏,刊登精彩讲座内容,这样受众面更广,受众人数更多,公益讲座惠民影响更深远。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重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传播、思想引导和信息引领的社会责任。公益讲座作为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平台,其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其在提升公民信息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必将持续地发挥作用。
[1]刘建国,李健丽.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0,39.
[2]李禾.从吉图讲座的实践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做好公益讲座[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105,107.
[3]王致翔,贠蕾.由“讲座热”引发的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思考[J]. 图书馆建设,2011(9):15,17.
[4]马蓉,张丽.公共图书馆与公民信息素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0(4):105.
[5]束漫. Library2.0 的实践领域: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J]. 图书情报工作,2010(3):36,58.
[6]刘强.文化即人化[N].东方早报,2012-3-22.
[7]杨叔子. 科学和人文的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N].中国教育报,2010-12-6.
[8]徐迅雷.文化的正道[N].中国科学报,2012-3-16.
[9]兰晓惠. 佛山市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创新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