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的制度视角
2013-04-11綦玉帅
綦玉帅
(苏州市职业大学 马列与公共教学部,江苏 苏州 215104)
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由网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日益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管理,既要重视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对能力的提高,更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欲达此目的,应将加强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工作。
一、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及其特征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突然发生的、已经或可能导致危及人身安全或社会和谐稳定而需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的事件。因此,可以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界定为,围绕校园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在网络中引发的危及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及校园和谐的事件。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事件参与者的开放性和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等,都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送者和评论者,在网上畅所欲言,自由交流信息。但与此同时,网络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失去了嗅觉的、听觉的、视觉的和触觉的这些在面对面交往中的重要信息,暴露给对方的仅仅是一个角色符号和一组代码,成了地道的“隐形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直接造成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参与者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从而使得高校管理者对网络突发事件发展动态的预测和把握变得十分困难。
(二)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复杂性
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征,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都特别快。一旦学校或社会有敏感或者重大事件发生,网上第一时间就会出现相关报道,并迅速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话题。在反复的转帖或跟帖过程中,网络舆情既会形成引起大家共鸣的主导性意见,同时也会由于关注突发事件的各种关系的复杂性而使得舆情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一时间人们难以准确地把握事态的详情。加之,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也给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在网上流传提供了方便,从而导致大量非理性意见的泛滥,造成网络舆论真假难辨,乱象丛生,更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三)事件极具扩散性,可控性差
高校人口相对集中,而且其构成主体是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不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而且其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较浅,往往以自我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衡量是非,加之好奇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强,因此他们很容易便会围绕在敏感和重大事件的周围观看、讨论甚至是参与其中,如果关注的事件与其价值判断标准相左,他们就极容易得出偏颇的观点并在网上大肆散播,甚至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采取一些出人意料和措手不及的手段扩大影响,从而引发事端。而且,在网络突发事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事件参与者所关注的焦点极容易发生改变,由最初的仗义执言转为无目的的无理取闹,由理性参与转为无理性的情绪发泄,这就加大了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事件处理方案稍不周全就有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严重后果。
二、加强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制度建构的依据
“制度是决定因素”[1],科学的制度是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就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制度建构而言,制度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一)规范网络行为,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2],这就是说,制度的最基本功能是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制度使人们绕开了霍布斯主义的丛林,使人际交往有章可循,形成秩序,从而降低了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行为以其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而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高校的管理者对网络突发事件发展动态的预测和把握变得十分困难。如何降低网络行为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高校的管理者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测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加强制度建设将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规则和规范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保证高校师生的网络行为在合乎目的性和规律性中顺利进行,从而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二)合理分工,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
“人的生理、心理与知识的结构和特征,其有限性的特点,必然导致其采取分工与合作的形式,形成团队合力,征服和改造自然。而分工与合作一旦与交易费用或协调费用发生关系,就需要制度安排的参与和保障,以提高分工合作的效率和效益。”[3]73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为管理学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活动划定界限,告诉他们什么是能做和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也不应该做的。这条界限是为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他们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在界限内行动就会得到认可和鼓励,否则就会受到处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制度规范和协调着学校管理网络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关系,规定着他们的活动空间及其工作创新的可能性。
(三)抑制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机会主义的功能
“在人类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各种资源短缺的限制,任何一个获利的或有好处的经济乃至社会行为,都要付出成本进行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交易和交换。如果在这些协议和交换中,缺乏必要的交易或交换制度或规则的约束,就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3]75当前,高校对网络突发事件的管理充斥着各种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重视不够,不仅没有将其纳入教育内容,而且没有设置管理突发事件的专门机构;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往往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被动、仓促地应对,应对方案的制订有较大的随意性,被事件牵着鼻子走,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为了抑制机会主义对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成为当前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管理的一项根本性工作。
三、加强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制度建构
(一)加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建设
防患于未然是各类突发事件管理中最有成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因此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在于建立一整套全面而规范的预警制度。通过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可以“及时地规避、转移风险,或者迅速采取措施,使危机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4]。高校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的构建应包括网络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网络信息整理和识别机制、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决策机制以及网络突发事件咨询机制。通过这一整套预警制度的构建,预防和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校园的和谐有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
1.网络信息收集机制
随着网络在校园的发展与普及,它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反映问题、表达意愿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段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不满情绪都有可能反映在网络上并引发突发事件。因此,高校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信息收集机制,及时了解广大师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网络信息整理和识别机制
网络信息收集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学校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所收集到的信息。当然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识别,以排除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一段时间内广大师生的思想现状。为此,应当“加强学校内IP地址的管理,建立起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和用户实名信息登记制度,保证所有网络活动信息能够准确实现‘溯前追查’,准确把握校园内外网络整体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5]。
3.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咨询机制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是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预警工作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了保证预警决策的科学性,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如心理专家、电脑专家、教育专家、管理专家等的咨询作用。因此,高校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应当不断强化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以便为预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4.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决策机制
高校在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广大师生的思想状况后,应当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决定是否发出预警以及预警的级别。这里一项关键的工作是确定预警的级别以及不同级别的预警之间的临界值。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管理部门很难给出不同的预警级别以及准确的临界值,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来确定预警级别。
(二)加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组织制度建设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组织制度以明确突发事件管理各部门的权责、以协调各部门的行动,高校往往会乱作一团、不知所措,难以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因此,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还必须加强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建设。
1.加强领导制度建设
由于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甚至还可能殃及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必须坚持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原则,严禁校内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高校应成立校党委直接领导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健全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划分,从而保证这个组织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在整个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过程中切实起到领导和指挥的作用。
2.完善组织结构制度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发生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突发事件管理部门是无法单独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在突发事件管理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成立由网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及各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对小组,并明确各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以形成整体合力。
3.建立突发事件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事件解决的水准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人员没有或者很少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系统的突发事件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特点等等也要了如指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突发事件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制度,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中信息宣传制度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有效信息交流机制的缺失。目前,各高校权力色彩还比较浓厚,考虑广大师生及公众的反应而主动发布信息的习惯基本上还没有养成。因此,建立和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危机发生后,学校是否能做到公开透明,能否满足家长和师生、公众知情权对化解危机非常关键。”[6]如果正常信息沟通渠道不能畅通,那么就给小道消息的散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家长和师生、公众因为知情权不能得到满足而越来越不满时,网络突发事件也就随时可能发生了。
1.建立健全信息发布资料准备机制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动态性特征,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网民们所关注的焦点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校突发事件管理部门必须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类信息,并及时而有效地公布相关权威信息,消除网民对事件的不全面和偏激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安情绪。资料的准备机制一定要落实到责任人,找富有经验的资料管理人员担当;在资料的准备程序上,一定要明确资料的准确出处,严格资料的获取、审核、批准制度,准备的资料要与学校以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保持统一口径,从而保证资料的权威性。
2.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特征使任何试图封锁信息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信息发布资料准备完成后,就应当立即着手通过适当的途径发布信息。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切忌各自为政。至于信息发布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召开信息发布会、网络信息发布或召集全校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等。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在师生中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理论分析能力和说理能力强的网络信息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在平时既追踪广大师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同时也结合学校和社会的热点问题适时地提出讨论议题,引导大家进行理性地讨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以净化网络环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澄清事实真相,引导网民理性地看待事件,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
[2]诺思 道格拉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3]杨俊一.制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73-75.
[4]肖鹏英.危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4.
[5]王玲仙,李媛慧.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2-02-05(7).
[6]韩艳.学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20-21.
[7]唐静,康为茂.校园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