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的轨迹研究
2013-04-11李燕
李 燕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深入,对历代领导人包括整个党的发展思想研究也日益完善,但这些研究中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对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上持否定态度,不认同“发展”是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认为“阶级斗争”才是他关注的重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系统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的轨迹。
早在1956年初,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建设一个有别于苏联、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一直是毛泽东和其他党的领导思考的重心。这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正是毛泽东在正确与失误交织中艰辛探索的十年。从整体和主流来看,在这十年中毛泽东发展思想基本是正确科学的,但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又具有不连贯性和波动性,甚至是曲折性。无论其思想是正确还是出现偏离,这十年间,发展问题尤其是经济建设问题始终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总体上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发展思想提出并集中喷发阶段(1956~1957年)
1956~1957年是中国刚刚迈进社会主义的头一年,鉴于以往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本国社会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毛泽东对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勾勒出一幅美好而理想的蓝图,提出了许多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是毛泽东发展思想集中喷发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上半年毛泽东倡导开展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调查研究,从2月一直到4月近2个月时间内先后听取了国务院34部的同志对中国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汇报。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1]目的是希望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前充分、全面、实事求是地了解中国国情,从而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正是这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取得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权,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规划蓝图。《论十大关系》就是其集中体现,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十大方面的思想规划。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思路、方式、动力等基本思想进行了科学阐述,指出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P44)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十大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发展总纲。19年后,邓小平提及该文仍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探索之伟大。
正是在《论十大关系》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八大的精神和内容基本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思想指导下对社会主义发展精神实质的体现和展开。八大正确提出了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国家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社会主义发展内容。这在今天来看都具有科学性,对社会主义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八大的成功召开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思想以中央的名义确立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各项建设也在八大思想的指引下开始顺利展开。
党的八大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若坚持以此为指导思想将会有光明的前景,但因在1956年前后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走得过急过快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国际共产主义又出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以来的第一次危机——波匈事件,这在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震撼,许多人借这个国际背景闹事。这一年前后,国内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事件。该如何面对、处理矛盾是党和毛泽东当时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中国也可能出现“波匈事件”,发展的进程会受到极大影响,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也可能颠覆。针对这一现实矛盾和问题,1957年初毛泽东写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种矛盾进行全面阐述,论述了社会主义不仅有基本矛盾,而且还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为正确处理当时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法和思路,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实现途径等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是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重要完善。
总之,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国情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思想的阐述基本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动力、方式方法、前途以及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都非常明确,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二、经济发展为重点,发展思想出现波动阶段(1957~1962年)
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顺利进程很快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下受到了冲击。毕竟中国人民才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远没有跟上这种变化了的社会新形势,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自然会反映到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很多人借着党开门整风大肆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反右斗争后,毛泽东曾经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判断的怀疑在实践中似乎得到证实。他提出“单有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4]他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没结束,但“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2](P216)这种判断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并非错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不能说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完全没有阶级斗争,国际上和平演变的力量也还很强大,因此提出关注这个问题是必要的。
1957年开门整风后,对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毛泽东的确提出过去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他也认为到1958年才能说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已经结束,因此不能认为1957年后毛泽东就改变了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开始转向阶级斗争。他只是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情况下还存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
正因为如此,1957年反右斗争后虽提出了阶级斗争问题,毛泽东仍然关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在实践上一直没有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的号召,要求将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明显是对八大思想的坚持和继续。为了使党更好地领导经济建设,1958年毛泽东还倡议党内同志们要好好地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这两本书。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也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当“大跃进”出现失误后,他也首先在党内发现问题并提出调整。1959年下半年,在他的亲自率领和倡导下,党内干部还花费很大精力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自己也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经历3年困难时期后,毛泽东也意识到“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提出“波浪式地向前发展”,[5]并将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主张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指导经济建设,纠正发展中的问题。
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背景极其复杂,道路也异常曲折,多次失误多次调整,被动中有积极主动,失败中也有成功。但不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多少困难和问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大方向的把握始终没错。哪怕是1961年前后,在国际形势变化、阶级斗争形势较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提出“要踏踏实实地把国内工作做好,国际问题的解决决定于做好国内工作。要战胜修正主义,既要靠政治,也要靠经济,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6]毛泽东一直希望既能以较快的速度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又能保持社会相对的公平与合理。至于在三面红旗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毛泽东的初衷和本意。
尽管毛泽东自始至终看重经济建设,也承认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但带来的曲折和灾难也是巨大的,其主要原因是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发展的科学思路,但没能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找到具体有效的发展方式和手段。而且他虽然承认三面红旗在实践中带来的问题,但并不认为这是主要矛盾。因此,不管是彭德怀的意见还是其他同志的意见,毛泽东都觉得他们把形势看得太黑暗,还错误地认为是某些人思想上出了问题,从而为后期越来越走向阶级斗争埋下伏笔。
从这一阶段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可以清楚看到:1957年反右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这段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虽然不乏对阶级斗争问题的关注,但阶级斗争绝对没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经济发展才是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他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的思想等。总之,这一阶段发展思想的总方向和目标与前一阶段相比来说基本没变,只在具体发展思路和举措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即要求加快速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看到阶级斗争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力量等。经济发展为主方向但发展进程起伏不定是这个阶段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特点。
三、偏向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促发展阶段(1962~1966年)
从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这段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开始偏向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促发展。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方式上没有再搞“大跃进”,经济发展也开始趋向平稳,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关注开始从经济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一些他认为更具有全局意义的事情,即怎样彻底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形成全民一心的合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在毛泽东看来具有全局重要意义的事情就是阶级斗争,因为他认为发展曲折反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七千人大会更加坚定了毛泽东的这种看法,这对以后全面转向阶级斗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是个转折点,它原本是一次全面深入的经济纠“左”会议,会议初期也开得非常民主顺利。但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下,很快参会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三面红旗。毛泽东对此很不满。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斗争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还不统一。国际环境也影响了毛泽东的判断。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开始全面关注阶级斗争,到1963年毛泽东对中国发展形势的估计已经非常严重,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7](P303)而且在毛泽东看来“阶级斗争,一抓就灵”。[7](P304)杭州会议上毛泽东甚至还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 ”[7](P313-314)因此,七千人大会后“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学艺术领域的斗资批修等一个接一个的思想政治斗争运动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展开,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阶级斗争运动,即“文化大革命”。
对阶级斗争的重点关注显然是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的偏离。但对这一阶段毛泽东阶级斗争的论断也要辩证分析。反修防修、关注阶级斗争并非不管生产发展。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要加深、加强生产力方面知识的学习,要总结建设的规律,制定一整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可见,毛泽东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仍然在探寻前进的发展道路。虽然这个时候大量的文章关注阶级斗争,好像已经严重偏离经济建设,但实际上这一阶段毛泽东多次强调不能因为搞阶级斗争而破坏生产和经济,甚至明确提出 “反修工作主要还是经济问题”。[7](P378)可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地位虽然重要,但经济调整工作基本没有受到阶级斗争太大的冲击,阶级斗争最终的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修正主义在强大的经济建设成果下才不攻自破。这一点毛泽东还是非常明确的。所以,要看到这一阶段毛泽东的发展思想虽然主要已经转向阶级斗争,但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仍然明确,就是要突破原来的思考,寻找新的途径和发展方式更好地保证经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保证党和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纯洁性。阶级斗争促发展就是这一阶段毛泽东思考的所谓新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就全局看,这十年毛泽东关注的重心始终放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其间的几次阶级斗争影响了发展,但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三个阶段的每次探索都中途夭折或中断,但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和思想来源。而且这三次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思想也深入人心。将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思想与毛泽东这十年所提出的发展思想比照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大多数思想火花在毛泽东那里早已闪现。这也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什么会强调他的理论和做法从许多方面来说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时期还是做这个事。这也深刻反映出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道路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形成的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8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信:手稿[C].1975-07-13.
[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5.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C].人民出版社,1999.236.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2.
[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