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述评

2013-04-11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加工业工业化集群

严 飞

(湖北经济学院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外对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和城镇化互动研究侧重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系等三个方面。

一、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大量发达国家经历的城镇化实践过程推动了城镇化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城镇化相关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城镇化的定义与发展模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等。[1]在此我们主要关注和总结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

就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而言,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Weber(1909)认为城市产业的聚集性构成了城市化的基本动力。Perroux(1950)的“增长极理论”和Myrdal(1957)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从城市增长方面指出了城市化的倾向,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钱纳里[2]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不断演进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转变,带动城镇化程度的提高。顾朝明[3]进一步总结得出工业化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的结论,认为其主要机制在于:(1)在互惠的社会中,交换是在无权力约束的情形下展开的,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主要由人口基础决定;(2)当生产活动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后,平等主义被等级体系取代,其特征是军事和宗教功能在城市中出现;(3)为鼓励增长,贸易变得重要。如第三次社会分工产生,以货币为中心的交换系统在城市发展起来,城市的贸易功能开始出现;(4)全球城镇化的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城市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进入殖民主义时期。刘传江[4]则突出强调了制度安排与变迁的重要性,认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换、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及地域间的流动、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影响和决定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概括了制度安排与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农业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能为非农生产和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推力;(2)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拉力;(3)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合力;(4)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

就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覃成林(2001)提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胡顺延等(2002)认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城镇化动力;丁兴标和朱佩明(2002)论述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实现现代化的顺序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一定会导致城镇化的推进,但工业化并不一定需要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孙中和[5]在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四个因素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仇保兴[6]从分析影响中小城市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和城市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入手,利用自组织原理阐述城市内部企业集群和城市外部的城市集群的发展演进规律,证明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集群结构,阐明了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推动力;官锡强(2007)认为农村城镇化可将农业产业集群、工业产业集群、第三产业集群作为基础,但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是东部大多数地区所走的城镇化道路,他在分析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西部地区要加速城镇化进程应以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与将城镇产生和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简单归因于分工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相异,苏雪串(2004)、曹宗平(2009)提出城镇是城镇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是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集聚经济是城镇化的更深层次的动力机制,是准确解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二、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集群化发展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中国目前无论是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还是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偏高,在此背景下通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发展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无疑是符合现实国情的发展道路。[7]

国外对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渐深入的历程,研究视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地位研究。Lauschner(1980)提出农产品加工业是对农业的加强和延伸后最有朝气的产业部门的理论,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Araujo(1983)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基础。Thomas&Christopher(2000)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就业、贫困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Lazarus(2002)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食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进行分析,表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和人均收入具有推动作用。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Austin(1981)从市场、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Brown(1994)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供应、投资使用、企业管理和社会评价等问题。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组织模式的研究。Henderson(1999)描述了工业化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组织和行为的主要趋势。Hunt(2005)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供应链。俄克拉荷马商务部(2005)把集群活动概括为农业生产、农业支持和增值加工。

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集群化发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裴长洪,1998;黄祖辉和张昱,2002;陈卫平和赵彦云,2005;刘静等,2005;刘彩云等,2007;杨兴龙,2009;苏李和臧日宏,2010;赵海和张照新,2012);二是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阶段及发展对策研究(张明林等,2006;李崇光和张润清,2007;秦建军等,2009;史芹,2010)。 就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王国扣和戴相朝,2011),应科学选择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模式(胡坤和项喜章,2011),注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识别(程玉桂,2012),分析农产品加工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集群的集聚效应,并针对性的制定有关政策(乔朋华和王维,2011;卢凤君,2008;路江涌和陶志刚,2007;何秀丽,2010;苏李,2011)。

三、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关系

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产业集群的成长密切相关,[8]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9]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层次提升和竞争力提高。[10]已有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11]因而相当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集群的经济增长效应。Austin(1981)认为集群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有效带动农业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Glaeser et al.(1992)、Henderson et al.(1995)指出集聚经济是城市中产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来源。Fujita&Thisse(1996)提出产业集群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原因。Quah(2001)研究发现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向关系。Ciccone[12]以欧洲5个国家的就业密度、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发现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Martin&Ottaviano[13]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区域的创新成本,而创新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周兵和蒲勇健(2003)在Solow-Swan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认为产业集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徐维祥等[14][15]从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新视角探讨区域产业集群成长在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绩效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徐景峰[16]使用12个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有正的促进作用,但贡献不是很大。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潘云辉和史晋川(2001)对浙江不同地区的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推动作用。李铁立和李诚固(2003)认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的聚集又会形成对相关产业如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何静(2004)从共振效应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了理论解释;马春辉和仇保兴(2004)通过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途径之一。官锡强(2007)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徐维祥(2009)认为不同地区应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来选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如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群、外商投资的产业集群、内生特色产业集群等。宋瑜[17]认为农村龙头企业集聚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

四、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认识虽然在角度上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性。从一般规律来看,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8]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而集聚经济、制度变迁等因素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动力。[19]

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集群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集群竞争力、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集聚、集群识别、发展模式等方面。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依托区域农业优势,以集群的方式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学者们的普遍共识。应针对农产品加工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集群的集聚效应来科学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20]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研究仅着眼于通过指向不明的产业集群来带动城镇化的推进,较少联系我国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即如何通过利用区域农业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21]今后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识别、测度与形成路径,即采用区位商分析、多元聚类法和网络流法等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和特点,识别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主导产业,探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合理布局。其次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即借鉴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度背景尤其是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机理。最后是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及城镇化发展经验,即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与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及城镇化互动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Krugman,P.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1995.312.

[2]钱纳里,H.结构变化与产业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36.

[3]顾朝明.城市化的国际研究[J].城市规划,2003,(6):19-24.

[4]刘传江.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J].世界经济,1999,(12):36-42.

[5]孙中和.中国城镇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6]仇保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17-23.

[7]刘玉,冯健.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J].地理研究,2008,(1):45-54.

[8]陆根尧,符翔云,朱省娥.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12):101-109.

[9]周兵,蒲勇建.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43-147.

[10]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11]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10):30-45.

[12]Ciccone, A.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2):213-227.

[13]Martin&Ottaviano.Growing Locations: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2):281-302.

[14]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11):868-872.

[15]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40-44.

[16]徐景峰.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0,(2):28-32.

[17]宋瑜.农业龙头企业集聚与农村城市化研究[J].农村经济,2009,(7):40-42.

[18]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8.

[19]丁兴标,朱佩明.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J].探索,2002,(6):75-77.

[20]蔡宁.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3,(1):53-59.

猜你喜欢

加工业工业化集群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