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述略
2013-04-11于安龙刘文佳
于安龙,刘文佳
(1.南开大学,天津30007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91)
文化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理论概括,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为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实践指南。
一、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也不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在坚持和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P3662004年,胡锦涛又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文中特别强调要“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力地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2]正是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开始萌芽。
(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所坚持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其中,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展的质量。同时,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前途。“我们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1]P541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文化的发展落实到人的发展,着力落实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始终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胡锦涛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深入普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和谐文化”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关于和谐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胡锦涛深刻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3]P753
(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蓬勃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3]P19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充分吸取其他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有益成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创新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所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4]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推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保障文化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
(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渐趋成熟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前所未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影响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所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阐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途径。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五)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断拓展,并进一步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尤其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别有用心的到处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造成一些人认识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混乱。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在维护我国基本文化权益,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的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密切联系实际,逐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完善和具体,更有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二、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战略地位、主要任务、基本方略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内容充实、逻辑严密的统一体。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曾强调,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状况,也取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建设进程。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物质文明发展史和精神文明发展史的交叉融合过程,它们共同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发展史侧重于技术的进步和财富的创造,而精神文明发展史则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过程。没有文化积累和文明传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4月,胡锦涛在《在广东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屡处逆境而奋起,就是因为我们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中华民族文化就是在西方船坚利炮中苏醒并从此走上复兴之路的。所以,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文化始终是民族生存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政治多极化进程深入推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高低;现在,文化的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元素,尤其是文化与经济结合形成的竞争力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因此,深刻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1]P762-763因此,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文化发展置于提高综合国力的整体布局中,以文化的发展推动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拓宽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使先进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现阶段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水平之间的矛盾。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6],始终保持这样的文化立场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构建人们满意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366新时期进行文化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一,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表现为文化的繁荣昌盛,而要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就必须占据世界文化高地,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在现阶段,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尽可能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文化的水平,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积极借鉴和大胆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要着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7]
第二,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胡锦涛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8]P710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全民族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启蒙大众思想、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继续推进相关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育、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3]P361
第三,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基因。胡锦涛反复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9]他强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爱国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爱社会主义,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把他们的爱国情感融合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此外,民族精神中还渗透着时代精神,根据时代的变迁,胡锦涛一方面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将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等内容纳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范畴;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呈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进行了科学概括,形成了新时期的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这都极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整个文化建设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独创性理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P26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而且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魅力。只有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真正成为体现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反映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精神家园”。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胡锦涛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3]P753这充分肯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营造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根基。
第三,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与时俱进。文化建设领域尤其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尤其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僵死的文化。任何一种先进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胡锦涛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0]P28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贵在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即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先进文化。
三、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顺应当前国际形势,提出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是对我国新世纪以来文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在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江泽民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并且要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等。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领导我们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继承前人又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本质特征、基本目标、策略方式等重要问题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儒家思潮等不断滋生蔓延。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刻不容缓。意识形态的真正力量在于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才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以其内在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内容的先进性和理论体系的严谨性等,为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有机统一体,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大支柱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没有正确思想理论的武装,就没有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没有主流价值舆论的影响,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昂扬正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系统分析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进行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实上吹响了新时期文化复兴运动的号角。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4.
[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01.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