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4-11

河北科技图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素养评价

陈 苒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福建 福州 350007)

1 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概念,美国图书馆协会后来将其简单概括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并指导会员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素养与基本学习技能、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实践能力构成了21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开展的如火如荼。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基于三个层次开展:(1)针对新用户的基础培训。包括图书馆馆情介绍、基本检索技巧讲解、搜索引擎入门及相关规章制度介绍。(2)开设文献检索课。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选课和面向不同院系开设的专业检索课,涵盖了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和信息应用等模块。(3)举办专题讲座。根据读者预约或图书馆的调研,安排专家(不局限于馆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涉及项目申报、科研立项、软件应用、论文写作等内容。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传统的面对面讲授和交流的形式;二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调读者的自学。虽然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不断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过程,值得图书馆人不断探究。

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素养教育不被重视

目前,信息素养培养并没有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信息素养教育均比较漠视。学生的漠视会让他们觉得信息素养教育可有可无,没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对开设的相关课程参与热情不足;行政部门的漠视会让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缺乏必要的人才、资源支持,限制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2 信息素养教学管理不合理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仍是开设信息检索课,但在课程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1)图书馆毕竟是高校服务部门,而非一线教学单位,虽然部分高校馆设立了信息检索教研室,配备了专业教师,但限于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教师的匮乏,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无法系统承担面向全校的信息检索课。(2)从工作考核角度看,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都是由馆员兼职承担,而图书馆现有定性的岗位考核与教师定量的工作考核有冲突,会引起兼课馆员与非兼课馆员在图书馆其他工作分担上的心理不平衡。(3)有效的课程教学必须有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而教学管理部门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不重视,造成现在文献检索课无第三方客观评价,这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环节的完善[2]。

2.3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科学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开展信息能力方面的教育,侧重学生的信息检索、分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较薄弱。知识服务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泛滥,唤醒用户的信息意识、树立用户正确的信息道德也应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

2.4 信息素养教育的连续性有待改进

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全面而连续的素质培养过程,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侧重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力度较弱。部分专科院校图书馆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部分高校仅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仅有极少数高校会纳入专业培养目标,成为学分课程。而图书馆认为研究生和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没有针对他们信息需求专业化的特点进一步强化教育。2.5 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不统一,虽然有众多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但国内仍没有一套能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评价不科学,对教育绩效、教学技巧、课程改革等相关过程评价不科学。

3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对策

3.1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管理

在宏观层面,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组建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研究制定统一的用户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依据;(2)宣传、普及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唤醒公民的信息意识、强化信息技能、提升信息道德;(3)广泛推进各种教育机构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4)引入社会力量,积极与行业外其他组织协作,共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

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图书馆应与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协商,组建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挂靠学院社科部或图书馆,配备专门教师,并依专业课程管理模式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

3.2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连续性,必须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分两个脉络:(1)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不同教育目标,分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主要包括: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职工四类,因各类用户的需求不同,图书馆应分层开展。低年级学生侧重信息意识、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的普及;高年级学生侧重专业信息的获取及信息源的评价、基于各类信息技术的信息技能的培养;研究生侧重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和信息道德的养成,独立学术人格的养成最为关键;教职工侧重学术研究过程中实际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开展科研活动[3]。(2)在重视信息素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国内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侧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应用的指导薄弱,而美国学者基于任务驱动提出的Big6模式成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4]。因此,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具体的专业信息需求开展教育。具体流程为“问题驱动→寻找检索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评价信息”,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信息的收集、阅读和评价上,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我怎样找到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信息?”“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

3.3 丰富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为提高信息素养的教育质量,应在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单向讲授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配以其他丰富的教育方式,增加互动、讨论、启发等环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提供信息资源网络导航。图书馆网络导航服务能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并能引导其查找、利用、评价自己感兴趣的诸如留学、深造、网购、求职、社会活动等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借助读书节、Living Library、游戏服务等活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可以借助大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富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的关注[5]。在读书节期间开展阅读评比、阅读推荐,选择对信息素养感兴趣或有专长的Living Books[6],利用读者喜爱的游戏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都是有益的尝试[7]。(3)充分利用 Web2.0技术,搭建能让读者充分互动交流,且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在线教育平台。情景、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构建主义教育过程的四大要素,实践也证明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会话与协作则有助于学生的交流并分享隐性知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的在线教育平台能通过虚拟任务,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登陆并讨论交流的需要,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4)大力推广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大力推广面向读者个体的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随时与用户保持沟通,读者的信息素养伴随着馆员服务工作的开展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4 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应嵌入专业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专业课程仍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仍以培养专业素质为主,信息素养伴随着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逐步提高。这种方式较之单独教育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国内已有图书馆开展了嵌入式知识服务,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融入各学科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参照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8]。

3.5 完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完善的评价标准能精确测度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能对教育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作为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依据和指导文件,我国的研究者借鉴相关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9],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在完善相关评价指标时:(1)注重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一定要反映真实的教育发展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2)保证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指标应涵盖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均纳入评价体系。(3)可行性和体系的开放性,可行性指的是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评价对象通过测评得到可验证的结果,各项指标都要有完整的指示内容,且验证结果可以被分析处理;开放性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根据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及时增纳新内容。

4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用户,才能有效进行科技创新。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而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基地的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以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新的立足点与重要的发展方向[10]。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的教育过程仍存在诸多不足,但如果我们正视问题,且能结合问题考虑并构建优化策略,高校图书馆才能真正肩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

[1]聂鑫.信息素养概念界定研究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05,(7):100-101,37.

[2]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63-67,102.

[3]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在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6,(4):63-66.

[4]易斌,黄华彩.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J].图书馆,2009,(1):111-112.

[5]宋芹.论读者社团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J].河北科技图苑,2012,25(6):89-91.

[6]王彩春,赵星.我国图书馆开展“活体图书”服务探究[J].图书馆建设,2009,(7):34-36.

[7]韩宇,朱伟丽.当信息素养教育遇到游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3):86-90.

[8]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9]陈一梅.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140-143.

[10]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5):197-199.

猜你喜欢

图书馆素养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去图书馆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