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南怀仁《坤舆全图》对科学生态伦理观的启示

2013-04-11崔广社

河北科技图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图人类生态

崔广社 游 帅

(1.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2 2.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南怀仁《坤舆全图》现珍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幅早期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南怀仁(1622-1688),比利时传教士、清康熙朝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师,著述颇丰。《坤舆全图》是其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作为《坤舆全图》的解说著作《坤舆图说》被收录《四库全书》,这也是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一部西方传教士的地理学著作。《坤舆全图》不仅承载着大量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传递着大量的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信息。该图图文并茂,制作精致,其文献价值早先已有详细论述[1]。本文就该图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生态信息,诸如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水域标识、水源水系以及古今生态差异等揆次试言如下,以期揭示其蕴涵的生态观念,启迪人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1 “坤舆”二字强调整体性与综合性

关于“坤”古人有多的释解。《易·说卦》:“坤,地也,故称乎母。”[2]《宋史·乐七》:“山岳河渎,皆坤之灵。”[3]《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2]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将大地资生万物之德视为崇高无尚之功。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其生育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舆”与“坤”同,皆有地之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4]北宋欧阳忞《舆地广纪》,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即取此意。《坤舆全图》的撰者南怀仁在中国从事传教活动多年,久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奥,故以“坤舆”二字冠其名,当是取其地载万物,万物共生共利、共处共荣、涵摄交织、浑然一体之意,将人亦作为自然中与万物同根、同源、同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再从《坤舆全图》及其释文所载内容来说,《坤舆全图》不仅标注了东西两半球、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风貌,而且更为详明地叙述了地震、潮汐、气行、风雨及各地奇禽异兽、风土人物等自然界环境情况,可谓匠心独运。在一定程度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南怀仁将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意识。

2 生物资源意识体现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价值观

生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及生态环境构建的基础。据统计,《坤舆全图》在有限的篇幅内仅附有异物图的各地奇禽物种就多达23种,且无不做出详介。下面我们仅举两例,以作管竹之窥:

大东洋海产鱼,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则鱼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鱼更效。

亚墨利加州白露国产鸡,大于常鸡数倍,头较身小,生有肉鼻,能缩能伸,鼻色有稍白,有灰色,灰天青色不等。恼怒则血聚于鼻上,变红色,其时开屏如孔雀,浑身毛色黑白相间。生子之后,不甚爱养,须人照管方得存活。[5]

在诸如此类众多的介绍各类奇禽异兽的文字当中,既有提及人类对某一物种的利用,又有某一物种须与人类为依赖之例。自人类文明产生伊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的时代就已开启。一方面,人类的发展有赖于生物圈的健康繁荣;另一方面,生物圈的进化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调控和管理。二者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形成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客观趋势渐趋明显。由是观之,生态意识作为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价值取向在《坤舆全图》中得到了充分诠释,该图无疑是世界古代生物资源的宝贵遗存,体现出一种将人与自然作为整体复合的系统,两者共生共荣的生态价值观念。

3 海洋资源意识为当今海洋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海洋资源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坤舆全图》设有六块上下对称的文字图版,有三块分别记述了“海水之动”、“海之潮汐”、“或问潮汐之为”,就海动、海潮涨落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中最为精彩之处即在于月球对潮汐影响的论述。这种有关海潮现象认知的描述,为早期地理海洋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突破了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的薄弱认知,大大开阔了国人眼界,为科学的认识与利用海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坤舆全图》对海产等内容也多有涉及,并在其释文《坤舆图说》中专列“海族”、“海产”等篇目,此即南怀仁对早期海洋资源利用的一种启发性认识。

《坤舆全图》对海洋的标识尤为明确精详。图中明确反映了四大洋的水域分界,其对大西洋与小西洋(即印度洋)的明确标注堪称其在地理学水域命名上的一大贡献,其他诸如地中海、红海等更无分大小,悉数标出,精详之程度令人称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坤舆全图》在对应现在东海、黄海海域的位置上,明确标有“大清海”字样,而对应现在的钓鱼岛位置恰恰就处在这一海域内,并有清晰标注的“火岛”为名。显然,这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隶属于中国领土的又一铁证。

目前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被日趋重视起来。在这一背景下,《坤舆全图》可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大量的有益启示。

4 陆上水资源意识传递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定位与认知

河流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所共知,其对人类的贡献远比海洋、湖沼、冰川等水体大得多,古代人类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其流域为发源地。在大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人类先民引水灌溉,缔造了早期的农业文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即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千百年来,河流在人类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坤舆全图》对世界上的著名大河皆作出了详尽记录,诸如:亚洲的黄河、欧拂辣得河、阿被河、印度河,欧洲的大乃河、窝耳加河、达乃河、多瑙河,非洲的泥琭河、黑河,北美洲的加纳大河,南美洲的圣玛得勒纳河、巴里亚河、雅玛琐农江等十三条大河。于其特点也多有涉及,例如:

阿被河长七千二百里,此河开冻时有大冰如山岳,冲击树木,排至两岸,旁溢一千二百里,土人迁移山避之[5]。

这段文字大约是对额尔齐斯河早起凌汛情况的早期描写与记载,诸如此类认识显然是在长期主动积极发现自然规律、适应规律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绝非消极被动的屈从与因循。同时,《坤舆全图》在“江河”一目下的专门释文又言:

造物者初收水于深渊,时遗多分于地内,又随处开辟匿空隐渠,以遍运润泽之恩,正如人体内多备脉络筋骨,以运血气之润泽也[5]。

如此以受自然恩赐者的角度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内外相孚,流衍互润,统贯一致,从而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进行认知,这种观念的传递无疑是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及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5 对比古今生态状况,强化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已经形成了一种影响甚为深刻的文化之“势”。《坤舆全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受当时科学发展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制图的绝对精确程度上与今天的世界地图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关于一些自然地理环境的标识注录,对考察研究古今生态的历史变化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的。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据《坤舆全图》标注可知,当时宁夏河套地区尚有较大湖泊存在,然而时至今日保留下来的湖沼却明显远不及过去的规模,且现多以滩涂湿地的形式存在,即便是这一地区所拥有的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据史料记载,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上世纪不合理地控制黄河水的用量,导致河套地下水位降低造成的。再如,《坤舆全图》对我国西北部的沙漠也有基本区域上的标识,然而对比今天的沙漠化地区分布同样可以观察出明显的差异。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确定的定义,今天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之27.3%,且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面积仍正以年均2 460平方公里速度增长,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明显大于当时标注的规模[6]。

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生产力水平越低,社会发展对于生态条件的改造与影响力越小;而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则往往会打破某一地区原有生态条件的自然平衡[7]。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短短几百年的历史演进,尤其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上世纪,生态状况的变化便表现出了一系列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动态特征。凡此种种对我们而言无不具有强力的警醒作用,反省历史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当代生态危机意识迫在眉睫。

6 结语

南怀仁《坤舆全图》至今已340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它以八屏形制构成一幅世界地图,科学地涵盖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几大生态因子,其编撰设计的高超能力自不待言。《坤舆全图》所载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更具有广泛的学术资料价值,仅就所载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水域标识、水源水系等一系列生态信息,为我们传递了一种高度自觉的生态伦理观,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振聋发聩的启示。

历史为我们展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生态意识自觉,返观当下,审视自我,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唤我们应当具备更多的理性思考。作为自然界一员,人类不应与万物彼此斫丧,相互残害,而当与物为善,和德共进;不应只自适其适,熙洽独化,而当烛照所有,兼及万物。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前者,后者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本领日益增强,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对自然界的依存关系不会改变。人类只能认识自然规律而不能粗暴地改变自然界运行法则,顺应自然而不违天道;只能利用自然而不能无限度损害自然,合理规划,科学获取,将发展和需求控制在生物圈的承受限度以内,保持自然界各生命支持系统及其过程的动态平衡,这样的发展才能和谐、有序、高效、持续。

[1]崔广社,荣国庆.南怀仁《坤舆全图》的文献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4-108.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0,25-26.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3080.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10.

[5]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坤舆图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丁伟.我国国土荒漠化[J].河南林业,2001,(4):37.

[7]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 察 [J].历史 研究,2003,(1):98-108.

猜你喜欢

全图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清一统舆图·陕西全图》初探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