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路径
——中部地区社会工作高端论坛综述
2013-04-11陈家琪刘明波王璇周有娣
陈家琪 刘明波 王璇 周有娣
特色化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路径
——中部地区社会工作高端论坛综述
陈家琪 刘明波 王璇 周有娣
∶2012年12月14~16日中部地区社会工作高端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等问题及政策走向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从政策倡导、理论指导,实务操作,方法应用等各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做了具体分析和阐述,并一致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介入农村社会工作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政府部门、教育界以及专业刊物之间的互动,并整合了中部地区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资源,推动了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高端论坛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 农村社会工作
陈家琪,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刘明波,周有娣,王璇,江西财经大学2012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13)。
2012年12月14日至16日,中部地区社会工作高端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霍华德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等中南4省三十余所高校的学者,和来自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共同探讨了社会建设的政策走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等问题。与会代表从政策倡导、理论指导,实务操作,方法应用等各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做了深入阐述和观点交锋。
一、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特点是实现了政、校、媒的深度对话,来自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南昌市东湖区民政局、万载县民政局等不同级别的政府主管者阐述了社会工作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大量亟待理论澄清的难题,给学界提供了一幅生动而清晰的研究路线图。
美国霍华德大学刘美蓉博士强调,微观问题研究与宏观社会政策研究不可偏颇。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其他权威机构为促进成员福利,在一定的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无疑,国家民政部更多地考虑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如何能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来自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朱耀垠副司长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非常多,“十二五”规划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相当大,仅仅城乡社区公共设施投入就将达到500亿元。把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走向,至少要放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之下才会富有恢弘而前瞻的视野。在此前提下,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把握民政部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政策:(1)民政部最近的工作进展是出台了由19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联合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组织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和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计划;(2)民政部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是继续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健全社会工作机制,推动教育培训,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并建立社会工作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来说,谁在社会工作的上述大政策走向中独领风骚,谁就走向了前列。因为从政策研究角度来看,包括在农村社会工作中,政府购买服务如何实施在内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学界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包括“三区”计划、为农村提供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在内的相关政策走向对于中部地区高校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朱耀垠副司长还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农村情况复杂,传统农业占据很大比重,在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快的新历史背景下,必须要推动农村社区的建设。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研究好、处理好几个问题:(1)农村的社区建设是继续试点还是全面推进?(2)农村试点建设的范围如何确定?(3)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4)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供了研究农村社会工作的很多新课题。
在农村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当中,江西现象值得注意。江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刘石呈处长回忆了5年来的历程,提出江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从2007年起步的,并在2008年12月总结出以“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立足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万载模式”。他认为,尽管万载模式已经受到全国关注,但是江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在制度、社会认同、专业人才和社工机构上存在着很多有待提升的空间。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更好地来留住社工人才呢?刘处长指出在机制上应注重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研究;在社工机构上,应大力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在社会认同上,应引导志愿队伍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在专业人才上,应注重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活力和持久力。
朱副司长的讲话和刘处长的讲话都涉及到了基层实践——万载模式。那么,来自万载的社工主管机构是如何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呢?万载县民政局社会工作股张菊萍股长认为,农村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搭建组织网络、建立制度体系、培育人才队伍、设立社工岗位、落实经费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六大举措来开展实施的。“万载模式”的建立开辟了农村社会工作新天地,激发了农村社会组织新活力,增强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她认为万载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推动,也获得了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但是科学地看来,这一模式缺乏第三方组织的参与,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造成了社工依赖政府的局面,从而导致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散失,注重服务的形式化,并带有强烈的行政性倾向。“万载模式”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在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应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引进及培养本土化专业人才,注重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机构。基层工作人员的发言表明,社会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进入了一个在反思既往模式中获得发展动力的时代。
同时,正如朱耀垠副司长所说,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城乡问题不能简单割裂开来。因此,城市社区建设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南昌市东湖区民政局周劲辉结合自身工作特色,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2009年,南昌市东湖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城区。三年来,东湖区社会工作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以居家养老服务、政校合作、民办社工机构为切入点,以奖励、交流为动力的工作方式,在制度上完善了社会工作机构设置,制定社会工作发展政策,成立东湖区社工协会;在实践上提出社会工作与居家养老服务相融合的模式,建立首个社工硕士实习基地以及依托社区成立的民办社工机构;在机制上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奖励机制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交流机制。而下一步将开拓“督导带社工、社工带义工、义工带各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建立以亲情关怀、人文关怀为主题,以民办非企业组织为服务平台,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服务督导,以专业社工和社会义工为服务队伍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二、理论与实务如何结合: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
如何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社会工作教育,使之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是这次高端论坛碰撞的又一热点。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有密切联系。在社工教育培养上,要求其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实务操作能力。然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如何体现这一学科的特色呢?
1.关于培养方式的讨论
与会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张向东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银平均、唐斌博士以及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杨婕娱、刘战旗老师等代表分别结合实际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介绍。
张向东教授从数量的不足、整体能力不强、领域分布不均、队伍稳定性低和社会化程度低等5个层面揭示出了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同时,他指出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评估体系的不合理、培养培训体系的不健全、管理运行体制的不完善、工作待遇低、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和社工认同度低等。就此,张教授强调应从职业体系、培训和激励机制、资金来源、模式探究、广泛宣传等途径来对河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进行干预。
银平均博士、唐斌博士分别指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从2002年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教育,2010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知识探究为基,人格养成为本,校、政、社三方实施培养主体”四大指导思想;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通才教育理念;注重理论、实践与方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务基础、增素质、长才干”三个课堂联动;围绕创新意识强、创业品格优、创业素养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实践技能精等五个方面综合培养的目标而奋斗。近些年的实践投入,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能力建设、知识探究、服务社会、献身公益和人格养成五个层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唐斌博士还认为高校在MSW教育培养上应对办学的具体动机进行定位,加强专业督导的培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找准政府的“兴奋点”,做到“互利双赢”。
长沙民政学院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对专业教育的要求,理清了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思路。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包括:增设实务课程,整合实务类课程,把相近的课程合并开设;采用ISAS教学法,服务学习法,成长向导计划,IIN教学法,情景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针对校外实习形式,横向方面是从入门实践到认知实践再到专业实践;而纵向方面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大一的自发性义工服务,到大二的指导性服务和寒暑假实习再到大三的自觉性义工服务和毕业定岗实习,都要求学生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实习时间。
2.影响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
在讨论中,人们也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受到培养体系的完善、认知程度、结构约束、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完善无疑和培养体系紧密相关。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慈勤英教授认为培养体系的缺陷会影响到社会工作的社会承认以及学生的自我认可。如何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慈勤英教授认为社会需要与社工培养体系存在差距,社会对社会工作存在错误认识,可以从建构社工本科培养体系上来获得路径选择。社工承认应包括三个层面:对社工的了解、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和社工职业化。应坚持发展社工的专业化和本土化;秉承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理论素养;明确和分辨学校与社会的需要;注重在社会服务中来推进社工的社会认可从而获得社会承认。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李斌教授则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基础出发,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需求强劲。然而,从结构性的视角来看,却面临着社会等级、社会分层、社会文化生活等结构的制约,同时人才的培养又受到学科结构、地域结构、资源和自主性等问题的影响。他认为应从突出学科的优先发展地位,强化在岗人员的证书要素和含金量,协同政府、高校与社会力量,创新社会、政府与个人支持的社工机构模式,建立“交换流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等“嵌入性”的建设路径来合理解决这种结构性的困境。
郑州轻工业学院李微博士则从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和有关政策出发,强调现阶段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培养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她以河南为例,旨在力求于河南浓厚的中原文化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应河南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她认为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实务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和自主化,并在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能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掌握适应社会的必备基本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认识到,社会工作教育遇到的巨大挑战还来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统一性问题。
(二)社会工作实习
在本土论坛上,与会代表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的讨论观点主要表现在体系的建构、目标的设置以及社会支持网络上。
1.体系的建构
美国完善的实习教育主要表现在完备的体系制度上。实习教育是美国社会工作本科和职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美国霍华德大学刘美蓉博士从教育委员会、学校、实习机构和学生四个主体入手,阐述了国外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的相关制度。刘博士指出实习的目的是将课堂理论和实践环境结合,美国社工实习教育鲜明的特征是委员会制度的规定、学校负责联络实习机构和单位,老师承担督导作用;机构对学生签订实习合同,保障学生的权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时间以及可进行毕业实习。同时,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实习督导老师的缺乏、合格的实习机构的缺少和专业实习的质量要求低等。
王海霞副教授以湖北省某高校为例探析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习框架体系,主要从实习体系的核心问题,实习体系的社会支持,实习体系的构建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她指出专业价值理念的内化,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和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实习体系的核心问题。在寻求高校社会工作实习体系的社会支持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也开发校外资源。同时实习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设计周密化和途径多元化两大原则,实习方案、活动策划设计时必须全面周密,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她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习框架体系的重点应该是实习体系的构建原则。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冬霞博士从内涵式发展视角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反思。周博士认为如何以职业化为导向,突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限,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内涵式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主要包括专业认同、能力为本、自我知觉、自主创新四大价值诉求;在这四大价值观指导下,周博士认为应该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习为单元,以自主实践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只有在内涵式发展观的价值指导下,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寻找可行路径,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及社会工作本土化才能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伟大构想。
安阳师范学院曹雁讲师认为,中部地区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学校重视,软、硬件建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她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包括目标体系;课堂实践体系;校内实践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专业实习体系等6大体系的建构。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应从软件保障方面扩大宣传,提高校内外知名度;引进专业教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学生、教师考核体系入手。同时在硬件保障方面上应设立实践教学专门管理机构,保障实践教学经费;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快实习基地建设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李晓琴博士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社区工作实践的重要性、现阶段该校社区工作实践的现状、社区工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保障社区工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等四个方面,对社区工作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李博士认为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社区工作实务模式是社区工作实务的核心,因而社区实践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实践的设计中,主张从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演练、社区考察、社区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方面入手,但目前社区工作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社区缺乏社区工作实务的具体内容;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问题;实践教学的单位督导问题;老师的积极性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实习基地的保障等。为保障社区工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支持实习基地的建立,政府、学校加大对经费的投入,从学校对教师实践工作的认可,实习基地对督导人员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2.实习目标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宁雯雯博士基于武汉大学社工专业在澳门所开展的实习进行了参与观察式研究,在社会协同视角下对社工专业实习的目标进行了定位。宁博士认为在专业实习中存在高校、实习生、机构之间的三大主体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实习生作为准社会工作者承担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宁博士通过定性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社工专业实习中的目标设定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原因,从而完善社工专业实习的目标体系,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供有益探索。通过调查,宁博士指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存在的多元目标,实习生在专业实习中作为准社会工作者,扮演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双重角色。作为学生,要遵循院系对于专业实习的目标定位;作为社会工作者,又要契合机构目标。然而角色期待的冲突以及不同主体目标上的差异,将导致在专业实习目标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在这种冲突之中,宁博士针对多元目标下的矛盾与偏离,提出应该在社会协同视角下对目标体系重构。尹忠海教授在小组讨论时提出,目标设计还有一个团队文化分析、在地文化分析的问题。他结合江西财经大学在上饶、新余等地带实习的经历指出,在政府强推动背景下,社会工作实习目标应该讲究嵌入性,嵌入到当地政治文化和地方文化当中,在嵌入中进行目标定位,并寻求改变。
(三)社会支持系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曾丽萍讲师对实习社工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分析。她从个体(学生与教师)、组织(学校与机构)、社会(政府与社会承认)三方面来考察社工实习的社会系统。在这个体系统中,学生作为实习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作为实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家庭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将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在社工实习组织与机构系统中,学校的组织方针政策和资源配置对实习活动的质量影响很大,她认为只有重视实习环节,社工实习才能不流于形式。同时在社会系统中,她强调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群体的职业选择,政府政策也影响着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基于实习社工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在个体系统上,学校注应该重设计与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在组织与机构系统上,学校应该重视社工实习活动,加大对实习活动的投入;在社会系统上,政府应更多地整合资源,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和加大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
《社会工作》杂志社邹鹰主编认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往往拥有成熟的舆论载体。芝加哥学派的崛起就说明了这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离不开专业核心期刊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工作》杂志一直充当着学科发展的社会支持平台。不过,在这个平台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困惑。在办刊层面,杂志社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可读性与专业性的问题;另一个是部门性与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工作》杂志本身是具有行政性特点的,而为了突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就必须以编辑人员、管理部门和内容的“专业化”为使命感。如何来把握这种行政诉求与专业诉求的矛盾?邹主编认为应促进杂志在内容上的规范化和学术化,实现杂志在职能上的转型,分别满足期刊的行政性和专业性需要,同时提升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达成期刊的“专业化”。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向
在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里,农村受到社会工作的关注理所应当,如何在农村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一个持续性话题: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农村
社会工作本土化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有不少学者提到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个伪命题,呼吁要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属于自己的专业社会工作,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但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差异,社会工作本土化已是多数学者的共识。结合中部地区的特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点放在农村社会工作上。有代表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当下困境包括:一是专业性困境,即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其成效性、专业性不强,并非不可替代;二是伦理资源匮乏,当代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伦理跌破底线”的时候,国民的精神无信仰化达到了一定程度,而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职业,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从业者的贡献;三是制度、经验的缺乏,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务断层现象严重,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估和反馈制度来将实践与理论加以结合和分析。
伦理、制度往往和文化差异紧密相关。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教师李建斌博士通过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早期的“沪东公社”和“清河实验区”,以及晚清时期耶稣教会传教历史,分别追溯基督教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李博士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现在处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时期,导致官僚化和养老机构商业化的状况,从而使当前的农村社会工作存在形式化、缺少针对性、浮于表面、社会效益不足等诸多问题。同时,他指出这种耗费巨大但效用甚小的社会工作形式与以基督教义为指导的灵性生活、互相救济、社会关联等形式的农村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差距。但可以从中吸取经验,通过发展社会事业迎合社会需求,在社会工作发展时期提升“社会性”降低“行政性”。
基于对本土化的不同理解,代表们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部分代表认为,首先要对当前使用的社会工作概念和理论与西方的社会工作概念和实用理论进行区分和反思。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于西方,要解决的中国问题,应该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上铸造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此同时,很多学者认为,本土化不能拒绝社会工作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化或本土化往往是现代化路上拒绝向西方学习的一种借口。
无论是文化差异下的中国问题,还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农村无疑是一个基本问题。朱耀垠副司长认为,农村的人口流动、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问题、空心村问题等等都需要社工的介入。如果社会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本土化问题无疑深入了一步。史铁尔教授从自己和尹忠海教授一起在媒体接受访谈的经历谈起,提出政府部门提出的大量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问题,是一个巨大挑战。政府部门开始重视了,也愿意投资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教育界是否真正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那么本土化进程就会遭到巨大挫折。
在本土化实践模式当中,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蒋国河副教授对中部地区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试图从政策层面考量农村社会工作本土探索的风格差异。他认为,江西万载、婺源和湖南的古丈、凤凰,等地的农村社会工作探索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但是,两省的风格各不相同,并且各有利弊,一个是民政色彩强烈,一个是民间机制在推动。在这个基础上,蒋国河在农村社工机构的建设、实践模式与运作机制、资源配置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农村社会工作体系中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并认为这种状况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对与农村社会工作的相关规定具有模糊性,资源单一性,服务项目单调性等特点。为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组织社会协会与社工联合办公,完善社区自助组织中心,发挥农村社区精英和“五老”作用,坚持校政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一个焦点问题:社工如何介入养老问题
中国已经步入一个老年化社会,在农村社会工作中,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中国农村正处于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养老也逐渐由单纯性以生存意义为导向的经济需求演变为包含经济、情感、娱乐等发展型层面的多元需求,原有解决养老问题的路径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助人自助为原则的专业社会工作为研究农村养老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关于农村养老问题,代表们主要从理论指导、实务操作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钟涨宝教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的战略意义、不适表现和调适策略。在战略意义上,钟涨宝教授认为我国“三农政策”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发生藕合,从而为社会工作在养老支撑点的建设和农村社会秩序的整合上提供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势力的介入,在理念与传统养老观念取向、方法与农民行为特征融合,力量与本土势力的结构互动上遇到了困难。借此,钟教授提出在价值理念角度应把握中西方的差异,坚持主动性原则、价值同感原则和共商性原则,发展人文主义社会工作模式兼具理性主义方法取向;在介入主体上以行政性力量为主导,并加强行政势力的“引入”与“转化”和专业力量的“介入”和“适应”;在介入方式上以宏观社会工作为主,辅以微观社会服务,并注重两者的融合变通三个层面来进行调适。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丁建定教授则认为社会服务具有整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根本途径。而养老服务属于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使得养老服务的方式进入到一个“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同于机构养老、机构养老等同于市场化”的误区。从养老服务“养老意愿、幸福程度和生活质量”理念和“居家、社区和机构相结合”原则出发,应准确地对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进行定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养老设施的便利性,引入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同时丁教授指出为防止机构的市场化,应该支持社区养老,社区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规范机构而不是支持机构。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宁艳岩副教授就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社区为例阐述了居家养老的模式。宁副教授根据我国老龄化严峻现状,借鉴各地方政府的养老模式与实践来探索河南省信阳市平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结合。2011年以来,平桥区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列入了该区“双十工程”,通过试点先行,精心实施,以“六个一”模式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宁副教授总结出该区的具体做法主要有:设置社工岗位,引进人才,培养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产学对接,与郑州大学合作建立了MSW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和郑州大学信阳市平桥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完善硬件配套及制度,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来建设村级居家养老中心项目;规范运行,制定个性化服务内容及服务频率;以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为对象服务建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宁副教授认为平桥区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很明显,但也存在诸多困境,需要政府和社工进一步解决。
如果说上述讨论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政策取向的话,那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孙飞博士的发言则具有强烈的实务操作色彩。他通过老年社工能力量表的介绍,讲述了老年领域的美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评估机制、介入措施和实践行为。孙博士认为,中国老年群体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怎样去学习西方经验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成为一个关键。同时,孙飞结合社会工作课程教学,通过自己的实地研究——照料者压力和应对研究,介绍了美国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实务操作。他从老年群体照料者的视角出发,认为照料者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关系,而同时代际关系、对法案的了解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压力的形成。社工可以更多地从社会支持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优势的挖掘等层面来对老年照料者群体进行干预。
实务操作与扎实的社会调查紧密相关。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兰世辉博士以江西为例进行了实践调研,发现就经济层面而言半数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经济上入不敷出、精神生活贫乏、医疗费用紧张;而在心理层面上大多数老年人则表现出对未来生活充满焦虑和社会支持度低等众多问题。经济的滞后,财政支持的不力;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才的匮乏,制度以及社会性养老的不完善等种种因素,都使农村老年社会工作面临着困境。该如何走出困境?他认为应提倡政府主导,将乡镇敬老院改造成院舍居住和社区照顾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老年福利中心;同时发展社会机构参与农村养老,结合公办民助与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养老力量;联合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在农村兴建老年集中居住区,并配备相应社工服务和管理人员。
(三)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具体问题
近些年来,社会工作介入到农村的领域开始变得更加微观、更加具体。很多代表介绍了自身介入农村具体问题的理论思考。
1.尘肺病问题
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史铁尔教授以湖南农村为例,在社会支持网络的策略下,结合甲乡白竹片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社区尘肺康复工作进行了探索。尘肺病患者属于职业病患者的一部分。史教授认为他们处于原子化和分子化的边缘状态,属于“无服务、无组织支持和无资源”的一类群体。支持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康复支持、生活支持和人际支持。社工应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资源的衔接等四个方面出发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注重社区的建设,提升患者的职业转型机会;对其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使患者在生活上、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支持上等方面获得恢复。
2.农村“空心化”问题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何晓红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证调查对社会工作介入中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社会正经历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的急剧变化,具体表现为从静止社会向流动社会转变、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转变。何教授认为学界关于农村空心化的概念主要是指空间与聚落的空心化、人口的空心化以及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的空心化。何教授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乡村既有的道德秩序、纠纷调处以及心理疏导机制的缺失,并将其概括为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资源空心化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空心化。强调要解决空心化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的介入,并主张社会工作应注重政策倡导,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村留守人员服务管理平台,促进社区动员与参与;重视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强化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完善农民利益诉求制度;同时对农村留守人员应注重涵盖社区、家庭、小组和个人等多层面的支持与帮助。
3.艾滋病问题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朱艳老师以豫东SM艾滋病村为例,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对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群体的途径和问题进行了探索。朱艳认为艾滋病患者的需要表现在病情的控制、心理的安抚和调适、生活保障和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四个方面上。政府干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相比于政府,社会工作在方法上、角色上和资源整合上能够更有所作为。社会工作与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社会工作如何在敏感问题的处理上与政府保持协调的关系成为了关键。在实际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服务与政府的需要之间找到契合点。
4.“征地农转非社区”问题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樊秋丽博士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的“社区”概念,对现阶段我国的征地农转非社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探析。樊博士认为中国的社区不同于西方基于人文和文化传统上的概念,而是偏向行政化的,以空间为基准的聚居人群。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从拆迁经济补助、青年劳动力安置、社区新秩序建立等方面介入,并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前提下,发挥助人自助原则的效用,以协调社区发展。在征地农转非社区中,樊博士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认为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吸引社区精英和意见领袖的参与;在开展服务时将工作重心放在生计问题上;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性的培养,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5.社区治理问题
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的张丽娟博士将管理学知识与社会工作理论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区治理和社会资本整合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从公共管理角度上看是在社会协同治理、社会资本整合、相关组织介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新农村社会工作建设过程中,她认为应注重农村社会工作的常态发展,注重集镇型、城郊型、村落型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立,注重农村社区网格化的建构,以达到通过社会工作引导民众向善、助人自助的目标。
综观此次论坛,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对中部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到许多不同的微观层面,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育以及农村的具体问题;其次,社会工作的研究趋向于采用多维度的视角观察社会问题和多层面的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第三,中部地区的探索为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提出了大量研究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包括尘肺病、艾滋病在内的实务研究充分展现了农村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地域性,体现了研究特色。可见,没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就难以全面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最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农村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等问题还将继续是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点。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1-0142-10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