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农超对接”研究综述
2013-04-11苏明李政
苏明李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我国自2008年12月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经过4年的发展, “农超对接”发展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农超对接”问题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但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因此,对“农超对接”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回顾,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超对接”定义的研究
目前,关于“农超对接”的定义有五种观点:第一,商务部和农业部认为“农超对接”是指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具体为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1];第二,胡定寰、杨伟民 (2010)认为“农超对接”就是超市直接向农产品生产者采购农产品,或者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超市[2];第三,宋超、李曙光 (2010)认为“农超对接”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从事农产品销售的超市对接[3];第四,花永剑 (2010)认为“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4];第五,朱磊、仰慧(2011)认为“农超对接”是综合超市类零售企业以订单方式到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组织直接采购商品的模式[5]。其中,第四种提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笔者认为,“农超对接”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终端超市直接对接,实现农产品由供应地向接收地转移的新型流通模式。这种流通模式具有长期性、规模性、订单式的特点,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其目的在于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社、消费者多方共赢。
二、“农超对接”模式的研究
1、定性研究
关于“农超对接”模式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超对接”模式的分类,依据不同标准将“农超对接”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胡定寰、杨伟民、张瑜 (2009)认为农超对接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家乐福模式(“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麦德龙模式(“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户”模式)、山东家家悦模式(“超市 +基地 +农户”模式)[6]。花永剑(2010)认为国内的农超对接模式主要有四种:“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超市+合作农场”模式、“超市+供销社+合作社”模式、中小超市合作模式[4]。陈家涛(2011)认为农超对接模式可以分为“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超市+农产品公司+农户”模式、“超市+农户”和“超市+合作农场和种植基地”模式、“超市+供销社 +合作社”模式[7]。熊会兵、肖文韬(2011)从流通渠道视角将农超对接模式分为一体化对接模式 (前向一体化对接、后向一体化对接)、市场化对接模式 (紧密型对接、半紧密型对接)、联盟化对接模式(“超市+合作社”模式、 “超市+专业联社”模式、“超市+批发市场+合作社”模式、“联合直采”模式、 “超市自营”模式)[8]。林桂红(2011)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认为农超对接模式可以分为“超市+龙头企业+农民”模式、“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协会+公司+自有基地+配送”模式、“中小型超市合作”模式[9]。余才伟(2011)根据超市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同,认为农超对接模式可以分为大型超市合作模式和中小型超市合作模式。其中,大型超市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大型超市+农民合作社”合作模式、“大型超市+龙头企业”模式;中小型超市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中小型超市+产地批发市场”合作模式、“中小型超市+农民合作社”合作模式[10]。“农超对接”模式分类的研究为后续的某个具体的“农超对接”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大多是以举例形式进行阐述,针对某个地区、某种模式的“农超对接”深入剖析的研究论文较少。
2、定量研究
目前,“农超对接”模式定量研究方面的论文屈指可数,主要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绩效评价,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林乐碳(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内部运行、对接协调、顾客价值和支撑成长四个角度,构建出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并以大连开发区地区的农超对接模式为例,对不同品类农产品进行实例分析评价[11]。古川、安玉发、刘畅 (2011)对“农超对接”模式质量控制力度进行研究,建立了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证明在质量可追溯下,通过加强各环节检测的强度、加大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等措施,能够增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力度,更好的保证农产品质量[12]。宋美艳(2012)通过对枣强县“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运作情况的调查,建立“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发现了该农超对接模式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13]。施晟、卫龙宝、伍骏骞 (2012)利用在山东省、海南省和浙江省的调查数据,以西兰花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为例,通过建立农户亩均西兰花净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发现销售渠道的选择对农户亩均西兰花净收入具有显著影响[14]。
三、“农超对接”阻碍因素的研究
农超对接的阻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念、标准化、货款结算、物流、税收五大因素。
1、观念因素
农产品生产者、超市意识偏差、观念落后会制约“农超对接”的发展。在农产品生产者方面,张琼 (2010)认为,农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不强,重眼前、轻未来现象严重,品牌建设投资不足[15];郑光财(2011)指出,我国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农超对接”的认识不到位、目光短视,认为农超对接涉及面广、投资大、获益小、难度大,实施“农超对接”稍不小心就会得不偿失[16]。在超市方面,王忆南 (2011)认为,一些超市企业经营理念仍然落后,其利润来源不是靠经营商品,而是靠进场费、促销费、场地租金来取得,导致农产品在面对高额的超市收费中望而却步[17]。李莹 (2012)认为,部分以工业消费品为主营业务的超市,以及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合作社,对农产品供销市场反应不敏感,缺乏对“农超对接”的必要了解,增加了“农超对接”的实施难度[18]。
2、标准化因素
标准是农户和超市衔接交货的一个衡量尺度,也是解决纠纷的一个依据。一方面,农户的标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超市采购严格的标准化制度管理,必然会导致对接矛盾产生。李东新、宋岭 (2011)认为,我国农产品在品质、包装、相关的销售资质等方面还未实现标准化,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超市的采购标准有差距,影响农超双方的合作[19]。冯路 (2012)指出,超市采购批量化、标准化、常年供应等特性要求和合作社产品的季节性强、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低等特点存在矛盾[1]。周文泉、郑鹏(2012)指出,由于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在“农超对接”中经常碰到合作社配送的蔬菜没有达到超市合同约定的品质标准,产生了不少矛盾[20]。
3、货款结算因素
农户、合作社需要货到即付款,而超市是延期结算,这也影响农户、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积极性。李东新、宋岭(2011)认为,超市对农产品供货商的资金结算,一般采用银行结算的支付方式,并且有结算周期,结账困难,导致部分农民不得不停止与超市的合作[19]。王忆南 (2011)提出,部分超市进入门槛高、汇款周期长,影响农产品供应者的积极性[17]。冯路 (2012)指出,很多超市习惯“预收后付制”,即先将农产品放在超市销售,过一段时间再付款,这种延期押款结账模式,时间一长会让农户和合作社难以接受[1]。周文泉、郑鹏 (2012)指出,和超市对接过程中,超市按照直接通过银行而不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直接结算方式,部分蔬菜合作社还难以适应[20]。
4、物流因素
“农超对接”涉及的物流因素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物流成本过高也影响着农超对接的发展。运输、储存方面,张琼 (2010)提出,从批发市场采购到“农超对接”的转变中,目前因为农民和超市没有运输和保鲜能力,第三方物流费用较高,这也会增加“农超对接”的成本[15];刘阳 (2011)认为,由于缺乏完善的供应链,部分“农超对接”是基地直接采购,商品在完成交易后才送往配送中心或各门店,运输和储存过程的损失都得有超市自己承担[21]。流通加工方面,郑光财 (2011)指出,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中小超市还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很难实现农产品及时有效配送,不能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导致损耗居高不下[16]。配送方面,王忆南 (2012)认为,由于物流设施设备技术落后、物流成本持续增长、物流配送效率不高,导致“农超对接”发展模式受阻[17];李莹 (2012)认为,我国专业的生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缺乏,农产品冷链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阻碍了现代化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18]。
5、税收因素
税收增加了农超对接的经营成本,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增值税抵扣的税收政策。郑光财 (2011)指出,税收负担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超市农产品的经营成本,税负重不仅难以降低超市公司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且直接影响超市公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6]。李东新、宋岭 (2011)认为,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收抵扣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农超对接”的实施[19]。王忆南 (2011)提出,目前我国各地农产品收购发票不统一,跨省抵扣存在困难,很多地方获取农产品收购和销售发票的时间较长和手续繁琐,超市企业获取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的难度较大[17]。陈家涛(2011)认为,税收的壁垒涉及到企业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13%进项增值税政策的执行,税款发票跨区域抵扣无法实现,增加了连锁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农产品跨区域销售的积极性[7]。
四、促进“农超对接”的对策研究
1、观念方面
顾国建 (2010)提出,我国超市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时,要特别注重继承民族商业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中所积累的经营方式和方法的精华[22]。马凤棋(2010)指出,农超对接后,超市采购人员由原先的“坐商”转变为“行商”,由原先的收购转变为订单采购,应具有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的观念[23]。冯路 (2012)指出要提高农户“农超对接”的参与意识,培养超市“合作共赢,回报社会”的意识[1]。
2、标准化方面
皇甫梅风 (2010)指出,超市应根据鲜活农产品的不同类型,相应设置不同的分级标准,鼓励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24]。王忆南 (2011)指出,通过制定并颁布各种农产品种植、分割、分拣、包装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17]。徐 辉、朱 新芳、罗慧 斌(2012)提出,鼓励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为“农超对接”做准备[25]。周文泉、郑鹏(2012)提出,针对“农超对接”的主要蔬菜品种,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标准,提高蔬菜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标准化程度[20]。
3、品牌建设方面
张琼 (2010)指出,政府应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小企业、小品牌向大企业、大品牌靠拢,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15]。刘阳 (2011)提出,政府应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政府应规范农产品品牌评比,有针对性的扶持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初级产品经营企业[21]。徐辉、朱新芳、罗慧斌(2012)提出,专业合作社应主动申请农产品品牌,搞好品牌经营,将现有农产品品牌做好宣传,力争与国内大型超市多合作[25]。冯路 (2012)指出,专业合作社对自身农产品要进行商标注册、品牌推广,应逐步打造专业合作社自有特色品牌,提升基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1]。
4、物流方面
物流对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完善配送、仓储功能,特别是配送中心的建设、冷链储藏系统投入。张琼 (2010)指出,大型连锁超市可建立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有效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效率[15]。刘阳 (2011)提出,完善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建设,国家应出台相关措施大力扶持中小超市开展并完善物流体系建设[21]。王艳梅 (2011)提出,政府应扶持合作社在产地解决仓储问题、发展冷链系统,让超市发展自己的物流配送[26]。宋美艳等 (2012)提出,应采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产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等措施,构建高效物流配送模式[27]。周文泉、郑鹏 (2012)提出,应加大对蔬菜流通设施的投入,提高蔬菜合作社及超市的物流配送效率[20]。
5、税收方面
税收方面建议主要是关于“农超对接”的税收减免,重点是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顾国建 (2010)提出,应免除超市和其他零售企业13%的农副产品流转税,公平生鲜产品零售渠道的税赋,提高零售企业企业销售生鲜产品的积极性[22]。王忆南 (2011)建议,国家应尽快扩大农产品流通的免税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印制和实施细则,完善农产品进项税抵扣政策[17]。周文泉、郑鹏 (2012)提出,落实超市采购“农超对接”产品的增值税抵扣政策,对“农超对接”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以其农产品实际交易量为依据,对整个超市的应缴税金进行一定减免作为鼓励[20]。
五、总结
从研究论文的数量上来看,当前处于一个研究高峰期。自从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首次发布“农超对接”的文件以来,至2012年关于“农超对接”的论文达423篇。其中2008年5篇、2009年54篇、2010年69篇、2011年151篇、2012年144篇;核心期刊168篇、CSSCI论文13篇①。可见,“农超对接”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
从研究内容的范围来看,较为广泛。研究内容主要有“农超对接”的概念、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绩效评价、运作机理等,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从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定性研究分析的论文较多 (90%左右),定量研究分析的论文较少。多数论文研究“农超对接”的概念、模式分类、策略,以文字阐述为主,缺乏数据、实证模型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论文少之又少。
从研究的选题上来看,针对我国“农超对接”问题的研究比较多,而联系省、市、县实际“农超对接”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具体某种农超对接模式在某地的具体实践运用的研究、某某超市“农超对接”实证分析较少。
从案例的选择上来看,一般以成功的模式、经验借鉴居多,失败的教训剖析较少。一般善于选择正面教材案例 (家乐福、沃尔玛、家家悦超市),反面的失败启示 (增城首家“农超对接”利又鲜超市倒闭)缺少。
总之,当前的“农超对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概念的界定、模式的分类、绩效评价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各种模式的实证分析、某地的“农超对接”模式实践、 “农超对接”的税收政策、某超市“农超对接”物流成本测算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 释】
①数据是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2008年至2012年“农超对接”关键词检索获得。
[1]冯 路.发展“农超对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9):68-69.
[2]胡定寰,杨伟民.农超对接:意义与挑战 [J].农村经营管理,2010,(4):17-19.
[3]宋 超,李曙光.“农超对接”现象浅析 [J].物流技术,2010,(9):28-30.
[4]花永剑.农超对接的合作模式探讨 [J].北方经济.2010,(9):63-65.
[5]朱 磊,仰 慧.“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思考 [J].中国证券期货,2011,(9):101-102.
[6]胡定寰,杨伟民,张 瑜.“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J].农村经营管理,2009,(8):12-14.
[7]陈家涛.“农超对接”的模式、困境及对策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6):202-203.
[8]熊会兵,肖文韬.“农超对接”实施条件与模式分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11,(2):69-72.
[9]林桂红.广西“农超对接”模式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院版),2011,(4):119-122.
[10]余才伟.农超对接合作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1,(5):25-27.
[11]林乐碳.基于DEA模型的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1-4.
[12]古 川,安玉发,刘 畅.“农超对接”模式中质量控制力度的研究[J].软科学,2011,(6):21-24.
[13]宋美艳.“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1-4,10-15.
[14]施 晟,卫龙宝,伍骏骞.“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基于“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12, (4):14-27.
[15]张 琼.“农超对接”的困局与破解策略[J].北方经济,2010,(2):71-73.
[16]郑光财.“农超对接”亟待解决的八大问题 [J].中国市场,2011,(15):24-26.
[17]王忆南.现阶段“农超对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10-12.
[18]李 莹.“农超对接”深入开展所面临挑战及对策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341-4343.
[19]李东新,宋 岭.中国“农超对接”现状及发展新疆特色的农超对接的策略[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10.
[20]周文泉,郑 鹏.蔬菜农超对接模式、问题与对策[J].长江蔬菜,2012,(9):1-3.
[21]刘 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2011,(4):79-81.
[22]顾国建.促进“农超对接”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30-31.
[23]马凤棋.“农超对接”模式对超市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9):4959-4960.
[24]皇甫梅风.完善农超对接的途径分析 [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349.
[25]徐 辉,朱新芳,罗会斌.荆州市“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湖北农业科学,2012, (7):1503-1505.
[26]王艳梅.发展“农超对接”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J].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671-3673.
[27]宋美艳等.我国“农超对接”模式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245—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