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误区探析
2013-04-11韩效辉
韩效辉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宿州,234000
校本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重要体现,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体现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各院校大张旗鼓推进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以下误区必然引起注意。
1 “教案”即校本教材
有些教师认为,编写校本教材是很简单的事,把自己使用多年的教案整理一下,即可出本教材,其实,教案与校本教材是有本质的区别。
教案,也称课时授课计划,是教师经过课前准备,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授课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格式并不完全统一。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体,联合企业、行业编写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与通常所说的校本课程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不同的。目前的校本教材编写热也反映教师目前依然受传统的集权文化课程思想的禁锢[1]。也就是说,教材即课程,纯文本教材是学校教育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资源,一些教师认为教案即教材就是反映。
通过以上两者的定义比较,教案与校本教材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首先,教案体现的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具有个人特色。在编写教案前,教师会参考许多有关书籍和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写进去,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强调教学重点、难点。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编写之前,首先要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师资优势和教科研优势,发挥优势,提炼特色,其中的特色不是哪一个教师独创的,而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体系要素不同。传统的教案组成要素一般分为课题、授课班级、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重点、难点、教具和板书设计等。校本教材编写组成要素与统编教材可以相似,一般有以下要素组成:目录、序言、正文、后记、参考文献等,每一章节里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的也有课后思考题等,对于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利用多长时间,要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而定;再次,编写原则不同。一是教案编写要强调科学性,依照学生身心和知识水平合理掌握知识难度,循序渐进,严禁讲授错误知识;二是可操作性,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三是创新性,教案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和课程的理解,不同的教师知识水平不同,对相关教材和课程的理解也不同,针对的教学对象也不同,因此,在教案编写中无意中就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创新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除遵循以上原则外,首先,特色鲜明。既然是校本教材,就应把本校在教学办学中积累的特色经验写进教材,要全盘规划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各环节的落实,要考虑到它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创新不等于特色,真正的特色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需要理论和观念的支撑,创新与特色是教材的价值所在和生命体现。其次,就地取材,贴近行业岗位。校本教材注意联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现状,充分挖掘校内和相关企业一切积极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尽量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案例,给学生提供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生动的教材,学生能从中获得更深刻、更直接、更具体的收益。
2 所有课程均要编校本教材
就校本教材而言,其编写目的就在于加强课程与行业岗位的联系,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弥补现有教材不足或不配套,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高职教育现有教材虽然经过多次改变,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难、偏的问题,加上学生原有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各职业院校陆续启动校本教材建设,但并不是所有教材都要重新编写,所有课程都要使用校本教材。教育部16号 文件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校本教材建设主要是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做起,其目的在于缩小课堂与岗位的距离,培养行业企业用得着、下得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并非所有课程均需要编写校本教材。现在,有些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考虑到使用成本,乐衷于编写通识课教材即文化基础类和素质类教材,而使用人数较少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却很少立项。
3 忽视行业企业参与
校本教材的编写必然要有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这是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的体现,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体现。目前,有些学校教师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和“校本教材”分裂开来,作为两个概念,认为校本教材是本校教师自己的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的是“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2],课程建设的岗位性、实用性,实验实训环节的开放性、综合性。因此,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鼓励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上述各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本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行业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就无法搬入课堂。因此,学校要借鉴行业企业相关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的编写,遵循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较为合理地选用、删减原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界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适量和实用。
4 校本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缺乏有效衔接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各高职高专院校均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作为时下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这的确是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必须迎难而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甚至高新技术。但目前高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没有真正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5 编写体例与学生专业特点不匹配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专业特点,应结合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进行规划与设计,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目前高职校本教材编写中存在着编写体例与学生层次不匹配现象,即编写的教材适用于全校所有开设此课程的学生,虽然这种做法提升了教材发行的数量,降低了教材发行的成本,但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最显见的弊端是“上不去”和“下不来”。“上不去”是指教材的理论深度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要求,理论缺乏前沿性,缺乏清晰的理论逻辑框架和系统的思维结构;“下不来”是指教材的实践应用性较差,偏向于介绍一些“下不来”的理论问题,达不到指导学生具体实践和操作的要求,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指导等[3]。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忽略职业性[4]。
6 结束语
高职校本教材是高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的物化形式, 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同时校本教材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性地编写出一大批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优秀校本教材,推动校企合作,才能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袁春平.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4):21-22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许世华.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3):50-51
[4]肖宪龙.提高高职校本教材建设实效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1(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