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论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展望*

2013-04-11张春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主体评价活动

张春秀

(中北大学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兴起的评价论研究,是哲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成为“哲学和科学上很多重大难题的汇聚处”[1]。我国评价论研究伊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目前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领域。笔者试图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粗略的述评,以把握评价论研究的趋向。

一、国内评价论研究的发展现状

国内评价论研究,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逐步开始升温的。1980年杜汝楫的《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一文,从研究实践检验机制着手,指出实践所检验的思想的真理性不仅在于与现存的事实相符合,还在于与通过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事实相符合,将研究深入到“价值判断的领域”。李进的《真理在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的互相趋近中发展》(1985)和王克千的《试论价值和评价》(1990)是比较早的评价研究文章。李德顺教授的《价值论》(1987),1990年景天魁、陶远华和欧阳康等所出版的认识论专著,也涉及到评价论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对实践、认识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评价论研究拥有了宽广的哲学理论基础,90年代开始不断涌现优秀的论著。

1994年马俊峰教授出版《评价活动论》,掀起评价研究的真正热潮。1995年到2000年之间,评价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评价论著作出版:陈新汉的《评价论导论》《社会评价论》《民众评价论》和《权威评价论》,冯平的《评价论》,何萍的《生存与评价》,张理海的《社会评价论》等。许多价值论研究著作,也对评价问题有创建性的独到论述,如李连科的《哲学价值论》、袁贵仁的《价值学引论》、王玉樑的《价值哲学新探》等。进入21世纪,关于评价论研究论文表现出纵深化、具体化的繁荣趋势。如陈新汉从2004到2011年发表了围绕着民众评价论和自我评价论的系列论文,晏辉等开展的关于社会评价研究,江传月、王良铭等关于评价本质问题的研究,秦越存、王智等对于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等。同时,教育评价、效益评价等具体应用领域中的评价研究也成果颇丰,为一般评价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来源。下文仅针对一般评价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简略评析。

二、评价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述评

(一)评价本质问题研究

评价论研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解决“评价是什么”的本质问题。其研究体现为如下视角:以陈新汉为代表的认识论视角,认为评价论是认识论的深入和必然领域,“评价活动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这种客观关系进行反映,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2]。秦越存、王良铭等则强调,评价是“评价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3]。以马俊峰为代表的价值论视角,认为评价论是价值论的组成部分,是人把握世界、事物、事件等对自己的价值、意义的观念活动,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以冯平为代表的心理学视角,着重研究评价主体的心理背景系统,认为它使不同的评价者所作的评价“无法摆脱主体因素的缠绕,无法祛除评价主体的个性色彩。”[4]以何萍为代表的实践论视角提出:“要把评价认识的研究从旧有的认识论观念中解放出来,移植到一个新的基础之上。”[5]作者从人的生存视野研究评价,认为人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在内,“认识论构建人的认识也就是构建人的存在。”[5]吴德勤从实践本体论视角提出:“马克思的评价标准立足于‘实践的现实性’”,因为评价活动在本质上源于和依赖实践活动[6]。当然,具体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坚持价值论与认识论等视角的结合,尤其在评价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视角更不是泾渭分明的。

(二)评价标准研究

多数学者都认为评价标准是评价的逻辑前提,是主体需要的观念反映。马俊峰认为,评价标准随主体需要的变化而改变,标准以体系性形态存在。陈新汉强调,确立评价标准要确认主体需要是否合理、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7]。王良铭认为,判断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8]。李德顺等则认为:“实践是一切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的准则是评价的最高准则。”[9]对于评价标准的类型问题,王智认为,情感和理性两种标准类型各有所长、运用范围不同[10]。王玉樑则将价值评价标准划分为主体价值尺度、客体价值尺度和作为一般价值尺度的效应[11]。冯平认为,评价标准是感觉、意向、观念的彼此融合[4]。

(三)社会评价研究

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活动和社会评价活动两种类型。李连科认为,“从评价的角度看,与个体评价对应的社会评价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探讨价值。”[12]因之,社会评价研究成果较多,且研究按照主客体界定不同,出现两种致思路径。一种是以社会为评价主体的社会评价研究。陈新汉强调,社会在评价活动中的实际主体作用,是通过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有机”)和群众评价活动(“无机”)体现出来的[13]。晏辉将社会评价类型区分为“非意识形态化的、属日常生活”的和意识形态化的社会评价[14]。在社会评价标准问题上,陈新汉认为,其实质是对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或者是对社会群体需要的反映,包含显意识形态和潜意识形态两种。关于民众评价活动,陈新汉教授研究其作用机制,并探讨了民众评价活动的悖论,提出“个体的言论自由是解决上述悖论的一个重要途径”[15]。还有作者针对网络时代的民众评价活动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民众评价活动易产生“群体极化”,需加强引导[16]。作者的贡献不在于研究结论,而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本身。

另一种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评价研究。欧阳康把社会评价定义为以社会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张理海认为,“社会评价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社会的评价”[17]。张理海还分别从社会评价的历史发生演变、本质特点、主体、对象、中介结构系统、社会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的过程、社会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展开详尽论述。这些研究是对评价社会认识论视角的推进和具体深化,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自我评价研究

陈新汉2006—2011年的6篇论文,都从哲学高度关注了自我评价问题,昭示着评价论研究的前沿。“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其特点就是主体同时肩负主客体双重身份,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体和群体主体的评价[18]。作者围绕个体自我评价活动机制探讨了四个相关问题:对外评价活动对自我评价活动发动和发展的意义;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成果形式的模糊性;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的良心机制;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与他人或社会对“我”的评价活动等[19]。对于个体自我评价研究的必要性问题,作者认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要求加强研究。上述研究构建了自我评价的研究框架。

(五)评价的合理性问题

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关系到评价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国内研究者大都认为,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趋向合理的过程。冯平认为:评价的合理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约束下的相对合理性[4]。马俊峰提出,评价的科学化目前只是一种可能、一种理想追求,是人们力求使评价至当和最优的一种努力[20]。张理海从社会评价合理性视角认定合理性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合理性除通过在主体间的语言层面上的交往、对话中获取、肯认外,更重要的还要从主体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普遍交往中获取、肯认[21]。李德顺强调:评价和评价标准是否合理,归根到底意味着他们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现实必然性。在这里,“客观”和“现实”包括了客体和主体共同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在内[22]。可见,大多数学者能够辩证看待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

(六)评价途径、形式问题

马俊峰提出,价值判断总是通过以语言、表情或者行动表达的评价推理完成。李江凌提出,价值评价路径表现为逻辑推演和内省直觉两种路径,是二者的统一和互补[23]。关于评价活动的思维形式问题,陈新汉提出规范、评价判断、评价推理并列为评价活动的主要思维形式[24]。何萍提出:评价认识形式包括规范性评价和非规范性评价。两种评价认识形式相互作用,构成了评价的内在发展机制[25]。也有学者认为评价的结果也同一般的认识的结果一样,由知觉、表象、概念、判断,以及思想和观念等构成;或认为评价主要通过主体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主观意向表现。可见,评价的形式方法问题上争论依旧,尚需深入研究。

三、评价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综观一般评价论研究现状,笔者认为评价论研究表现为以下发展趋势。

(一)评价论研究要回应时代问题

国内评价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经验性研究,停留于现象的表面难以触及本质,无法推动评价论研究的理论突破;另一种则对于现实问题缺乏关注,缺少牢靠的实践基石,仅仅拘于书斋式研究。这两种倾向实际上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研究者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回应时代需要。而评价论本身却是基于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评价是实践决策科学性的保障,也是主体作出合理性选择的指挥棒,加强对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评价,成为提高实践的科学性、保证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关键问题。当今时代,在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哲学的支配下,蒸蒸日上的工业文明带来实践负效应,兆示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妥善处理好创价与代价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25]。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6]评价论研究树立问题意识,回应当代实践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要求,不仅深化一般评价理论研究,更要强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具体领域的评价研究,推动评价研究的纵深化发展。

(二)评价论研究要转换研究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核心,构建了不同于本体论和意识论的哲学范式,这种范式开创了反思人类实践,将理论问题还原于实践本身的研究进路。评价论研究实现实践范式转换是必然之举。首先,实践范式的转换是评价本质要求使之然。评价产生并且源于人类实践,“在人类活动序列中,评价的定位是:一种较之认知更接近于实践(改造世界)活动的认识活动。”[4]而且“现实的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排除的……归根到底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且,这种方式是随着环境本身的改变而改变的”[27]。这都说明,没有脱离生活实践的评价,实践必然要求评价的存在。其次,实践范式的转换是评价论研究突破现有窠臼的必然选择。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进路,提出了评价研究的转向问题,“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28],这是对现实的人现实的实践要求的回应。对此,陈新汉提出:“重视评价问题,关键不是把评价概念纳入认识论范畴之中,而是确立评价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的相对独立地位,切实看到评价对具体实践的批判作用。”[29]这些研究,都预示着评价论研究的前行方向是实现实践范式转换。

(三)评价论研究要多学科发展

评价论研究是独立的哲学研究领域,但是它同许多学科领域有交叉,多学科发展是评价论研究的必然进路。多学科发展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领域,表现出评价论研究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人类的所有活动,只要涉及到了价值就涉及到评价。评价论研究不仅与价值论关系最为密切,而且衍生到了许多应用学科研究领域。比如教育评价是教育决策和教育质量的保障,管理学研究中人才评价问题不容忽略,科学研究中则产生了科学理论评价等等。另一个层面是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评价论研究从价值论领域,转向横跨价值论、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涉及语言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学科发展不仅拓展了评价论的研究内容,也为评价论提供更有效的研究手段。不同学者从特有知识背景出发,选取独特视角开展研究。多研究视角的开辟,有助于我们全方位观测理解评价相关理论,有助于评价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综上,我们在为评价论研究的进步欣喜之余,更要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扬弃已有的研究成果,勇于回应时代问题,大胆转换研究思路和范式,推动评价论研究多学科、纵深化发展,以实现实践在更高水平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洪辛木.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个性化探索—读冯平的《评价论》[J].哲学研究,1997(7).

[2]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6.

[3]秦越存.价值评价的本质[J].学术交流,2002(3).

[4]冯 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68,115,285,31.

[5]何 萍.生存与评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3,201.

[6]吴德勤.评价论研究的本体论方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7]陈新汉.主体需要评价标准及其选择[J].求索,1995(1).

[8]王良铭.论价值评价及其标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93.

[10]王 智.评价的情感标准与理性标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1]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98-304.

[1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0.

[13]陈新汉.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4.

[14]晏 辉.关于社会评价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2001(6).

[15]陈新汉.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及解决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4(2).

[16]罗诗钿,李冬梅.论网络时代的民众评价活动及其在现代政治文明中的价值[J].长白学刊,2011(4).

[17]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2.

[18]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8-106.

[19]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0]马俊峰.评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17.

[21]张理海.论社会评价的合理性[J].哲学研究,1999(8).

[2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25.

[23]李江凌.论价值评价的路径[J].学术研究,2004(8).

[24]陈新汉.论规范是评价活动中反映价值的思维形式[J].社会科学,1992(6).

[25]欧阳康,张明仓.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7.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7][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6.

[28]旷三平.评价尺度的本体论诠释:抑或一个被“遮蔽”了的问题的“解蔽”[J].哲学研究,2003(11).

[29]陈新汉.评价论研究的新进展[J].哲学动态,1999(12):21-23.

猜你喜欢

主体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