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家书屋发展机制 培育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2013-04-11安晓丽
安晓丽,沈 艳
(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江苏 镇江 212003)
1 农民信息素养的概念、组成和现状
农民信息素养是指农民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源(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及人际传播等)搜集、分析、利用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农民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组成。信息意识是个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能力是个体搜集、获取、分析、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个体从事信息活动时必须符合特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制度,不得损害他人利益。
农民信息素养在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城乡信息鸿沟依然巨大,农民群体面临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薄弱、信息能力低下、信息道德缺失的困境,其信息素养迫切需要培育和提高。
2 农家书屋的概况及其与农民信息素养的关系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和农民管理、建立在行政村且藏有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信息资源的小型图书室。原则上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得少于1,000 册,报刊不少于30 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 张。从2005年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到2010年全国已建成近30 万家,数量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2015年的目标是农家书屋将基本覆盖全国64 万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立与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
2.1 农家书屋是提高农民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重要场所
农家书屋的建立给农民送来了知识和信息,送来了希望和活力,农民通过借阅其所藏资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学到了致富知识,认识到各种信息如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的重大价值,并激发了新的潜在的信息需求,农民信息意识在农家书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育。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图书报刊、人际传播及网络。而据调查显示,传统农村中的农民多数是通过与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交谈来获得信息,好处是方便快捷,不足是信息在频繁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失真。农家书屋的建立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提供了包含比较客观的第一手资料的书刊,而且农民通过不断的借阅实践知道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怎么去利用书刊筛选分析自己所需信息进而解决问题、什么样的信息活动是不规范的、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农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不断地与农家书屋接触中得到了提高。
2.2 农家书屋是开展农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信息素养教育是借助外在的手段,让教育者通过系统地、有计划地传授知识,使受教育者逐步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农家书屋适合作为农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场所,这是因为:首先,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集中了大量的信息素养人才,他们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好人选。农家书屋因与其保持业务来往,可形成一种制度,定期邀请他们到农家书屋为农民传授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这样,农家书屋便成为了连接信息素养专业人员和农民的桥梁;其次,农家书屋作为农村的信息中心,拥有一定的图书期刊和场地设施,这些都为农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书屋管理员因其特殊身份也在间接地教育着农民。总之,农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农民自身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外在教育。
3 农家书屋的现状
3.1 书屋的资源更新慢
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书屋资源面临更新缓慢的困难,有的农家书屋从建立起只更新过两三次,有的甚至从未更新过,这远不能满足农民学习新信息、新技术的需求。农民经常查寻不到自己所需信息,将大大挫伤其利用农家书屋的积极性。信息资源是农家书屋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能吸引农民的丰富资源,那农家书屋只是个空壳硬件,而不会真正成为保障农民汲取精神食粮的文化设施。
3.2 农民对书屋的利用率不高
农民去书屋的次数不多,而且每次借阅书刊的数量也有限,有的甚至没听说过农家书屋,可见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影响力不够。农民读者是农家书屋的核心,如果没有农民的光顾,那农家书屋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农民利用书屋少,固然有农民自身漠视知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宣传不到位和农民对书屋的文献资源不感兴趣。
3.3 书屋开展的信息服务不完善
图书馆的生命力在于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比如:低层次的书刊借阅和复印打印,高层次的参考咨询、编制书摘索引,有条件的书屋还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等。作为小型图书室,农家书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多种贴近农民的信息服务。但目前农家书屋由于缺少专业固定的管理人员,服务时间难以保证,开放时间也不规律,农民有时会吃“闭门羹”;信息服务也是停留在基本的借借还还,缺少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调动农民阅读积极性的各种活动和讲座等。
4 农家书屋发展机制的创新
4.1 以城带乡,城乡互助:给农家书屋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长期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政策使得农村和农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村闭塞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城乡信息鸿沟日趋变大。目前,城市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城市居民看书读报上网很方便,信息素养明显高于农民。现在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农家书屋发展方面,领导部门可建立一种城市信息机构或志愿者与农家书屋对接机制,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或志愿者可选择当地的一个或几个农家书屋作为帮扶对象,定期将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能、资源等提供给农家书屋,真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助。
4.2 归属领导机制创新为新闻出版总署和文化部门共管
领导者、文献资源、管理员和农民读者组成了农家书屋,所以,农家书屋的微观发展机制包括归属领导机制、资源获取机制、管理员管理机制和农民约束机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农家书屋进行行政领导,负责经费申请分配、资源配置、人员配置等。作为监管并督促出版“三农”书刊的机构,新闻出版部门能为书屋提供从质量和价格方面都优秀的书目,并协调其他机构及时将资源配置到农家书屋。文化部门则与图书馆长期接触联系,懂得资源配置要符合农民阅读需求,所以在资源配置上更专业,且具备日常管理、人员管理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便于指导农家书屋。如果农家书屋归属的机制创新为文化部和新闻出版部门共同管理,则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既保证农家书屋高效运转,又不浪费资源和财物。新闻出版机构提供新近出版的适合农民读者阅读的农业专业类、大众类和教育类书刊的目录情况,文化部门负责汇总农家书屋具体的信息需求,然后在目录中有选择性地征订。
4.3 文献资源获取机制创新为主动订购
现行的资源获取机制是农家书屋被动接受由新闻出版部门配置来的具体的文献资源,即在不知道农家书屋是否需要的情况下送文献上门,显然这种配置带有被动性和盲目性。表面上看,书屋的资源日趋丰富,培育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所需的材料也日趋充足,但实际上被动配置来的图书未必是农民感兴趣和需要的,许多资源与农民的实际信息需求脱节,导致利用率极低,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也变成了空谈,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资源获取机制应由目前的被动配置创新为主动订购,即由农家书屋管理员在调查农民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制订一个订购目录提交给主管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①科学性。作为系统内部规律的机制必然要遵循科学性,主动订购即是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献,而不是主观臆断,大大提高了资源获取的科学性;②高效性。既然书屋资源是根据农民读者的需求采购的,那么资源被农民利用的频次也将增多,农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有了保障。
主动订购这一资源获取机制的执行,关键在于深入农民中调查总结其信息需求的特点。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准备工作和衡量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即不同地区农民、同一地区不同农民都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信息需求与农民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等密切相关。所以,农家书屋要想开展优质的信息服务,真正发挥培育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作用,就要使主动订购这一资源获取机制顺利进行,确保书屋的资源有针对性进而满足不同农民个体的信息需求。作为书屋的管理者,书屋管理员首先要有计划性,即需制订一个访谈计划,积极主动地与农民沟通交流,分析他们的信息行为,明确他们各自的信息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文献资源的选择订购中来;其次还要有动态性,在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确定一个合理的周期定时更新资源。每次订购结束后,还要及时作出评价反馈,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4.4 创新书屋管理员管理机制
如同图书馆一样,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主体和灵魂,农家书屋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管理员。目前,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大多是由村委会成员、离退休人员或关系户担任,没有报酬。这种模式无法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书屋开放时间不规律、服务质量不高。显然,现行的管理员制度已影响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员的管理机制(包括选聘、考核、激励和薪酬制度)迫在眉睫。
选聘是通过一种公开及平等竞争的程序在所有农民中选择,确保有知识、热情、乐于奉献的优秀农民当管理员,避免滥竽充数和人才埋没;管理员上岗后,上级部门需从民意测验、开展信息活动的情况、服务态度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对文献资源进行管理是专业性强的工作,比如:图书的分类排架、读者的检索咨询等,要创造机会让管理员接受培训进修以提高专业技能;为激励管理员的工作热情,付出劳动是应该有报酬的。如:中山市规定管理人员需要接受镇图书馆的统一培训才能上岗,管理人员经费纳入镇文化统一预算,这有力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积极性。
管理员在科学管理机制的保障下,将更有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随着人员管理制度的确立,书屋开放时间也将逐步规范固定,形成一种制度;同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将提高,并开展多种培育农民信息素养的延伸活动,如:农业科技讲座、图书交流活动、网络技能培训等,农家书屋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都将得到拓展。
4.5 建立农民约束机制
要想让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必须借助规章制度调整农民与文献资源、农民与管理员的关系,进而规范农民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农民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借鉴图书馆的做法,但不可盲目照搬,具体制定时要遵循惩罚性、平衡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惩罚性是指不遵守制度的农民将受到惩罚,即还书时发现书有损毁的要赔偿,超过期限不还的缴纳罚款等;平衡性是指制度的建立既要起到约束农民的作用,又要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以免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辩证地对待农民的各种不规范信息行为,分析其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9.
[2]段应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3.
[3]葛万钧.论提高中国农民的信息素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
[4]余文祥. 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16.
[5]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农家书屋工程[EB/OL].http://www. zgnjsw. gov. cn/cms/html/306/2521/200710/693643.html.2012-11-16.
[6]彭国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信息素养现状及规划[J].求索,2006(6):94.
[7]郭香.新时期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