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2013-04-11王志双

河北科技图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古籍史料

王志双

(厦门大学图书馆 福建 厦门 361005)

古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除了历史上兵燹火厄的无情破坏以外,近年环境污染和人为原因,也在使古籍不断酸化、脆化、霉变,走向消逝。保护、利用好古籍,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精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文化工程。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1]。从此,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古籍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探讨。

1 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丰富,地方特色突出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立,图书馆建馆初期的图书采购,多由华侨资助购置。如1927年黄奕柱先生慨然捐助图书费国币三万元,采购7 900余册中西文书籍,其中线装古籍121种,6 865册,不少明清刻本都是当时采进的,至今成为善本书库镇库之宝。1949年以后,又得到洪深、余謇、周辩明、萧贞昌、叶国庆、庄为玑、黄国雄、陈仁栋、陈碧笙、王洛林、黄典诚等教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捐赠,使馆藏古籍增色生辉,遗泽后学。但馆藏古籍多数还是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而源于采购的。古籍室现存古籍13万余册,其中善本1 065种,万余册,包括明刻本300余种,清刻本400余种,稿本、抄本近百种,日本刻本21种,朝鲜刻本2种。馆藏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其中集部、史部和丛书类较为丰富。明刻本中有一批具有重要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珍稀古籍,其中13部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注重闽台地方特色文献的收藏,是我馆古籍收藏的一大亮点。台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式建府时,隶属福建省管辖。闽台有地缘相邻、血缘相亲、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的关系,台湾文化乃闽学之东渐。我馆方志藏量丰富,中国现存8 000多种的地方志中,厦门大学图书馆占有四分之一。而台湾方志,比198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有关台湾地区收录的48种,则多出将近一倍,共85种。稀见方志如清乾隆间薛起凤、黄名香和杨国春纂修的海内孤本《鹭江志》5卷,虽然不是厦门志书的嚆矢,却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厦门志书。在厦门建城时间、郑成功部将陈永华等历史人物、厦门古代物产和厦门名迹诸方面,它所保留的珍贵史料,多为其他史书所缺载。在诸多清刻本中,收藏了大量有关研究郑成功和台湾的古籍,多达几十种。仅江日昇撰《台湾外记》一书,就有清稿本、抄本、木活字本、铅印本和石印本等数种不同的版本。这些典籍,为研究清代的“十闽”大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学术资料价值极高。

2 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现状

厦门大学图书馆自1921年建校伊始一直重视古籍收藏与保护,不断摸索,采取了较为完备的古籍保护措施,为2009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此为契机,我馆大力增加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改善古籍保存环境,加强古籍人才培养,进行古籍整理开发,开展古籍普查,参加“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建设等,使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建立健全古籍保护制度,改善古籍保存环境

完善的保护制度是保护古籍的根本,是实施科学保护的有力保障。我馆历来重视规范化管理,制定并修改完善了各种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如制定的《古籍善本书库管理制度》、《普通古籍书库管理制度》、《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借阅规则》及《厦门大学图书馆安全工作管理细则》等,对古籍在保存和使用中如何防火、防盗、防损等做出明确规定。

我馆有两个古籍专用书库,分善本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两个书库内均配有柜式空调、除湿机、温湿度检测仪。安装七氟丙烷(FW200)自动灭火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以防火、防盗。善本书库还铺设了木地板、更换了樟木书架。普通古籍采用铁柜分箱式收藏,以利于防尘防潮,在每个箱体内放置灵香草防虫,在箱外标示所藏古籍的索取号和书名,有利于保存管理和查找使用。购置卧式冷冻柜,分期分批对古籍进行冷冻,尤其是新收购的古籍在冷冻七天后方能入库,防虫灭虫效果甚佳[2]。

2.2 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古籍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及古汉语知识等。为此,我馆选调了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士和一名中国古代史的硕士充实到古籍保护队伍中来,使古籍保护馆员增加到5人。馆领导十分重视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鼓励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及学术会议。自2008年至今,已有10余人次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福建省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古籍普查、古籍版本鉴定与保护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馆员的理论素养及业务能力,增进了与同行的交流,为培养复合型保护人才奠定了基础。2011年,我馆举办了“高校图书馆馆藏稀见史料的鉴别、保藏与利用研讨会”,2012年派馆员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中国古籍与文献:写作、流传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赴广州中山大学参加“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古籍保护人员了解了国内外古籍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展与成果,加强了我馆同国内外几十家图书馆的联系。自2010年起,我馆通过《中国稀见史料·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史料》的古籍整理项目,带动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古籍修复工作是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深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技艺,在延长古籍寿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我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始终坚持古籍修复工作,现有专职古籍修复人员1人,从业30余年,经验丰富。为了更好地开展修复工作,2011年设立了60m2的古籍修复室,配置了一批先进的修复器材。如古籍文献除尘修复工作台、中国字画拷贝修复工作台和中国字画超生乳化修复仪等,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3 开展古籍普查,积极参加“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建设

古籍普查是对馆藏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等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古籍普查平台上对每部古籍的详细信息进行著录,并上传版本书影、破损书影,即为每一部古籍建立详细的档案。我馆古籍普查始于2009年,现已完成4 500余部古籍的基本著录。

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联合建成的“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4],是一个汇集高校古文献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内容不仅包括各参建馆所藏古文献资源的书目数据,还配有部分相应的书影或全文图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2010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加入该服务项目。截至2012年我馆提交元数据8 634条,书影9 059幅。

2.4 提高古籍保护意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作为高校图书馆,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服务。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馆古籍室每年接待校内外读者700余人次,提供古籍二万册次。读者可通过网络查询馆藏古籍目录数据库,也可以在阅览室内查阅纸本目录及卡片目录,检索方便快捷。我馆长期致力于购买影印古籍,对影印古籍实行开架管理,读者可自由借阅。同时,购买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闽粤台地方志专题库”等供读者查阅。大量的影印古籍和数字化古籍,在丰富馆藏,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馆藏古籍原本。

2.5 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有效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我馆自2009年成功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来,努力加强馆藏稀见古籍的保护,积极探寻扩大方便读者利用稀见古籍的途径,以求进一步实现“藏用结合”。为此,经权衡取舍,我馆与厦门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展《中国稀见史料·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史料》的整理出版项目,筛选部分馆藏古籍作为稀见史料影印出版。2010年9月出版的《中国稀见史料第二辑·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史料(一)》,影印稀见明清以来的文集、政书和地方文献计13种。2012年9月出版的《中国稀见史料第三辑·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史料(二)》,为清代文集专辑,收录稀见清人文集18种。此外,我们还对馆藏善本有计划地进行拍摄,进行全文数字化,已完成60余部,可替代原书供读者查阅。

3 改善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举措

厦门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古籍保护和利用的要求。

3.1 争取专项经费,构筑资金保障

古籍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其保存、修复和开发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经费供给,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报告、展览等广泛宣传、介绍馆藏,同时积极向上级领导反映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促使上级领导对我们的馆藏及保护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拨付经费进行大力支持。希望福建省政府和学校把古籍保护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以切实保护好人类文明的瑰宝。

3.2 多渠道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推动修复工作的进展

为缓解我馆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状况,需尽快增加一些修复人员。笔者建议可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专业开展合作,以我馆为该校古籍修复专业实践基地,每年派2-3名学生到我馆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由我馆专门的修复人员进行指导。经考核合格,成绩优异、有志于古籍保护者可留在我校继续从事修复工作。如考虑到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在学历上不能达到高校的用人要求,无法解决编制问题,不利于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的稳定,建议在馆内调配人员,通过“以老带新”,参加相关培训等方法,增补修复力量。修复时应坚持“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先修复那些破损严重,濒临灭绝的孤本、残本古籍,必要时送至国家级修复中心进行修复。要加强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修复档案,确保修复质量。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修复水平。

3.3 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彰显馆藏特色,提升服务水平

我馆古籍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上世纪末即已完成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但仅有书名、著者、版本、索书号等几项,虽揭示了古籍典藏的基本情况,但不能完全反映馆藏古籍所包含的内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读者需查找丛书子目时,只能翻检卡片目录,费时费力。故应在保质高效完成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完善古籍书目数据库,增添分类、丛书子目、存卷状况、批校题跋、藏书印、递藏流传等信息以备读者检索。加大书目提要、书志的撰写工作,对馆藏珍稀古籍作专题研究。结合馆藏特色,开发专题数据库,如“闽人著述数据库”、“闽台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这些有利于深层次揭示古籍内涵,凸显馆藏特色,提升读者服务水平,提高古籍的使用价值。

加强古籍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延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不断探索与实践,力争把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好。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务院公报,2007,(8):1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4.

[3]卜林,边沙.从古籍馆的藏书谈古籍的保护和修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5):148-150,162.

[4]姚伯岳,沈芸芸.“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扩大建设及其意义[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2(3):54-58.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古籍史料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史料二则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我是古籍修复师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