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模式

2013-05-25杨晓红刘晓玲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英汉意图关联

杨晓红,刘晓玲

(1.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9)

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模式

杨晓红1,刘晓玲2

(1.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9)

从语言应答和非语言应答两方面分析了英汉话语跳脱应答的相同点,并基于关联理论构建了跳脱的应答模式。应答模式包括推理过程和应答过程:在推理过程中,听话人认为说话人的跳脱具有最大关联性,然后选择与话语理解相关联的认知语境,根据百科知识、词汇信息和逻辑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得出理解结果;在应答过程中,听话人转换角色为说话人,根据关联理论选择最大关联来给出明示刺激。

跳脱;应答模式;关联理论

话语交际中由于说话人本身的有意停顿、听话人或突发事件等外力打断的原因,说话人只说出了一句话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没有说出来,造成语义不全,句子成分残缺。这种语言现象在英语中被称为“aposiopesis”,汉语中多用“跳脱”作为其对应词语。言语交际至少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从说话人的角度分析,“英汉语中跳脱的语用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反映在省力、有意隐瞒、避讳委婉、语误修正、话题转换和威胁恐吓六个方面”。[1](p83)面对说话人的跳脱所显示的不同语用意图,听话人也会有不同的应答。因此,有必要从听话人的角度对跳脱的应答进行研究。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跳脱现象展开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跳脱的应答方式的相同点,基于关联理论探讨其认知原因并构建应答模式。

一、英汉话语跳脱应答的相同点

跳脱的应答指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跳脱做出反应并给予应答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语言应答和非语言应答。语言应答指听话人采用语言方式作为对跳脱的应答;非语言应答指听话人采用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作为对跳脱的应答。每一种又细分为肯定应答和否定应答,这种细分是基于语义的,从听话人的态度和意图出发而不考虑句子本身的类型。具体而言,当应答揭示听话人对跳脱持有肯定态度并表达推动会话继续的意图,这一应答就是肯定应答;当应答揭示听话人对跳脱持有否定态度并表达阻止会话继续的意图,这一应答就是否定应答。因此,同一类型的句子可以是肯定应答也可以是否定应答。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在语言应答和非语言应答中都具有相同点。

(一)语言应答。

语言应答的肯定应答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图,直接给予肯定应答。或者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意图之后,先使用“yes”或“嗯”等肯定词、小品词,甚至一些副语言特征来强调对说话人话语的赞同,然后给出具体应答。

(1)Dean:Howdid——

Jonathan:Halleygaveittomeasaweddinggift.(Film: Serendipity)

(2)-昨天我和你说的事儿——

-放心吧,都办好了。(日常会话)

2.否定句用于表达听话人认可说话人的跳脱时,被视为肯定应答。下面例句中听话人的应答虽然是否定句,但是暗示了听话人对说话人跳脱的认可并推动了会话的进行,因此是肯定应答。

(3)-Itisveryfunnyforhertotrytopersuadeusto…

-Idon’tthinkherideaisgood.(Dailyconversation)

(4)四凤:可是你每次见我跟他在一块儿,你的神气,偏偏……

周萍:我的神气那自然是不快活的。(曹禺:《雷雨》)

3.当听话人对说话人意图不是很确定时,他会问一个问题加以确定,然后会话继续,这时的疑问句被用于推动会话的进行,因此是肯定应答。

(5)Benjamin:Idon’tknow.Iwantittobe…

Mr.Braddock:Tobewhat?

Benjamin:Different.(Film:TheGraduate)

(6)林志成:复生,请你唾弃我,我卑劣,我对不住你……

匡复:什么?你说——

林志成:我不是人,我没有面目见你,我……(夏衍:《上海屋檐下》)

4.还有一种有趣的跳脱现象,笔者称之为“连续跳脱”,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围绕同一主题的会话中连续互相打断,多次形成跳脱。这种应答表面上似乎阻碍了会话的进行,但实质上是交际双方急于推动会话进行,所以这种打断的应答方式促进了会话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肯定应答。

语言应答的否定应答表明听话人对跳脱的不同意见和阻碍会话继续进行的意图,也有四种主要方式。

1.否定句用作直接否定应答。有时听话人也会使用一些否定词先表明自己的否定观点,然后说明否定原因。例(7)在William想要继续提问时,Jeremy给予带有否定词“No”的否定应答并解释原因。例(8)中杨打断高的话语,给予“不行”的否定应答,并简单解释原因。

(7)William:Andwhatwouldyousay…

Jeremy:No,it’sjustonequestionperperson.(Film:NottingHill)

(8)高篙:今天下班……

杨阳:不行,我有事。(电视剧:《永不放弃》)

2.听话人用肯定句强调自己的观点以表达不同意见,如例(9)中听话人用肯定句打断说话人的话语;例(10)中曾瑞贞的跳脱含义为“我们是夫妻”,曾霆已经理解她话语的含义,却以“我们是朋友”给予否定意见并有意拉远彼此的社会距离。

(9)-InmylifeherethatIcancallmyOWN!Everything is—

-Stopthatshouting!(ArthurMiller:DeathofaSalesman)

(10)曾瑞贞:霆,我们是——

曾霆:我们是朋友。(曹禺:《北京人》)

3.疑问句,尤其是反问句可用作否定应答,例(11)中Willy用反问句给出否定应答并显示了自己在儿子面前的强话语权;例(12)中老妇人用反问句来表达对其丈夫的跳脱的否定。

(11)Biff:Idon’tknow.Ididn’tevenseehimyet, but——

Willy:Thenwhat’reyoutalkingabout?(ArthurMiller: DeathofaSalesman)

(12)“你想想孩子没有娘……”

老妇人也尖刻地冷笑地说:“我不好算是他的娘么?”(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4.话题转换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一种是自我转换,属于说话人高度意识和目的性极强的行为,说话人控制话语权,即跳脱语用功能的一个方面。另一种是他人转换,听话人打断说话人的话语,即跳脱的一种应答方式。听话人转换话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说话人的跳脱毫无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间接的否定应答,因为听话人故意转换话题,间接表达不同意见或者有意阻碍会话的继续进行。

(13)Harry:Sure,Clark.They’reallOK.Imean…

Clark:Tellhimtotakethemoneyhometohismother. (WilliamSaroyan:TheOysterandthePearl)

(14)曾思懿:我在你们家里气可受够了,哼!有婆婆的时候,受婆婆的气,没有婆婆了,受媳妇的气,老的老,小的小,中间还有你这位——

曾文清:咦,这幅墨竹挂起来了。(曹禺:《北京人》)

例(13)中离开了妻子的Clark问及孩子情况时,他的朋友Harry刻意用了代词“they”来指Clark的妻子和儿子,试图说服Clark回来,但是Clark有意转换话题,间接表明他不想回家和不接受建议的意图。例(14)中曾文清厌烦了妻子曾思懿的抱怨,因而转移话题。这两个例子中的话题转换都表达听话人试图阻止话题的意图,因此被视为间接否定应答。

(二)非语言应答。

语言仅仅是交际的一种形式,人们也通过非语言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传递信息。“非语言交际主要指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2](p156)英汉话语跳脱应答中的非语言应答指听话人采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应答来继续或者阻止交际的进行。意图继续会话的被视为肯定应答,意图阻止会话的则为否定应答。其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体态语方面。

(15)-It’ssocoldhere.Oh,thewindow…

(Thehearersaysnothingandjustgoestoclosethewindow.)(Dailyconversation)

(16)秘书轻声地说:“张部长,时间差不多了,国务院的会……”

张部长示意知道了,与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握了手。(电视剧:《永不放弃》)

(17)Kathleen:IhardlythinkIneedadvicefromsomeone who—

(Joereachesoutandgentlyclapshishandoverher mouth,andholdsitthere.It’sunexpectedlytenderandsexy.)(Film:You’veGotMail)

(18)赵老师:孩子,你能不能帮我?我们原来讨论过的事情……

杜小青摇摇头。(曹禺:《北京人》)

例(15)中说话人的跳脱明示了他想关上窗户的意图,听话人理解了他的意图,并以关上窗户的举动作为对说话人跳脱的认可。例(16)中张部长用手势表明自己已经明白了秘书的提醒。这两个应答都推动了交际的继续,因此是肯定应答。例(17)中Joe用手势阻止了Kathleen的话语。例(18)中杜小青摇头表示她不能帮助赵老师结束生命。这两个应答都表达了听话人想要阻止交际继续进行的意图,因此被视为否定应答。

二、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模式

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认知行为,包括说话人的明示和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传递明示刺激想要表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进行推理,试图寻求关联和实现理解。人类交际遵循两大关联原则——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认知关联原则指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最大关联指付出最小的加工努力所获得的最大认知效果。交际关联原则指“每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3](p158)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根据关联理论,“人的感觉机制会自动对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刺激给予关注,人的记忆机制会自动激活潜在相关的假设,人的推理机制会自发地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这些假设”。[4](p83)因此,听话人会选择有关联的语境假设,对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作逻辑推理,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

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存在很多相同点,那么,听话人如何推理并理解说话人的跳脱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应答方式?听话人误解说话人的意图并给予不恰当应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基于关联理论构建了听话人的应答模式,以期解决这些相关问题。应答模式是一个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和输出过程,主要包括听话人的推理过程和应答过程。推理过程包括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跳脱的推理及其理解结果。应答过程包括听话人给出的应答和交际效果。

(一)推理过程。

根据关联理论,无论交际中采用何种语言,交际都是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和听话人实现最佳关联的过程。因此,在英汉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跳脱就是明示刺激,用以表达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听话人遵循关联原则对跳脱的输入信息进行推理。听话人首先认为说话人提供的明示刺激具有说话人在现有语境假设中所能提供的最大关联性,根据他记忆中储存的百科知识、跳脱提供的词汇信息和逻辑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选择与话语理解相关联的认知语境,最终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跳脱。例(1)中,通过使用跳脱,Dean已将他期待答案的交际意图加以明示。恰当的应答会满足他的关联期待。Jonathan首先意识到Dean话语所传递的明示刺激和最大关联假设,然后通过选择和扩展认知语境,Jonathan可能获得不同的语境假设,例如,

a)Dean想知道他如何找到这本书。

b)Dean想知道他怎么知道那女孩儿的名字。

c)Dean想知道他对婚礼彩排的看法。

d)Dean想知道他和未婚妻谈了些什么。

这些语境假设的可及度有所不同,其中一些要求更少的认知努力,因此具有更大的关联性。Jonathan在告诉Dean那个女孩名字及显示这本书后Dean使用了跳脱,且他们有数年四处寻找这本书的经历。推理过程中,他从短期记忆中调用词汇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将现场情景中获得的信息加入语境,然后提取百科知识,根据逻辑信息加以推理,他得出与关联理论相一致的a),即最佳关联推理结果,从而最终正确理解了说话人的意图。

“语境不仅仅局限于与现时物理环境或先前话语有关的信息: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人生体验、一般文化假设、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认识等等,都可能对话语理解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5](p25)因此,认知语境具有个体性差异。说话人使用跳脱明示并激活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之后,由于个人认知能力和认知经验的不同,交际双方利益的不对等、认知语境的可及性程度不同或者文化因素干扰等原因,听话人可能会在推理过程中得出不一致的语境效果,导致错误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19)Strack:Thatyoungmanreallyis…

Salieri:[Blandly]Verylively!

Strack:[Exploding]Intolerable!Intolerable!(Arthur Miller:DeathofaSalesman)

(20)-今年春晚的小品节目真是…

-棒极了!真精彩!

-我倒觉得真是一般,无论哪一个都称不上经典。(Daily conversation)

在例(19)中,Strack明示他对那个年轻人的不喜欢并期待Salieri理解他的意图。Salieri的语境假设被Strack的明示刺激所激活,但是Salieri根据他个人的语境选择推导出不一致的结论,误解了Strack的意图。例(20)中,说话人明示他不喜欢春晚节目的意图,但听话人却根据他个人的喜好推导出不一致的结论。因此,面对说话人的跳脱,听话人经过推理过程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理解结果:正确理解或者错误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应答过程。

说话人的跳脱具有随意性和有意性的特征,听话人的应答也具备这两个特征。随意性表现在应答的具体方面:语言及其所处的文化差异,听话人的认知结构和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人因素,说话人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交距离和权势等都会影响听话人的具体理解结果和应答方式。因此,应答具有随意性。即面对同一跳脱,同一听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中,面对不同的说话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其应答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不同听话人在同一语境中,面对相同说话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其应答方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应答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语言应答和非语言应答,又可细分为肯定应答和否定应答。但是不论采用何种具体应答方式,听话人的应答必然有其有意性,体现在认知层面,即语言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机制。不论是何种语言,都反映人类共同的认知特征,听话人采用何种具体应答方式最终取决于关联性。听话人给出应答时,角色转换为说话人,他会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激发最大可能的交际效果,倾向于他的话语在相关语境中具有最大关联性以减轻对方的加工努力。因此,他会根据关联理论选择付出最小努力且能够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语言形式。例(1)中Jonathan在正确理解Dean的交际意图之后,认为选用语言应答中的肯定应答能以最小努力换取足够语境效果,所以他直接回答了Dean的问题,交际成功。

说话人通过跳脱明示刺激,激活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以期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图。但听话人有可能得出不一致的语境效果,错误理解跳脱和说话人的意图,给出与说话人交际期待不一致的应答,导致交际失败。这种情形下,说话人如果想要继续交际,往往会及时做出修正或进一步的明示,给出新信息来扩展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从而保证交际的继续进行,如例(19)和(20)中的第三句话。听话人根据新信息消除错误假设,找到最佳关联并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然后根据新的理解,会再次给出肯定或否定应答。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英汉话语跳脱的应答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一些书面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和日常生活中会话的分析,总结出英汉跳脱的应答在语言应答和非语言应答方面的相同点。继而基于关联理论,构建了英汉跳脱的应答模式:面对跳脱的输入信息,听话人通过推理加以处理并得出理解结果,然后给予应答,输出新信息,最终取得交际结果。首先,应答的研究是对跳脱语用功能的验证,即说话人的跳脱是如何影响听话人的。其次,应答的研究可以解释听话人如何进行推理、理解和完成应答过程。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不论交际者使用何种语言,交际双方都要遵循人类认知的关联性。这也是处于不同文化的人能够彼此交际和理解、不同语言可以彼此翻译的认知基础。

[1]杨晓红,叶慧君.英汉话语跳脱现象的语用认知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Samovar,L.etal.Understand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81.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4]叶慧君.试论话语理解的必然性与或然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5]谢超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 京

H030

:A

:1003-8477(2013)06-0136-04

杨晓红(1971—),女,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刘晓玲(1966—),女,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09BYY005)。

猜你喜欢

英汉意图关联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燕山秋意图