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案例本土化与大众化研究*

2013-04-11唐强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本土化现实

唐强奎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一、教学案例本土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但带有中华民族的固有特征,而且深深烙上了中国一些区域性特色。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具有地区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沿海发达省市与西部落后省市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改革开放理论的实施,首先是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渐渐深入内地,形成燎原之势;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与实施,是以苏南地区作为典范,在江苏省将率先全面实现并加以全国化;新农村建设模板也是从江苏省开始探索,进而在全国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全国性的普适价值,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结果,是进行了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和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本土化的现实还原,以本土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和现实化,以本土化教学案例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案例本土化得以生成的理论与现实空间。

空谈误课,务实兴教。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多种有效形式,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党员头脑、引领群众思想。”[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假如注重讲解形式,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对理论产生的背景、现实状况和运用效果进行深入现实的实证分析,就会把理论架空,也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学生听起来免不了会觉得是空谈、说教与洗脑。这种现象不是没有,而是比较普遍。中宣部提出:“要组织修订《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此外,近年来中宣部、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部署,积极组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实践调研,让该课程的教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即沿海发达省市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体验、感悟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及其穿透力,并且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力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讲实。这一做法的确很有效果,也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案例本土化,对于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中国国情民情与党情实际,及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内涵及特点

1.教学案例本土化的起源。案例教学初期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和工商管理学的教学中,至于推进教学案例本土化,主要是在美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早在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把本土化教学案例运用到80%以上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高校和培训中心的工商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多是国外的教学案例。为了适应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学案例渐渐本国化,甚至是本地化,即采用本土化教学案例。1980年夏,美国教师团考查我国四大开放特区,首次编写了我国本土化教学案例80余篇,并在大连培训中心首期厂长、经理研修班培训中首次使用。1985年,我国首个本土化教学案例库成立,1991年后,我国实际教学案例不断猛增,积极应用于我国工商管理教学中,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也是个很好的启示。

2.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说,教学案例本土化是指教学案例来自于国内而非国外,即本国化,只要是国内的教学案例,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本土化教学案例。从狭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本土化是指教学案例的地方化或区域化,是相对于国外或全国范围来说的,只是局限于学校或培训机构所在地的省、市或地区,甚至是县或乡镇,即乡土化。本文所指的教学案例本土化是狭义上的本土化,即教学案例的区域化、地方化或乡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本土化案例,是指发生在大学所在省市或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一方面理论的教学案例。本土化教学案例为学生熟知、易懂,且真实,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并领悟其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现实现象,也就普遍存在着可以用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本土化案例。

3.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特点与优势。本土化教学案例是取之于当地或所在省市,对于一般同学来说,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了解,在认知上会有一定感悟,甚至一些同学有过亲身的经历与感悟。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案例事件发生距离近。因这种案例发生在学生身边、所在地或不远的地方,在空间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零距离案例教学往往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而增强了教学案例的时空效果。其次,真实性显得更强。本土化教学案例是当地或本省市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现象,近距离发生的事情让人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能给人震撼感与真实感,远比别省、别国出现的类似案例更有说服力。最后,便于学生调研与社会实践。由于发生在不远处,甚至是学校所在城市与区域,对于本土化教学案例中所陈述的内容除了上课比较感性地感悟外,课余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亲临现场感受案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实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本中,编写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化和抽象化,使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从理论教学角度看,此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安排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完全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情民情党情与世情,具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过于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与说教,对于很多对历史与现实并不很理解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现实体验与感悟,其上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对教学内容会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也会导致一些同学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更不要提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实际运用状况和现实意义了。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信、真学和真用问题,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光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关键是现实中的理论应用要行得通,要有现实的案例加以辅佐论证,事实才能甚于雄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使用高校所在地域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与论证,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本土化,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地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情党情与域情结合起来。比如,苏南的大学(苏州、无锡、常州的大学),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可以紧密结合苏南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与现实中挑选经典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从中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无穷魅力及其真实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再比如,在讲述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苏南的改革案例。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苏南,经历过两次大变革,第一次是乡镇企业崛起,第二次是招商引资后外资企业的兴起。两次大变化,两次大革新,也是两次大飞跃,形成了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了全国学习的楷模。这两次大变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科学运用。结合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就会言而有理、言而有物,道理之确凿,事实之无可辩驳,学生听起来才会觉得真实、可信、可用、可弘扬。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方面,“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这也必然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把理论融入到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进行深入讲解。推行教学案例本土化,就是要让理论穿透现实,再现理论魅力的光芒,进一步增强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也为广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现实指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各省市的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时就地取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提供了现实依据。改变当前枯燥的理论教学,不是缺少经典案例,而是缺少改革创新的动力;本土化不是没有可能,而是没有认真探究与推行。

四、教学案例本土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大众化的趋势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对此,胡锦涛同志强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把抽象而系统化、原理化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用通俗化语言、人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经济生活的内容,开展理论学习、解释和普及性宣传,以达到一般人民群众都能明白理论中包含的现实道理,能进一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达到真信、真学、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把她当成一种信仰和追求,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对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如何把系统化和抽象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证与逻辑推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达到的效果。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在大学课堂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和口号。为此,邓小平同志曾批评道:“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往往不为群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也不善于多方面地多样地表现政治内容,有时在表现急遽多变的现实上显得无能。”[5]理论的大众化,必须是内容表达上的大众化、宣传形式与方法上的大众化。通过地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来讲解高度抽象而又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了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方式,把理论阐释融入案例分析中,同时又从大家熟知的案例中抽象出理论,这种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可信,从而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大众化效果,从2009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和教育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涌现的发展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序幕。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质,就是要用本土化教学案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大众化。本土化教学案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是以《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案例》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研究》的出版和使用为标志。这两本书中大量采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全国各地的现实案例。如何继续推进这种教学案例本土化活动,这是各省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从而以本地的教学案例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当前,各省市高校很少开发当地的教学案例教本,严重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更多地关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入社会实践调研并编制精选案例,努力推进教学案例的本土化。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八年二月十七日)[G]∥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6.

[2]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工作设想的报告》的通知(二○○八年五月十三日)[G]∥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9.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G]∥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1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

猜你喜欢

大众化本土化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现实的困惑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