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探讨
2013-04-11王妙娅
王妙娅
(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环境的变化及知识更新的加速,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检索课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课程,既是引导学生从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门科学方法课,也是一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具课,还是一门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养的素质培养课[1]。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确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并依此为依据,对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设计。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检索课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有应用型高校600多所,在校生数占据全国高校本科生的大多数[2],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来确定,同时要解决当前信息检索课中传统教学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意识、信息利用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3]。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检索课新的教学目标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培养以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评价和利用能力为主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要适时更新、适度拓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检索技术和检索工具不断涌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应适时调整,需要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系统的内容,以及各种较为成熟的免费网络资源利用等。同时,为了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除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还要适度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形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知识产权、信息伦理、信息法规、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2.2 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信息检索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开展专业化的信息教育。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专业文献资源的讲解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专业文献资源是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实践、技术创新中解决问题时最需要的。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文献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系统时,除了讲解一些大型综合性的检索系统,还应该介绍部分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性检索工具。由于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为公共选修课,一个教学班级往往有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检索课教师不可能对各专业的专业性检索系统一一详细介绍,但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人数,重点介绍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检索系统,其他专业性检索系统可以以列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本专业的其他检索系统,达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目的。
2.3 教学内容要分层次,实施两阶段教学
(1)基础知识和基本检索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包括:文献信息类型、信息检索基本原理、文献信息检索常用方法、常用搜索引擎原理和技巧、网络安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介绍、馆藏资源类型和常用资源检索方法等。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献信息知识和获取途径,让学生初步树立利用信息的思想,了解信息检索课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信息检索能力提高和综合信息素质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包括检索语言、检索策略、检索技术、各种文献资源和检索系统、检索工具的使用、网上免费资源的利用、论文选题、专题综述或开题报告指导、论文著录规范指导及信息伦理、信息法规等。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综合性及专业性的纸本、电子、网络资源的检索技能,获取有价值的原始文献、实验数据或成果资料,进一步学会分析、筛选、鉴别他人的研究成果,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质的目的。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包含了若干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实施的。
3.1 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当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检索课仍采用“授课—实习—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教”,而不是“学”。这不利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4]。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在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相互协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激发,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检索课的培养目标。
3.2 教学方法——多样性和综合性
在一种教学模式指导下,在检索课教学的不同阶段,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法。
(2)在不同的信息检索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的教学中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如案例教学法选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的案例,跟学生一起讨论课题检索的技术背景和信息需求,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分析检索结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强烈的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这样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
(3)在专业性数据库或同类信息检索系统的教学中,可采取举一反三法、参与讨论式教学法。举一反三法属于启发式教育,针对学生的专业举一例进行精讲,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检索系统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一个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后,也能够独立使用其他检索系统。而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承担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互相观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4)在论文选题、专题综述或开题报告指导教学阶段,可采取早期科研训练法。教师针对学生自拟的课题,指导学生对检索到的信息结果进行鉴别、分析、整理,对信息的可靠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判断,得到符合课题要求的创新信息,培养学生基本的、初步的科研能力。
3.3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工具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4]。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工具进行教学,使学生广泛了解各种信息工具,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堂外信息检索知识学习的途径。如利用虚拟学习软件平台建立网络课程站点,将所有的授课内容放到网上,同时,辅以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相关数据库链接、学习论坛、习题库、案例库等,学生可下载课件、随时自学、提交作业、咨询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等。这不仅大大延伸了检索课的教学课堂空间,而且可以随时获取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同学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站点的建设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工作量,对于没有建设经验的检索课教师,可以利用其他信息工具进行网络教学内容的初步建设,如开通课程博客、QQ群等,师生可进行及时交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1]张怀涛,慎明旭,岳修志,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3):81-85.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相东升.基于“5E”教学模式的文献检索课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6):126-128.
[5]教学手段[EB/OL].[2013-01-20]http://baike.baidu.com/view/706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