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2013-04-11赵鹏飞肖俊涛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湖北区域

赵鹏飞,肖俊涛

(1.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赵鹏飞1,肖俊涛2

(1.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湖北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且急待解决的课题。湖北高校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湖北高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解决好区域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湖北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湖北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还影响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湖北要加快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辅”、“四基地一枢纽”战略,形成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湖北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人才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北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不断增强、形式更加多样、能力大幅提升,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p2)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共有高校120所,学校数量居全国第四位。120所高校由17所综合性大学,49所本科学院或独立学院以及54所高职或专科学院构成。17所综合性大学中,有2所入选“985”工程,7所入选“211”工程。高职高专中,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底,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134万,其中普通本科生66.52万人,高职(专科)生58.39万人,研究生9.1万人。[2](p22)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全日制教育为主的理、工、农、医、文、史、法等学科专业体系和农业、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具有湖北经济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湖北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个能够适应湖北地域分布和产业特点的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湖北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2.呈现出了全方位、多样化的互动发展格局。湖北高校在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以其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产生了大批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涌现出了以武汉大学为首的“生物医学研究院”与“武汉生物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首的“光电国家实验室”与“武汉—中国光谷”;以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大学科技园”为标志的高校服务地方的案例;也涌现出了以武汉科技大学与钢铁冶炼产业,武汉纺织大学与纺织服装产业,武汉工程大学与化工材料产业,武汉工业学院与食品油脂产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汽车产业为标志的省属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案例;还涌现出了以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服务市州经济发展的案例。2009年湖北高校有1681人次到地方和企业挂职,送派469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3](p57)

3.搭建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湖北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向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湖北省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高校与企业互动、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据统计,前五届洽谈会共签约项目1988个。2009年,湖北30多所高校与全省100多个市(州)县(市)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产学研机构26个,研发中心300余个。[4](p60)通过互动平台,促进了湖北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

(二)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缺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对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投入过多精力,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多数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方案脱离实际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由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不能尽早开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二是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地方高校,特别是省会城市以外的高校缺乏高质量、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直接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地方高校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经济投入不足。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明显的“校热企冷”现象,学校热衷于与地方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甚至还开设有面向企业的“定向班”,而企业则因为当前利益的考虑,对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够积极主动,对刚走出校门,需进一步培养的“潜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不够迫切。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缺乏。从运行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发展既无制度规范,又缺乏长效互动作用机制,彼此之间没有把互动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利益联盟,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启示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主要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和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与区域经济共同成长三种模式。这些成功模式为我国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和政策的有力保障。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法令、政策规范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如美国早在1862年和1890年就先后通过了两个《莫雷尔法案》,旨在要求社会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做出了明确的规范。1993年,克林顿和戈尔签署的《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中专门提出了工业界大学和政府的合作。[5](p110)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法律和政策,积极消除体制上的障碍,着力营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如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分别确立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以人才为中心的流动科研体制;1987年,文部省在部分大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截至1994年底,有38所高校设立了这类中心;[6](p42)1997年,日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企业设立共同研究的场所和设施。更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法令和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2.投入和税收的大力扶持。美日政府预算中均设有专项基金用于产学研合作,或通过市场机制,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并以其社会功能反哺区域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在增加对产学研财政投入的同时,也从税收上加大扶持支持。2000年,日本出台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的新制度,鼓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开发研究,促进企业与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增加试验研究税制的适用期限延长制度》,对与国家试验研究机构及大学进行共同研究的企业,延长其享受减免试验研究税额的期限。2003年,又制定了《特别共同试验税额扣除制度》,对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等进行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的项目,可以减免相当于研发总费用12%的税收。

3.着力营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将基点放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上,产学研才能有生命力。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研究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工作。1999年,日本通过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支援型研发事业”,促进中小企业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在资金上给予资助。

三、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湖北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笔者对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为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发挥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协调工作。地方政府应组建专班,明确责任,建立多方对接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互动发展中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用以规范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中主体的行为,保障和促进其良好合作。

2.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为此,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清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实施“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3.建立健全高校评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健全高校综合评估体系,研究制定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制度和考核办法,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绩效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并将其结果作为高校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此使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区域经济。

(二)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1.高校需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近年来,湖北地方高校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大都把服务地方经济确定为本校的服务方向,但在如何服务和怎样做好服务方面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一是要站在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忧患意识。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地方高校要主动作用并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注和掌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

2.高校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地方高校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和水平,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因此,湖北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产业结构,以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及时并尽可能前瞻性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起与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专业,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高校需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湖北地方高校应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创建具有自己优势的自主创新基地或科技园区,以此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聚研究力量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和课题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湖北农业、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中问题。

4.高校需创新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措施。近年来,湖北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机制保障,整体创新情况与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要创新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措施,探索多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高校教师、科技人员创业制度和企业高层人员进校兼职的机制,支持高校教师,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推动和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三)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企校合作。

企业是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者,加快实现企校合作既是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主动关注地方高校的发展,制定相应措施,增强吸纳高校科技人才的能力,与地方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计划。在重大决策,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取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与地方高校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

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不仅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地方经济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二者的互动发展,至少涉及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主体;互动之内涵至少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科学决策等诸多方面;互动之措施包括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因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积淀。

[1]张昌尔.在湖北高校服务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Z].湖北教育年鉴,2011,(11).

[2]湖北省教育厅.湖北教育年鉴[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李永周,刘江日,等.构建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战略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4]赵鹏飞.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2,(1).

[5]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6]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张 豫

G648.4

:A

:1003-8477(2013)06-0075-03

赵鹏飞(1962—),男,湖北医药学院教授、博士。肖俊涛(1973—),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重点)鄂教科(2011)11号(D20111803)。

猜你喜欢

产学研湖北区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