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吴文化品牌旅游的开发研究

2013-04-1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无锡旅游文化

丁 婧

(1.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2.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无锡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柱产业来打造,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彰显了无锡的城市特色,有力支撑了无锡的城市旅游发展。但无锡市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文化规划不够统一、对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文化旅游设施缺少层次和内涵等等。因而无锡是否能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一个更具文化深度的“拳头”旅游品牌,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在对城市文化形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无锡城市的文化内核,发现无论地域要素、经济要素还是人文要素,都与吴文化息息相关。自三千多年前泰伯踏上无锡这片土地开始,吴文化在无锡的文化核心地位就正式进入历史记载的序列,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锡人的生活方式、个性风格和精神世界,悄然无声地发挥着整合文化的潜在作用。

一、无锡吴文化品牌旅游资源优势

(一)古吴地历史遗迹资源优势

与泰伯相关的遗迹资源是吴文化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主要有“三泰一址”,即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和鸿山遗址等。目前正在积极修建的阖闾城遗址公园也已初具规模。此外,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骆驼墩马家浜文化遗址以及鸿山遗址等,均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

(二)吴文化名人故居资源优势

“吴门才子”是人们对吴地人才的独特称呼,这是无锡人的骄傲,更是“吴文化”的骄傲,是几千年“吴文化”熏陶的结果。这些名人的故居修复后向游客开放,展示了无锡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历史名人,彰显了无锡城市文化的底蕴。其中东林书院、徐霞客故居、薛福成故居、阿炳故居和昭嗣堂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吴文化古街古镇资源优势

无锡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大力修复和保护荣巷、惠山古镇、日晖巷、小娄巷、清名桥沿河等五大历史古街,以及荡口、严家桥、周新镇、黄土塘、丁蜀南街等五个历史古镇(村),凸显了江南名城的文化底蕴。本色、神秘、悠久的“吴文化”历史,在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的古地古迹中给游人以巨大的吸引力。

(四)吴文化水韵资源优势

无锡的水韵资源极为丰富,如被视为无锡人精神家园和吴地文化源泉的太湖,是吴地最大的一片水域,虽非无锡独有,但却拥有其最美丽的一角。其“包孕吴越”的磅礴气势确乃不容有二,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游客。此外,无锡古运河贯穿城区,亦独一无二。“水弄堂”是无锡市区古运河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枕河而居,窗外是水,水上有桥,这是活生生的东方“艺术走廊”,是今天吴地最具代表性的景致之一。

(五)吴文化园林景观资源优势

在旅游文化资源中,园林景观资源历来占有很大比重,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风格,无锡也自有它的一抹风姿。如江南赏梅胜地之一的梅园,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蠡园,被近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誉为“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鼋头渚,江南地区唯一一座至今保留比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寄畅园等等。

(六)吴文化传统艺术资源优势

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素有我国著名的“民乐之乡” “泥人之乡” “紫砂之乡” “书画之乡”的称誉。传统的民间艺术有“惠山泥人” “锡绣” “梁祝传说” “吴歌” “无锡道教音乐” “锡剧” “紫砂” “竹刻” “纸马” “江南丝竹”等。其中“惠山泥人” “宜兴紫砂”和“梁祝传说”三项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锡绣” “锡剧” “竹刻”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无锡还大力兴建了惠山泥人大师工作室、锡剧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和蓝印花博物馆等,加大了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1]

二、构建无锡吴文化品牌旅游的策略研究

(一)打造传统文化精品

首先,就旅游产品而言,应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内涵较深、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精品和名品。如无锡“古街古镇游”可以打造成为无锡吴文化旅游的品牌线路之一,南长古街、荣巷古街、惠山古镇等可通过路线的勾连,将其整合成一至两天游的线路,以让游客了解无锡的古街区特色。同样,“环城古运河游”也可打造成旅游精品,黄鹄号轮船、北塘三里桥米市、清代亮坝税卡遗址等,是无锡工商文化的发展源头,这条线路可供游客在白天沿途观赏;清明桥、水弄堂、南长街、运河公园以及“地轴天关”的黄埠墩和西水墩,则可开发成夜景线路,使古运河文化风情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在这些旅游专项路线中可适时穿插文化表演的内容,以提升整个环城游的文化层次。

“泰伯牌”专线历来是吴文化旅游的重点,因此应整合“三泰一址”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吴地文化的精髓。同时,可将梅里的泰伯庙申报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其受众群体,弘扬历史文化。在每年的清明节或“吴文化节”期间,可举行公祭吴泰伯纪念活动。这几年的“吴文化节”虽在开幕式上举行过祭祀仪式,但范围较小,规模有限。应让海内外吴氏宗亲聚集一堂,共同祭祀,使其成为吴姓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契机。另外,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尤其是荣氏家族对近代无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荣巷古镇作为重点修建的历史古街区重新对外开放,目的正是向中外游客展现无锡工商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次,旅游文化商品也是文化传承的一大体现,因此可推出与“吴文化”相关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如古运河的刺绣、水弄堂“人家尽枕河”的画册、吴门才子资料册、吴歌集等。还可以与现在热门的产业——动漫相结合,制作一些漫画册、动画片,以图片、照片或卡通的形式漫说无锡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2]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它是抽象的、肃静的。这就需要运用一些辅助的手段,将其转化为能激发游客兴趣并获得愉悦消费体验的旅游产品。比如,可在文化遗产景区内现场表演吴歌、道教音乐、锡剧、男欢女嬉(民间舞蹈)以及进行惠山泥人、紫砂陶、锡绣等制作,让游客最直观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这既是最直接的市场营销手段,又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3]

(二)引入生态设计理念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社会经济、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等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旅游,是在满足现代人旅游需要的基础上,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其人文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历史文化的观赏价值得到保护,确保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长远发展性。从无锡旅游发展情况来看,最大的生态问题就是水资源。近年来由于城市排污缺乏治理和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限,造成鼋头渚等核心景区的湖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蓝藻泛滥,气味难闻,极大地影响了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其水质在许多河段已经是四、五类水甚至更低的水平,水乡风貌遭到极大破坏,有的已影响了运河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水乡居民无水喝”的窘境。

今天,要开发旅游新资源,首先要保证生态平衡,力求合理、适度开发。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环境目标,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改变目前低层次的“达标”,大幅度提高工业和城市治污水平,重点研究和解决太湖水富营养化问题,并且让全社会监督水污染防治,使全民树立生态设计理念,树立全面、协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可以对竺山湖、梅梁湖、贡湖、东太湖等湖区及入湖河口实施生态疏浚清淤,建立生态隔离带。在太湖一级保护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退渔、退养和还林、还湖、还湿地,建立生态隔离带。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绿化林带种植,使之成为“吴文化”品牌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4]

(三)建立智慧的物联平台

在吴文化品牌旅游的构建中,无锡可引进“智慧物联”的内容,将无锡的吴文化资源、旅行社、酒店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吴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首先,要将无锡的吴文化资源根据不同的性质类型进行重组整合,并配上相关图片、视频、短片等,尽可能使游客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可为游客设计专项路线,帮助游客更好地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要体现便捷、经济的原则。

其次,要重视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文化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文化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再次,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游览的相关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以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等,实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

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性能,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吴文化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逐步构建自媒体营销平台。

在吴文化品牌旅游中引入智慧的物联手段,是技术的创新,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制高点,而且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弘扬吴文化精神的方式。构建好这一管理平台,使游客一来到无锡就能体验到“吴文化之旅”浓浓的趣味,从设计吴文化旅游专项路线到获取旅游最新资讯,从查询电子地图到体验最优路径,从感受垂直搜索到享受网络预订,从领略人文景观到分享旅游经历,使游客有无处、无时不在吴文化旅游体验之中的感觉。

独具个性的吴文化是无锡经济和社会久盛不衰的精神源泉。近百年来,无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厚的吴文化积淀。吴文化品牌旅游是无锡城市品牌构建的标志,它不仅可以推动无锡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无锡旅游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还可树立无锡在区域形象品牌中的地位,促进文化城市品牌的建设。

[1]华伟英.浅析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J].北方经贸,2011(4):159-160.

[2]徐建伟.吴文化与无锡旅游业发展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8-39.

[3]袁少华.谈惠山泥人中的吴文化审美特征[J].安徽文学,2008(10):362-363.

[4]朱萤,刘云.无锡吴文化深度旅游开发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87-90.

[5]吴恩培.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祖坤.吴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及实现路径探析[J].江南论坛,2012(5):7-9.

[7]谭覃,曾长秋.中国主流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4):60-64.

猜你喜欢

无锡旅游文化
无锡一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